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尷尬癥
- (美)泰·田代
- 5932字
- 2019-01-04 17:00:01
引言
我能感到每個人都在盯著我看,那些衣著光鮮的賓客,小口地抿著雞尾酒,與游泳池隔著安全的距離。他們一定非常想知道我要如何才能搞得定眼前這個掙扎著想要浮在水上的六歲孩子,當然,我也很想知道。
每次當我向這個揮舞著雙手的孩子伸出雙臂想要提供些幫助,我的動作都被他刺耳的尖叫給擋回來了:“讓我自己來!”我感到一種緊張的責任感,但又想尊重他的努力,于是任由他繼續掙扎,那種來自他人富含評判性的目光和這個斗志昂揚的固執孩子之間的緊張感將我置于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何況他并不是我的孩子。
斯賓塞(Spencer)是我的朋友澤克(Zak)的孩子,澤克是我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的時候認識的,我們一直在保持聯系。2013年秋,我到佛羅里達參加一個心理學會議,有幸與他和他的妻子莉迪亞(Lydia)待了一段時間。到達佛羅里達那天,恰遇他們在自家后院為莉迪亞舉辦生日聚會。不知何故,斯賓塞立馬就纏上了我,要我做他的拍檔,這與他慣常的疏離狀態大相徑庭。
剛剛到來的人們常常會用一些通行做法去對待一個6歲的孩子,他們用盡可能逼真的“兒童音調”詢問斯賓塞的年齡,給他超級甜蜜的擁抱,夸張而大聲地問他:“斯賓塞,你還記得我嗎?”他們顯得和藹可親,但對斯賓塞來說,這種聚會中的閑聊卻猶如毒藥,我看著他的肢體語言慢慢萎靡下去,有一種明顯的焦慮感慢慢地支配了他。終于,在一個客人充滿善意的一句“嗨,小伙子,你怎么這么帥”之后,他突然轉向我說:“我想讓你幫我學游泳。”
我們望向澤克和莉迪亞征詢他們的意見,他們覺得我能在他們忙于迎接客人的時候領著斯賓塞玩實在是太棒了。當我們準備進入游泳池時,斯賓塞告訴我,“昨天在我的游泳課上,我練習了跳進泳池然后游回來。”他將這一本領向我演示了兩三次,然后就失去了新鮮感。在調整自己的蜘蛛俠護目鏡時,他宣告說自己要試著游過整個16英尺寬的泳池。
斯賓塞指揮我待在他前面2英尺遠的地方,由著他一路狗刨著游向另一邊。在最初的嘗試中,他在越過中間點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即使每次都掙扎撲騰,他也拒絕我的幫助。后來他終于態度放軟,允許我幫幫忙,我就把他抱回到臺子上。但是還沒休息一會兒,他就又說:“咱們再來。”
我不是專業教練,恰好這個6歲孩子也不具備天賦的力量與協調能力,他游起泳來有一種明顯的痙攣般的奇怪感覺,讓觀看的人覺得極其不舒服,而他的粗聲喘氣更是加劇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倒是欣賞他的膽識,但與此同時也非常擔心他能不能在水上保持漂浮。我望向澤克和莉迪亞,想得到一些建議,他們點著頭,那意思表明他這種讓人側目的掙扎完全是正常的。
隨著到達對面臺子的嘗試一次次失敗,斯賓塞顯得越來越煩躁,在第四次失敗之后,他簡直忍不住要哭了。我讓他坐在臺子邊,告訴他,今天他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我們可以明天再練習。但是他并沒有認真看我,事實上我覺得他也并沒有把我給他的脫身之計聽進去。他緊緊盯著我(雖然并不怎么看向我的眼睛),用一種莊重的口氣說:“再來一次……”
為了增加你對斯賓塞這種“昂揚斗志”的了解,有必要向你介紹一下他的父母。在研究生期間,澤克是應用數學的明星學生之一,畢業之后任職于美國宇航局(NASA),是一名火箭技術專家,莉迪亞則是國內頂尖的知識產權律師。他們是一對在智力和抱負上都極為突出的非凡夫妻,但同時也是我謙遜而慷慨的忠誠朋友。
從機場開車接我去他家的路上,澤克告訴了我他對斯賓塞的擔憂。在幼兒園,他對其他小朋友表現出了極少的興趣,當他嘗試著要和同伴互動時,他的行為卻顯得過于熱切,以至于在別的孩子眼里,他總顯得古怪。小孩子喜歡太空旅行或者火車之類的并不稀奇,但斯賓塞對行星軌道和不同類型發動機的燃燒機理一類的問題非常癡迷。他這種不同尋常的興趣點和熱切的行為使得他很難和別的孩子相處融洽。對于學校功課,斯賓塞顯得厭倦,而學校老師則會用形容更大年齡孩子的一些詞匯來描述他,比如“聰明但是懶散”“學習困難”等。
當斯賓塞就行星軌道或者蒸汽引擎原理發表長篇大論時,他渾身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讓大人也為之沉迷。他的腦袋瓜一直在忙著思考,忙著從大量事實中整合信息以形成新的觀察與判斷。他的這種聰明讓他看起來就像一個40歲教授附體在6歲孩童的身上,但他社交能力上的缺陷卻像他的早慧一樣顯而易見:他的目光總是飄忽不定,非言語行為總是悄無聲息,在課間休息時,他也總是形單影只。
在學校顧問的建議之下,兒童心理學家對斯賓塞進行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與學習障礙評估。那天晚上,在斯賓塞睡了之后,澤克問我能不能看一下評估報告,因為報告給出的建議相當模糊。他知道我沒法做斯賓塞的心理治療師,但是出于想了解兒子內心想法的迫切愿望,他寄望于當心理學教授的我,覺得我興許能給他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評估結果顯示,斯賓塞的智力分數超過了99%的同齡孩子,他的精神病理學測試分數遠未達到ADHD或對立違抗性障礙的臨床標準。評估結果還顯示了其他一些不均衡性:在同齡人中,他的自我控制分數處于后10%的位置,但強迫傾向卻在前5%的位置。總的來說,斯賓塞尚未落入標準意義上的臨床區間,但是似乎進入了正常和臨床診斷之間的臨界狀態。心理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診斷結論:“廣泛性發展障礙——非特異性(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在我看來這樣的結論就像是心理學家在這么說:“他在社會交往方面出了些問題,但是我不確定是什么問題。”
一起討論了測查報告之后,澤克和莉迪亞問起了那個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合乎常理的后續問題:“那我們該怎么辦?”我停頓良久,回答說,“很抱歉,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激起了莉迪亞的訴訟模式,她開始了接下來一長串的訊問:
“他為何會尷尬?是什么讓他尷尬?”
“嗯,莉迪亞,迄今為止還沒有證據——”
“有多少孩子會遭遇社交尷尬?”
“我不清楚是否有人研究過——”
“你會尷尬但同時也快樂地生活嗎?尷尬者可以交到朋友嗎?”
“當然,只是——”
“你是怎么交到朋友的?你這個人就如此尷尬。”
莉迪亞的臉頰因為難堪而漲紅了。她就最后一個問題向我道歉,但是我說這沒有必要。對我來說,這樣的話語只是讓我再一次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得很快樂,雖然仍然帶著明顯的尷尬痕跡。莉迪亞的迫切口吻讓我覺得異常熟悉,曾幾何時,我反復地思索自己如何才能夠自由暢行在這個似乎改變得太過迅速以至于我無法參透其機密的社交世界,那時的我也有過這種幾近恐慌的感覺。如今這種恐慌雖然已經離去經年,但我卻似乎并沒有搞懂改變到底是什么時候發生的,甚至改變的到底是什么。
作為一個整日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我非常遺憾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卻無法提供有底氣的答案。我知道必須有研究來告訴人們為什么有人非常容易顯得尷尬,以及為什么我認識的許多尷尬者能夠設法建立有意義的社會關系。但是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人給出一個連貫的、證據翔實的答案來回答莉迪亞提出的系列問題。
在那次佛羅里達之行以后,我就非常著迷于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我查閱了幾百篇來自社會學研究的論文,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真相,那就是,現代社會生活使得我們所有人都變得更加尷尬了。此外,雖然每個人都有過尷尬時刻,但一些引人注目的心理學研究還是揭示了為什么對于一些人來說,尷尬不是作為正常生活的例外,而是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而存在著。
尷尬者眼中的世界和不尷尬者是不同的。當不尷尬者走進一間擠滿了人的房間,他們能很自然地看到一幅社交圖景全貌,可以出于直覺很快地把握房間中的情感基調,并及時判斷自己應該做何反應。相反,尷尬者卻是以支離破碎的方式來看待社交情境,就好像通過一個狹窄的聚光燈去看外面的世界,整幅社交圖景很難一下子展現,這種聚光燈視角反倒讓某些局部的東西顯得異常清晰。
他們對在本質上具有系統性的非社交領域更為關注,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會喜歡數學規則、編碼邏輯以及游戲和收集類的休閑活動。雖然他們更有可能會選擇硅谷和物理理論而不是銷售和客戶關系,但實際上他們廣泛分布于各種職業領域中。拋開他們具體的興趣點不說,尷尬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對于外界的“聚光燈視角”以及對于他們感興趣事情的強迫性驅力,這種驅力幫助他們注意到不同尋常的細節以及細節間的不同構造。
尷尬者是一群充滿激情的人,他們非常容易對感興趣的東西著迷。他們在盡最大努力去了解事物方方面面的癡迷中展現自己的“瘋魔”一面,而這正是研究者在高成就人群中較常觀察到的一種表現:對非凡成就者的研究顯示,高成就個體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質,包括極其專注、喜歡尋找不尋常的問題與解決方案、懷有熟練掌握技能的熱切渴望——無論是在技術、藝術還是娛樂方面,這種偏執的興趣讓科學家熬過實驗室中幾百次反反復復、單調乏味的操作,讓一個舞者花費數小時糾纏于一個下蹲動作的力學原理,也讓喜劇演員為了改進新笑話而不惜忍受在觀眾面前的一場場慘敗。
然而,尷尬者對特定興趣的強烈和偏執性關注也帶來了機會成本,那就是他們非常容易錯過其他人輕而易舉就留意到的社交信號和文化預期,而這些對于從容應對社交生活來說恰是不可或缺的。聚光燈視角解釋了他們的一些共同行為,包括為什么他們很難遵從常規社交期望——諸如打招呼、社交禮儀以及理解非言語信號——的要求,為什么他們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中而不是恰當地與人互動。尷尬者的社交生活就像童話傳說中的金發姑娘一樣,外面的一切不是太大了就是太小了,不是太熱了就是太冷了,他們只好不斷試誤以追求“恰到好處”,然而徒勞的努力帶來了痛苦的社交失誤,以及有很多時候更多是一種孤獨感。
尷尬者所知覺到的社會互動常常是混亂無序的,這讓他們很難對新的社交情境做冷靜預測。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方法是他們用以理解社交互動是如何發生的有力工具。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復雜現象、組織信息,并對看似隨機的結果做出合理預測。尷尬者的頭腦讓他們很容易成為天生的科學家,因為他們很善于覺察細節,發現細節中的問題,并采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他是小孩子時,他會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拆開多士爐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沒完沒了地問鳥兒怎么知道冬天應該往南飛,對混合引擎的工作原理格外著迷……實際上吸引他們的并不是面包、漂亮的鳥兒以及汽車本身,而是能讓這些東西正常運轉背后那些隱藏的神秘機制。因此,幫助尷尬者建立起社交能力的良好途徑就是將社交互動進行有條理的拆分,進而檢驗各個成分是如何工作的,然后以適合他們的方式將這些部件重新組合起來。不過,學習社交生活所帶來的智力鍛煉對他們來說還不夠,他們還需要將這種觀察轉化成可重復的行動,變成習慣。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在實驗室發現燃燒現象與制造一個可行駛數千公里的汽車發動機之間的關系。
大量自助性建議告訴人們如何能變得更有魅力或者更加合群,但是這并不是尷尬者真正需要的,至少不是一開始就需要的。人們常常出于善良的意圖給出這樣的建議,“讓自己豁出去”或者“做你自己”,有些父母會在孩子結束了學校的艱難一天之后安慰說,“他們只是嫉妒你。”但是對于尷尬的人來說,這些建議全都沒有用。當他們聽到這些,他們會想,“我沒法豁出去”或者“做我自己意味著繼續尷尬”,或者“我非常懷疑別人竟會嫉妒我的社交生活”。絕大多數的尷尬者并不想成為非常有社交魅力或者廣受歡迎的人,只要能夠弄明白有什么辦法可以搞定常規社交情境,能適應學校和工作的日常要求,他們就很滿意了。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那些想要深入了解社交生活的模糊規則的尷尬者,使他們了解情緒情感的作用和社交禮節背后的基本原理,通過對社交“要素”的把控,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這本書也可以幫助不尷尬的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現代社交生活是如何讓我們很多人變得更加尷尬的;此外,本書也可以幫助父母、老師、咨詢師、管理者以及尷尬者的另一半更為深入地了解尷尬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給尷尬者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雖然尷尬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質,但并不是所有尷尬者的表現盡然相同。尷尬具有不同的特征組合,這些特征與其他人格特質相結合,從而形成不同的尷尬表現。
如果拋開尷尬者在社交上的笨拙表現不談,且愿意花些時間真正地了解他們,人們會發現他們是很好的人,只是對世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已。尷尬者常常告訴我,“我希望人們能給我一個機會,我認為他們會喜歡上我。”這種愿望與我們后面將提到的研究一致,這些研究顯示,尷尬者在常規社交互動中的困難會阻礙人們對他們真實樣子的認識,人們常常不太容易感到他們有趣或者有價值。因此,讓尷尬者了解在常規社交情境中人們的期待是怎樣的,他們為何會錯失人們的期待,并且找到一些辦法讓他們以得體的方式展現出希望人們看到的特點,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也有一些不是編寫本書的目的:我不是在替尷尬者找借口,也不想造成一種誤解,讓人們以為尷尬者比任何人都要糟糕。社會期望和文化規則的存在常常是有原因的,尤其是當這些規則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受到公平對待并得到尊重時。我覺得人們可以給尷尬者更多的耐心,當然他們也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
當我引用的尷尬故事來自于其他人而不是我自己時,我常常會構造一些復合性特征,將多個故事中的細節放在一起,這些尷尬故事可能會令你發笑,但我絕不想漠視主人公的社交掙扎。在我看來,對尷尬處境應保持一種健康的幽默感,因為一些尷尬時刻而開懷大笑是健康有益的。對社交失誤的寬容堪稱是緩解尷尬以及維護自尊的一劑良藥。
來自社交尷尬的大量高質量研究在成書過程中給了我許多支持,但是與其他領域的科學探索一樣,我也常常發現不一致的結果,另一些研究則充滿了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統計分析,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尷尬者非常容易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充滿熱情,而我們很容易對于無趣的細節橫加指責。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對一些相關理論和研究結果進行公平的綜述,但是在復雜與清晰、全面與簡潔之間,我總是會感到一種持續的撕扯。雖然我已經盡力對有價值的研究結果做了強調,但是讀者可能還是會發現,不是所有研究結果都適用于他們特定的情境。如果你對原始研究的細節感興趣,可以參見文后的文獻部分。
最后,一個意想不到的微妙結果從上百項研究中浮現出來,在為何我們會尷尬以及為何那些會讓我們尷尬的心理特質在其他情境中反而會為我們帶來巨大成就這一問題上,揭示了令人驚訝的結果。我希望你也會像我一樣從這些豐富的研究中得到啟發,理解為什么尷尬同時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斯賓塞不是那種會正式跟人道別的人,所以在前門和他爸媽互擁作別之后,我遠遠朝他揮了揮手,以免打擾他的“托馬斯坦克引擎”情節。但是他跳過沙發,跑過來給了我一個非常尷尬但是熱情洋溢的側抱,并且說了句“和你做朋友真好”。
那天稍晚些,當我乘飛機回紐約的時候,我決定去尋找為何有些人很棒卻會很尷尬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打開電腦,寫下了文檔標題:“尷尬:為什么我們會有社交尷尬以及為什么它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