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的社會結構:市場社會學的當代理論與中國經驗
- 陳林生
- 3932字
- 2019-01-04 17:53:48
序
在中國,以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學科研究領域。市場社會學研究在爭得一個學識共識——“經濟行動嵌入社會結構”的判定,從而使它獲得了一種不僅僅是對經濟市場現象的有效解釋力,更是說明了一種市場實踐本身應有的社會機制之意。
陳林生博士在對國內外市場社會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這個領域雖呈現出有一定規模的研究人員和學術成果,但在以“市場社會結構”為主線的市場社會學研究中對“什么是社會結構”的理解上卻陷入了無序性。由此,陳林生博士對社會結構做了精細化的解析,并將之運用于市場的研究中,提出把市場的社會結構分解為市場的“制度結構”“關系結構”與“建構結構”三個層面,且認為它們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只不過為研究目的需要,對其進行了可操作化概念上的分層分析。他的這種理解方式,是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的建構,并提出了一個市場的社會學定義:市場是在特定的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建構中,行動者根據經商稟性習得的內生實踐能力所構建的一種有其內部社會性型構關系特征的經濟社會組織形式。
從理論上而言,陳林生博士的學術探索是大膽的,如開篇他就提出研究的目的是,“市場的本質是什么?市場如何運作?即市場運行的社會機制問題,以及市場研究的社會學轉向其理論框架如何構建”這三個學科式的元問題。這三個問題體現出了市場研究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對話的學術問題,以及如何構建一種市場社會學理論的當代學術努力。欣幸地看到,陳林生博士對經濟學與社會學理解意義上的市場本質問題做出了可信的文獻梳理與經驗性的研究,這與他從碩士到博士、博士后學習階段一直關注市場與社會關系的問題相關,并在較高質量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相關性論文,并得到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針對市場社會學研究而言,陳林生博士已經跳出該學科應與經濟學爭奪該研究領域的爭論,即是否需要從社會學的視角去分析經濟市場的問題,而是進一步闡明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更應需要做些什么的學術探索。在運用社會建構論、社會互構論和社會實踐論的基礎上,陳林生博士提出了一個研究市場社會學的新概念“建構結構”,這是糅合當代社會學理論走向后大膽提出的一個解析性概念。但如其所言,這也是一個極具風險性的概念,因為,長期以來社會學學科運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是在“功能結構主義”的理論話語體系中產生的。但如何能破除社會學基本概念提出方式的學科路徑依賴問題,創造出一個新概念能被學術共同體所認同,同時又能體現出作者意欲表達的含義,實屬一件社會學反思性的工作。陳林生博士提出“建構結構”所表達的意思是:在“行動與結構”這對社會學基本問題上,闡明了它們是一種互構的關系,即行動者的行動包含有結構意義,而結構又包含有行動的意涵,行動與結構是相互內儲的動態關系。因此,要找到一個這樣理解意義上的社會學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大膽的學術勇氣探索問題。在揚棄布迪厄“稟性”概念、吉登斯“結構化”概念和福柯的“身體權力”理論基礎上,陳林生博士在著作中大量著墨于“建構結構”的提出理由且作出了詳盡的理論解析。并根據其所調查的一個具有典型的案例——周寧人所創建的鋼材交易市場,從制度結構、關系結構與建構結構的歷時性與共時性演變中,說明了市場這種經濟社會組織形式是一種社會的建構,且發現了中國在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時,行動者與社會結構的關系是“行動與結構既是互構的關系,但建構結構又被制度結構與關系結構所強約束”的一種市場實踐經驗模式。陳林生博士把“建構結構”的含義既當作是一種解釋性的概念工具,同時又認為它是一種理解上述市場實踐經驗模式的方法論問題。由此,他提出的“建構結構”在這個范域內具有理論價值。
總的來說,在理論上,陳林生博士對新古典經濟學理解的市場是一種“市場出清”基礎上的“均衡價格”理論、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市場過程”理論和制度經濟學認為的市場是一種制度的見解上,作出了評判性的工作,最終提出了市場應是一種社會結構。這種理解方式體現了市場研究的學術走向趨勢,即市場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路線是吻合的。從社會結構的視角解析市場,它是市場社會學研究的學術主線,但因社會學理論本身對“社會結構”理解存在差異,導致了這個研究領域的無序化發展。而陳林生博士提出的社會結構應從“制度結構、關系結構和建構結構”這三個層面去分析,它體現了市場是一種制度建構的同時,又關注特定市場內部型構關系和應從市場參與者的行動實踐決策方面同時關注市場的形成、發展與變遷的過程,這是一個理解市場“全景式”的理論框架。這種理論框架恰也體現了社會學研究市場具有強解析力的地方。
從市場經驗研究上而言,陳林生博士從中國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有其務工經商傳統的周寧人在經營與“鐵”相關的鑄鍋、鑄造行業全面轉向鋼貿行業,從國家政策、法律變更、鋼貿市場組織形式、地方性文化、市場內部型構關系——包括權威結構、網絡關系和市場穩定與變遷機制,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實踐決策等維度,全方位地闡明了一個鋼貿商群體創辦的掌控全國較規模以上的鋼材交易市場由盛轉衰的社會結構變化過程。陳林生博士是從中國市場實踐的具體問題出發,尋找一個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解析特定市場形成、穩定與變遷的運作邏輯與變遷機制,這種問題追思的方式,恰是中國本土性市場實踐的經驗研究方式。
在經驗研究過程中,陳林生博士發現了已有的市場社會學理論,尤其是西方市場社會學理論無法對中國的市場實踐作出正確的理解與判斷。由此,他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努力發現了一些中國經濟市場的特有性。其中主要表現在,如:中國改革開放后由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中,國家行動層面的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市場實踐是交互在一起的,其中國家作用怎么強調它的影響都不為過;在中國特定市場形成中,中國強社會關系的文化模式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并發現這種強社會關系文化對市場的作用在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特定市場的變遷力量不僅僅來自市場內部在位者與受控者之間的“錯位”與“傾場”,更大的力量來自市場本身的組織模式和國家政策影響;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市場參與者所迸發出的市場力量是強大的,但在具體的市場行動過程中,因市場監管力量的地方政府在各自部門利益的追求下,出現了部門利益的分化與無序問題,使得具體市場參與者在行動決策時陷入了一種無法把握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這也導致了一種“一管就緊、一放就松”的中國市場經濟特有現象,等等。
如其所言,陳林生博士在借鑒我所提出的社會運行論,其中強調了一個社會要良性發展其條件和機制是什么的問題。運用這種學術運思方式,他把市場這種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模式,那么市場的良性運轉它需要哪些條件和市場良性運作的社會機制是什么的問題作出了詳盡解析。鋼材作為一種“工業之筋、建筑之糧”的資源性商品在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急速發展中,其地位顯然是舉足輕重的。周寧人抓住市場機遇,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國內鋼材流通的貿易環節,并取得了驕人成就,這顯然是市場經濟這種模式帶給他們的一種致富方式。但為何近幾年,這個鋼貿群體和其所創辦的鋼材交易市場卻陷入了全面危機,并發生了地域性和系統性的風險,確實是一個需要引發深思的——市場的良性運轉需要哪些條件與社會機制的問題。
近幾年中國工商企業,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在世界性經濟危機背景中,并沒有對其傳統的行業進行轉型升級以適應全球化的市場需要,而是在一種能夠獲得銀行融資資金便利的條件下,走向了所謂的“資本運作”,使得其原有經營的實體經濟“空殼化”了,這強化了其市場行為的風險性。盲目性的投機行為充滿了整個經濟市場,周寧鋼貿商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如陳林生博士所分析的那樣,一個行業或區域性產生系統性風險是一個諸行動者網絡構建的結果。周寧鋼貿商和其所創辦的鋼材交易市場陷入系統性風險與國家經濟市場化的階段性政策、中國的鐵礦石談判機制、鋼鐵產能的嚴重過剩、鋼貿產業鏈的經營模式、鋼貿市場本身的組織形式、中國人強社會關系的市場運作方式、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壓力下的部門利益化方式、我國中小企業的銀企融資模式,以及具體市場參與者的經商能力/素質等都存在相關。
當然,陳林生博士攫取一個周寧鋼貿商及其所創辦的鋼材市場作為一個個案案例去說明中國的市場經驗問題,其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結論可能存在推廣上的局限性和“以偏概全”之嫌,但其中的一些分析性解析和結論仍可對中國的市場實踐方式具有反思性的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政府的職責和作用……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彌補市場失靈”“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這些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是對先期中國在市場化過程中因出現的市場問題需要深化改革的地方,是國家行動層面上的一種頂層設計,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厘清政府與市場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各職其位的重新定位。
市場社會學是因其需要分析市場與制度、市場內部型構關系與市場參與者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全面觀點,顯得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其重要性將會日益顯現。市場社會學學科的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其中,對中國的市場實踐作出理論探索與反思的同時,并可對市場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應有的更多學術貢獻。
是為序。
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
2014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