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與思考
- 國資委青年理論學習研究會 國資委直屬機關團委
- 3894字
- 2019-01-04 15:33:55
品先賢之思 窺改革之路——讀《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有感
“史家對以往史實的興趣,永遠與他對當前生活的興趣連成一體。”
——(意)克羅奇《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歷史》
這句話,被吳曉波引用在了《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的最前邊,其中的道理和中國文化里的談古論今、以史為鑒的道理是一致的,但更通俗地指出了我們研究歷史的所在之一,興趣。無論是古代繁盛的中國,還是現在日益昌盛的中國都引發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從清朝末年開始的經濟衰敗、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到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經濟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革和發展?尤其是身處這場偉大變革歷程中的我們,是否感受到了每個重要歷史事件的潮起潮落?在讀過科斯的《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后,我對作者所言“現有的制度經濟學框架內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國經濟的崛起”的觀念有了濃厚的興趣,科斯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并非按照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運行,又似乎未全部受到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們的安排發展,那是怎么樣的一股力量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吳曉波所著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以經濟變革為脈絡,從管仲變法開始,選取了中國古代至近現代的十二個典型的歷史時刻,從經濟學的角度對這些著名歷史時刻進行分析,剝絲抽繭,讓我站在新角度去看待悠遠中國歷史中那些富有代表性的經濟變革事件。我驚訝地發現,在高度集權體制的古代中國,聰明的祖先已經使用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探索發展方式。吳曉波先生在書中為了強調研究這些古代經濟歷史事件對現代經濟的意義,也富有新意地凝練了每個歷史事件的特點,例如: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商鞅變法——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這種古代政治經濟事件與現代思想的碰撞,更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這也是我向其他人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在進一步談論這本書內容之前,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理解。總結西方對于中國經濟學分析觀點,他們要么持否認態度悲觀主義,要么熱烈追捧高呼偉大。對西方人來說,面對中國崛起這一事實,最困難的不是預測和計算,而是如何解釋,最難解釋的不是一家或者幾家超級公司的形成,而是中國超級經濟體的形成過程。其實,簡單來看,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不懂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和中國的國情。記得一次和一個美國人聊天,恰逢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他問我,你們會用“淘寶”嗎?我說當然。我問他,你知道“支付寶”嗎?他搖搖頭,我點開手機給他看了一下“支付寶”,介紹了一下功能。他說,哦,我手機上也有銀行的app,然后點開了美國大通銀行的app。我只好告訴他,你那個只能查個賬戶余額,查個賬單,“支付寶”可以與生活緊密聯系,有超強的客戶黏性,還可以投資賺錢。他顯然對這款神器驚呆了,甚至有點羨慕我能夠免費使用支付寶里面的服務。實際上,中國模式已經逐步從簡單的模仿、山寨,走到了世界的制造、創造的道路上去。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化,東西方社會的融合也會越來越深入,西方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認識的兩極分化不但沒有消解中國經濟崛起的魅力,反而使之顯得更加迷人。當理論和數據都無法給予清晰判斷的時候,作者在書中提及了約瑟夫·熊彼特(奧裔美國經濟學家,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的名言,“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去研究經濟:通過理論、通過統計和通過歷史”。于是,回到“中國歷史的基本面”,從歷代經濟變革中探討得失,尋找規律與邏輯,也是這本書作者研究的起點。讀罷全書,三對關系縈繞在心中,亟須細細理清。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管仲第一次通過價格、財政、稅收整體配套改革形成了系統性的國民經濟治理體系,首創的“鹽鐵專營”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經典模式,影響力持續至今;齊國鼓勵消費、重視商業,管住宏觀、放活微觀的經濟治理模式是市場經濟的雛形。而商鞅變法以農立國、推行郡縣制和軍爵制等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國單一制國家和計劃經濟的基礎。在吳曉波看來,管仲與商鞅,如同左右兩極,處于歷代經濟變革的兩端,后世變革,無非如鐘擺一般在兩者之間搖蕩。計劃與市場這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手段曾經有著天然的界限,曾經被視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差別之一。對于中國而言,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也許曾經是一道選擇題,但我們最終選擇的路,被實踐證明可以也是應當走的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適合國情的經濟制度引導下,中國已經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舉手投足間大國風范盡顯。我想,我們已經找到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平衡點,對于“鐘擺”而言,擺至最左或最右,靠的都是慣性,但若想讓鐘擺停留在平衡點,卻需要靠多年實踐經驗累積和精準的時機,其中艱辛,在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和科斯的《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都已有詳細描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味著必須繼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與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相結合,充分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將計劃與市場的平衡理念更全面徹底地貫徹。
二、民營與國有
公元前八十一年,大漢的朝堂上發生了一場劃時代的辯論,辯論的一方是大漢第一經濟學家桑弘羊及官員,另一方是全國頂尖的賢能多學之士,辯題是國企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賢士們首先發難,指出國家辦企業有三大缺陷:第一,與民爭利,國家壟斷了鹽鐵,實際上沒有對GDP做很大貢獻,只是變相的爭奪了人民的利益;第二,國企生產的東西,質量差,成本高,而且存在強買強賣的現象;第三,最致命的問題,權貴經濟,廣大官員們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必然會做很多有利于自己的決定,生產一些或者巨大的灰色收入,長此以往,貧富差距必然拉大,國家階級分化必然嚴重。面對咄咄逼問,桑弘羊先生經典三問:如果不執行國營化政策,戰爭的開支從哪里出?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里得?地方割據的景象如何化解?廣大賢士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上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來也沒有人能回答上來。
國有經濟在我國處于經濟的主導地位,但它的存在一直是飽受爭議的。一些激進人士甚至認為,我國應將所有的國有經濟全部都私營化,使全民參與享受國有經濟之利。尤其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對國有企業的批評之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全部私營化能解答桑弘羊的三問嗎?若將全部國企私營化,經濟增長的支柱不在,由此帶來的就業、教育、人口等一系列社會矛盾都將爆發,尤其是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后果不可想象。因此,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經濟,我們應當考慮的并不是要怎么消滅,而是要怎么改革,怎樣改革才能使國民得到的利益最大化。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其充分進入市場,讓市場作為其導向,讓市場在國企中充分發揮作用。
三、法制與法治
讀經濟變革史的過程中,我一直試圖尋找中國兩千多年經濟演變發展過程中法治的痕跡,比如交易規則的意思自治、平等貿易關系等。而縱覽全書,其所能體現的一些法治的精神,也最多是關于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規則的。比如,在齊國管仲變法時,對于農業稅,管仲不像一般治國者那樣要么橫征暴斂、要么一味降低,而是采取了機動稅率,首先確定征收農業稅的頻次為兩年一次,然后衡量當年的經濟環境和農業豐收情況,如遇大豐收則每年征15%,中等之年則每年10%,如遇饑荒則采取5%的稅率。無論怎樣,這種規則意識貌似能讓人尋到些法治的蹤跡,再多,卻是沒有的了。我想,除了因為本書是圍繞掌權者發起的變革展開,可能更多關注頂層設計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封建社會乃至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經濟中種種問題的出現,究其根本,就是沒有法治意識。
市場經濟是與法治最近的經濟。但即使是這樣,吳敬璉先生也曾在多個場合宣稱,市場經濟也分為好的市場經濟和壞的市場經濟,好壞的區別就在于市場經濟是否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戲規則之上——是否是法治的市場經濟。法治,并非法制,就是說市場經濟的需求并不僅僅滿足于建章立制,更在于運用法治的精神來治理和引導經濟發展。十五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表明了經濟與社會的現實呼喚。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成績斐然,但問題仍不可忽視。正是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進程遲緩,這幾年否定改革的聲音才逐漸形成了力量。他們利用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改革不徹底引發的問題做文章,從而達到否定改革或停下腳步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建設進度具有相當的政治與歷史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歷史性地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戰略部署,從國家權力運行和社會經濟發展各個維度提出了法治的要求。不難看到,市場經濟所呼喚的平等、自由、人權等要素,即將在中華大地處處開花。
無論是對古代中國的變革,還是對近現代中國經濟改革,吳曉波均有肯定與批判,但更多的是放棄批判,回歸歷史現實,希望探索古今。總結他的觀點,他對羅納德·科斯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他認為,中國經濟的大崛起是兩千年經濟變革史的一次合理演進,同時他批判地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始終與維持千年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密不可分,從古而來的“結構上的缺陷”是一個“建設性的結果”,民族的特性和歷史的慣性也容易讓改革不會那么的順暢,甚至有陷入歷史的閉環邏輯的危險。再好的著作和文字,一旦涉及對歷史的評判,也難免存在一定的狹隘和主觀臆斷,但吳曉波的文字似乎給我打開了很多的思路,去看眼前中國的發展和變化。我們所有對歷史的興趣都是源自我們對未來的困頓,所有我們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都不會沒有價值。所有的犧牲、失敗,對于未來而言都是值得的。兩千多年來,中國發生過數十次經濟變革,從歷史中走來,我們看到了過去的很多獲得,也看到了很多失誤,所有這些在今天都已經變成了財富,都是我們解決當前問題的財富。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當前改革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