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從入門到精通
- 陳鵬全
- 2488字
- 2019-01-04 14:21:01
第一節(jié) 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從2015年春晚的微信紅包,到2016年支付寶的咻一咻,互聯網金融已經為大眾所熟知。再加上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引爆了“互聯網+”這個名詞。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yè)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yè)務模式。如圖1-1所示。

圖1-1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yè)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yè)務,是傳統金融行業(yè)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互聯網金融進入中國后,由剛開始的試探性發(fā)展轉向現在的井噴式爆發(fā),這種發(fā)展方式的變化,無疑詮釋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驚人的發(fā)展趨勢。那么,通過幾年的發(fā)展,中國互聯網金融有哪些明顯特點呢?具體如圖1-2所示。

圖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 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具體表現如圖1-3所示。

圖1-3 互聯網金融成本低的表現
2. 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yè)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yè)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比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fā)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 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
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yè)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yè)的金融服務盲區(qū),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fā)展。
4. 發(fā)展快
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fā)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
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余額寶規(guī)模500億元,成為規(guī)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 管理弱
管理弱表現在如圖1-4所示的兩個方面。

圖1-4 互聯網金融管理弱的表現
(1)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guī)和清收機制,容易發(fā)生各類風險問題。
比如,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臺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2015年,全國有3000多家網貸平臺,已經倒閉700多家。
(2)監(jiān)管弱?;ヂ摼W金融在中國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監(jiān)管和法律約束,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yè)規(guī)范,整個行業(yè)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具備的優(yōu)勢
互聯網金融能夠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盲區(qū)”,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如圖1-5所示的三個方面。

圖1-5 互聯網金融具備的優(yōu)勢
1. 具有“草根”特征
傳統金融服務具有“嫌貧愛富”的特點,具體如圖1-6所示。

圖1-6 傳統金融的特點
與電網、自來水行業(yè)類似,互聯網金融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即只要平臺搭建完畢,新增使用者的成本是極低的,并且隨著用戶的增多,還能產生規(guī)模效應。這從本質上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具有“草根”特征。
2. 擁有大數據特征
大數據就是海量數據,大數據的戰(zhàn)略意義在于對數據信息進行挖掘、再造,使其具有價值,在這方面,互聯網金融具有先天優(yōu)勢。
這一方面體現在數據儲存能力,2013年,工商銀行的數據存儲規(guī)模為300兆,而2011年“淘寶網”一周的數據存儲量就達350兆。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獲取數據的類型也更具價值,商業(yè)銀行獲取的往往是結構化、交易結果數據,而互聯網金融不僅能夠獲取結構化、交易結果數據,其還能獲得大量非結構化、交易軌跡數據,它們不僅能反映交易結果,更能反映交易過程,比如客戶瀏覽過哪些商品、在商品前逗留了多長時間等。
3. 以客戶為中心
以客戶為中心主要體現在如圖1-7所示的兩個方面。

圖1-7 以客戶為中心的主要體現
四、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qū)別
隨著互聯網金融未來更加迅猛的發(fā)展,傳統金融本身已經岌岌可危的地位更要被動搖,那么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到底有何區(qū)別?具體如圖1-8所示。

圖1-8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qū)別
1. 定位不同
互聯網金融主要聚焦于傳統金融業(yè)服務不到的或者是重視不夠的長尾客戶,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規(guī)模效應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使長尾客戶在小額交易、細分市場等領域能夠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
比如,互聯網金融的一個細分領域,房產抵押市場,以為用戶提供便利的房產抵押融資服務為核心內容,客戶群體多為擁有個人住宅式房產的中產階級用戶。
2. 驅動因素不同
傳統金融業(yè)是過程驅動的,注重與客戶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在此過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風險、交付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需求,客戶的各種結構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營銷的來源和風控的依據。
3. 模式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但是模式設計上是有差別的。前者是線下向線上進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礎更充分的利用起來,提升服務的便捷度。而互聯網金融則與之相反。
以上海房產抵押平臺為例,普遍都采用O2O的抵押模式,其中以大房東(上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房東”)開創(chuàng)的線上申請、審核,線下審批簽約公證、抵押相結合的新模式效率最高,這種采用線上向線下拓展的模式在挖掘客戶上具有強大的優(yōu)勢。
4. 治理機制不同
相比傳統金融機構需要擔保抵押登記、貸后管理等的治理機制,互聯網金融企業(yè)的市場化程度更高,通過制訂透明的規(guī)則,建立公眾監(jiān)督的機制來贏得信任。
比如,作為上海房產抵押的大平臺之一——“大房東”自成立以來,就以月均200%的速度迅猛增長,同時還保持了逾期率與壞賬率皆為0的紀錄,這與房產抵押的市場機制和規(guī)則是分不開的。
5. 優(yōu)勢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具有資金、資本、風險管理、客戶與網點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則具有獲客渠道不同,客戶體驗好,業(yè)務推廣快,邊際成本低,規(guī)模效益顯著等優(yōu)勢。
比如,大房東推出的0.99%超低月息房抵產品,在線上一經推出,便引起強烈反響,不少媒體進行轉載,一時間大房東內部咨詢量猛漲。同時大房東對線上申請也作出了積極優(yōu)化,在試行一天后就立即得到了用戶的反饋,互聯網金融在與用戶的互動方面效率是遠遠高于傳統金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