利弗莫爾門下
2024-11-09 02:40:01

小說影視化

起初就是因為獵奇心理才去看國外科幻小說的,等能看到武俠小說時,我馬上便被吸引到了以金庸為代表的這個陣營,因為他不但滿足了我的獵奇心理,更在人物刻畫,思想傳達等各方面對我進行了轟炸,使我曾一度淪陷其中。
不可自拔的一大原因,是作者以一種拉近真實的寫法來表現虛幻,他的故事背景大多是真實的歷史,甚至某些人物也是有真實的原型,雖然鋪排開的故事情節是如夢如幻的,但這些情節卻總能完美服務于對人物的刻畫,而所刻畫的人物與傳達的思想觀念,也是拉近真實的。天馬行空與真實可感的完美結合,流暢的敘述風格與老到干練的文筆,使我不由得便被吸引其中,使得我可以把厚厚的書頁從頭看到尾,掩卷之后仍意猶未盡。
當然,我現在不看武俠小說了,成年人的童話,這句話大概是說,武俠小說承載不了沉重與深刻的文學價值,也詮釋不了人性與社會的復雜。
但如果把寫小說的技巧也當作一種武藝,那金庸無疑已臻化境,看他小說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他導致我現在再去看科幻類歷險類懸疑類小說時,很難從頭看到尾,尤其是國外的,我又倒退到獵奇的狀態,這其實也不能全怪我,是他們那種小說影視化的寫法造成的。
?電影工業的高度發達,使得作者在寫書時就追求畫面感與即時感,大段大段的場景描寫與切換,靠人物對話與動作推進情節發展,技巧的使用似乎并不是為刻畫人物服務,而是為了方便將來拍電影,但這如果真是在看電影,你能夠流暢的把情節串起來,但在一頁一頁看書時,如果文筆再拖沓一點,你就會覺得冗長破碎,看了半天,不知所云,一頭霧水。
因為這類書的大概模式就是在開頭營造一個懸念,然后就是漫長的各種場景切換,人物對話與動作,吊足胃口后,才最終迎來末尾的揭秘。所以我現在看書的模式便是,逐句看開頭懸念的營造,然后快速翻頁,每頁或隔幾頁掃一眼,掌握大概情節走向,便直奔主題,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秘的。不過丹布朗的小說除了有點上述的毛病,還是挺好看的,畢竟知識面很廣,對歷史或傳說的演繹,與金庸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此類書籍,我更推薦的一本是:《藍色虛擬空間》。
可惜網上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作者是杰弗里迪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是誰,但根據其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你一定聽說過,那就是由大明星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人骨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