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創業時代傳承創業精神激發創新意識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報告指出“這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也強調“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雙創”在成為國家戰略之后,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市場的響應,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股創新與創業的浪潮。在創業時代的新形勢下,國務院和教育部先后頒發《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和《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精神,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一)創業與創業精神

創業在《新華字典》里的意思是:開創、建立基業、事業。在商業方面,創業是指創業者發現商機、整合資源、提供產品、產生利潤、創造價值的行為過程。林嵩等認為,創業本質上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活動,它包含創建新的企業,也包含在成熟大企業的內部開展新業務。席升陽認為創業是在各個領域內的行為創新,是人類的發展方式及主體性的實現。

企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運輸、貿易等經濟活動的部門,它的種類和類別比較豐富,大學生創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創建。按照經濟類型可將企業分為以下幾類:國有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私營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涉外經濟(包括外商投資、中外合資及港、澳、臺投資經濟)等經濟類型;按照經營內容可將企業分為以下幾類:制造企業、貿易企業、服務企業、農林牧漁企業等類型;按照規模可將企業分為以下幾類:特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等類型;按股東對公司所負責的情況,企業可分為以下幾類: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它是現代社會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支柱力量,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企業是創造利潤、承擔社會責任的國民經濟的細胞,在促進社會創新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創業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選擇,用美國人本主義學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是實現“尊重的需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業者面臨的市場環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時代為大學生們搭建了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的舞臺,大學生們應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市場的需求,努力實現有價值的人生。同時,大學生創業者也要注意,創業是極具挑戰性的商業活動和社會活動,僅僅擁有熱情是不夠的,需要有一些相應的精神品質和意志能力,即創業精神或者是企業家精神。

創業精神是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的綜合才能的體現,包含了創新意識、勇擔風險、冒險精神、迎難而上以及對市場環境的敏銳,體現了創業者的理念、意志、風格和品質等。20世紀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業精神是一股“創造性的破壞”力量,創業者采用的“新組合”使舊產業遭到淘汰,原有的經營方式被新的、更好的方式所摧毀。創業精神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實踐行為,其實質是創新。創業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學歷和能力無關,是在創業過程中激發生成出來的意志品質。創業精神既是一種天賦,同時也是可以培養和塑造的。

我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創新創業對國家民族的重要作用,因此對大學生創業教育高度重視。2012年,教育部為了推動高等院校創業教育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切實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工作,頒布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對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進行了指導和建議。目前大學創業教育更重視創業的知識傳授和創業的技能提升,在創業精神教育方面需要進一步強化。創業精神的培養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對創業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其主旨是培養大學生樹立創業理想、激發創業動機、調適創業心理、養成創業規范。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能夠受到極大的鍛煉、磨煉意志品質。首先,創業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和挑戰是與受益和機遇并存的,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沒有實踐創業經驗的大學生創業者一定要有敢為人先、勇擔風險的創業精神。第二,創業不僅僅是制訂一份商業計劃書或者是建立一個團隊那么簡單,需要根據市場情況抓住商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創業實踐中,積極爭取資源、整合資源,不斷積累資金和經驗,發揚勤于實踐、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第三,創業是理性行為,不僅要有膽識更要有謀略,大學生創業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理想不等于現實、設想不等于結果,所以在創業實踐中,要善于學習、堅持學習,將思維和眼光與變化著的環境協調一致,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適應環境,不斷更新觀念,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發揚追求卓越、虛心求教的學習精神。第四,創業是一個不斷摸索曲折前進的艱難過程,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由于知識結構單一、創業技能不強、社會經驗不足、各方資源缺乏,難免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這就要求創業者具有堅定的創業信念以及頑強的創業意志,自信地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并不斷地增強接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發揚堅韌不拔、知難而上的堅定信念。

思考題

1. 創業的過程有哪些?

2. 創業精神是什么?

(二)創新與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文明不斷進步過程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來源于創新,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胡錦濤同志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鼓勵創新、愛護創新,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引用《禮記·大學》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名言,強調“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2015年3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從哲學角度來講,創新是人類對發現的再創造,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和解放,人的實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矛盾是物質的本質與形式的統一,是創新的核心。創新是對重復、簡單方式的否定,是人超越自然達成自覺自我的基本路徑,推動自我生命的發展。在經濟學概念上,約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即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新的組織形式。”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范圍很廣,如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在一般意義上,創新是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思路的見解為導向,運用已知的信息和資源,試圖突破常規,發現或創造某種新穎、獨特的有價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動。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慣例。

李克強總理對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曾作批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創新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思維的實踐史。賀善侃在《創新思維概論》里闡述:“創新思維,是指人類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突破固定的邏輯通道,以靈活、新穎的方式和多維的角度探求事物運動內部機理的思維活動。”陶國富等在《大學生創新心理》里闡述:“創造性思維是一種不斷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積極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它是人們在已有經驗信息的基礎上去掉偏見和成見,對新的情況和事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加工、制作,作出新的判斷,形成新的結論,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思想、理論的思維活動。它不是模仿已有的辦法,重復現成的結論,而是在原有的結論和方法上作出新的獨創。”

綜合來看,創新思維是一種積極主動運用新穎獨特的方式去突破常規思維界限,用不同于常規的方式和視角去分析和思考問題,采取與眾不同的方案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它的重點在于“新”。創新思維與其他日常思維有所不同,它具有明顯的開創性,往往使人能夠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另辟蹊徑,發現新的解決辦法,并且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想法、新思路和新方案等。

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時代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思維已成為衡量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指標之一。所以無論是高校還是大學生,都需要重視對創新思維的培育。首先,要打破思維定勢。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對之后所從事的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心理準備就叫作定勢。所謂思維定勢,就是按照人們所掌握的思維活動經驗與教訓和已有的思維活動規律,在反復運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固的思維方式、路徑和模式。消極的思維定勢會對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造成不利的影響。第二,促進思維發散。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又叫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求異思維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具有創造性,是對創造力進行測定的重要標志。當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過往的經驗和方法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思維的發散,去尋找不一樣的解決方案。發散思維的主要類別有逆向思維、立體思維、橫向思維、側向思維、組合思維等。第三,注重思維遷移。思維遷移是指根據已經掌握了解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來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經驗的思維能力,屬于創造性的思維過程。思維遷移有兩種類別:一種是正向的思維遷移,有助于對新問題的解決;另一種是負向的思維遷移,會干擾對新問題的處理。所以需要注重正向思維遷移的形成,避免負向思維遷移的消極影響。

思考題

創新思維有什么積極影響?

(三)創新與創業的關系

近年來,創新與創業一直是黨和國家增強綜合國力、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戰略方針,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創業和創新是一對既緊密聯系又有所區別的概念。創新孕育著創業,創業包含著創新,創新與創業兩者相輔相成,是辯證的正相關關系。

首先,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創業的過程包含著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對現有的事物進行更新改造、進行再認識和再發現的過程。創業是在創新的基礎之上,把創新成果應用于創建的企業,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創新是創業的基礎與前提,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業。

第二,創業是創新的動力。創業就是讓創造出來的新理念、新發明、新產品有實踐的平臺。創業能夠創造或者滿足市場的新需求,使創新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得以實現,使創新行為和結果的發生有現實的催生動力和培育土壤。

第三,創新的價值實現在于創業。創新價值的實現就是依托創業過程將新創造出來的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產品與服務,通過將創新成果進行商品化和產業化,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值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實現科技創新的進一步深化,從而提高企業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的提升與發展。

第四,創新轉化為創業需要過程。創業者進行創業,就是把創新的產品或服務創造渠道面向市場,讓財富不斷地增值,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大學生要想成功創業,必然要經歷一個由創新到創業的過程。在創新中,要培養創新的意識、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形成整體的創新素養;在創業中,要培養創業的意識、創業的精神、創業的能力,形成整體的創業素養;在從創新到創業的過程中,結合市場的需求,將整體的創新素養和整體的創業素養整合成創新創業的綜合實力,整合資源,在創新與創業的內在螺旋式提升中實現創業的成功。

【拓展閱讀】

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的“白日夢”大學生

某大學大四學生小林,從大一開始就喜歡折騰和商業有關的事情。他曾在昌平區的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區域內創辦了“昌平三校學生服務聯盟”,發起并制作過學生周邊優惠卡累計達3.6萬張;曾擔任超級課程表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個區域的校園市場推廣主管;曾在小米MIUI部門的應用商店做編輯。畢業之前他就擁有了三年多的校園市場經驗。

大二的時候,小林就創建了“北化Teeros”,這是當時某大學校園內影響力最大的創業團隊!他們在校園里賣過各種團購券,以電影票業務最為出名,曾多次在影院包下能容納百余人的影廳,組織校內同學觀影;之后為擴大團隊影響力,先后制作三季T卡(集合周邊各類商家優惠信息的優惠卡,因與隊名相關,故取名T卡)共6 000張,免費發放給學生,掌握了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又針對昌平三校做了win卡(團隊后期成立了昌平三校學生服務聯盟,為方便同學記憶,取名win卡)30 000張,依舊免費發放給學生。當時還因此搭建了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在后期運營微信公眾平臺的過程中意識到微信不適合做社區,于是設計并開發了“校趣”APP!“校趣”的社交平臺是整個校園,它提供了兼職交流、二手交易、失物招領、樹洞秘密等在PC端BBS上比較常見的版塊,同時也根據學生的需求,創建了校內活動、校內扎堆版塊。他們的團隊的名稱叫“Daydream”,是白日夢的意思,象征著他們是一群敢與眾不同的大學生。他們認為不被別人嘲笑為白日夢的夢想,是不值得去追尋的,所以起名為白日夢。

(來源:小林同學口述)

思考題

1.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從小林同學的身上發現了什么特質?

2. 創新的思維和創業的精神在小林身上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德保县| 宽城| 东乡族自治县| 新密市| 信宜市| 新邵县| 古蔺县| 玉门市| 汉沽区| 香河县| 饶阳县| 大渡口区| 郁南县| 苍山县| 望都县| 子洲县| 贞丰县| 罗田县| 东港市| 台北市| 彩票| 达孜县| 溆浦县| 宝坻区| 长丰县| 边坝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清苑县| 新化县| 汉中市| 闽侯县| 巫溪县| 墨竹工卡县| 弋阳县| 泸水县| 衡阳市| 民乐县| 昔阳县| 永和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