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文化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有著十分深厚的理論淵源,這已基本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然而,有人過分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把傳統文化看作它的主要理論基礎;也有人過分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堅持與發展,忽視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思想淵源。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錯誤的。筆者認為,必須明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同時,又要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確實批判地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成果,絕不是游離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文化理論形態,當然,也不是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并列的文化理論形態,而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階段、新成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當代形態。

1.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理論來源

立足于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1867年的《資本論》以及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一系列有關研究成果中,馬克思、恩格斯借助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闡明了文化的內涵問題、文化的本質問題、文化的作用問題,呈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輪廓。在《歷史地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一文中,張華指出:“雖然經典作家關于文化的論述還不夠系統,但卻足以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萌發的重要標志?!?img alt="張華:《歷史地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0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在人類文化理論發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以唯物史觀為基石的文化觀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得以初步形成,從而完成了文化理論范式的歷史嬗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的認識,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奠定了最為主要的理論來源。

(1)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觀科學論證了文化產生的根源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是有立論根基的,這就是唯物史觀,主要體現在對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認知上。正是通過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運動規律的全面探討和深刻揭示,馬克思、恩格斯更加具體、形象地論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內在的辯證關系,并且在諸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等一系列論著中,專門分析了各種意識形式、人類的精神生活等相關問題。恩格斯強調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經典作家不但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通過分析科學、藝術概念范疇來揭示文化產生的原因,而且還運用同樣的概念十分深刻地闡明了文化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頁。這足夠表明,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并沒有直接使用“文化”這一概念來闡述其產生的根源,但卻是使用科學、文學、藝術概念來深刻地說明了文化產生的原因這一基本問題。對此,王文章曾經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從人類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文化發展的軌跡,科學地分析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從而揭示出它在所處的歷史階段上是什么性質的文化。這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說的鮮明特點”。王文章:《中國先進文化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頁。

(2)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文化建設的目標是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正是在創立唯物史觀基礎之上,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五種社會形態。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有了高度發展;將實行普遍生產資料公有制,徹底否定生產資料私有制;三大差別,即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也將消除;社會關系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諧,從而真正實現每一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將會擺脫自然經濟條件下對“人的依賴關系”的束縛,也會擺脫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物的依賴性”的束縛,從而將會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頁。在《資本論》一書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弊端的剖析,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因此說,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價值指向,主要是崇尚能力和人的素質,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對此,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一書中,衣俊卿、胡長栓曾經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診斷、對物化的全景批判以及對異化邏輯的超越,本質上就是重新審視現實人的存在和成長,致力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自覺的批判者,馬克思、恩格斯是從文化分析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和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行審視和批判的,從而實現了唯物史觀的價值回歸。參見衣俊卿、胡長栓《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論是十分豐富的、深刻的。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文化產生原因的科學探討與分析,以及關于文化建設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點,有力地驅除了當時在人類文化生活中長期存在的唯心主義的陰霾,科學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思想根基、價值指向和主要觀點,構建起了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學說,從而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根本的理論淵源。正如胡海波、郭鳳志在《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一書中指出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在當今時代依然在場,不僅僅表現在宏觀大尺度方面,而且在微觀具體問題上也表現出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中關于文化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預見和具有較大普適性的基本觀點依然是我們今天解決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重要理論資源”。胡海波、郭鳳志:《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頁。

2.列寧文化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理論來源

在領導蘇聯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列寧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統領、為行動的指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在文化理論發展史上,列寧關于文化的認識,具有界碑的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可以說,正是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列寧第一次比較自覺地、全方位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實踐維度。在《后革命時代的文化主題——列寧文化思想研究》一書中,韋定廣曾經指出,列寧對于東方落后國家后革命時代文化主題的闡述,尤其是對于文化與政治關系的分析、文化與經濟關系的探討、文化自身建設的理論探討,不但“前無古人”,即使以當下中國理論研究甚至國際學術界在某些方面所能夠達到的高度來衡量,也仍然是非常杰出的。參見韋定廣《后革命時代的文化主題——列寧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48—449頁。

(1)列寧認為文化建設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領導蘇聯革命、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列寧重視文化建設。在蘇聯革命進程中,正是列寧高度重視文化陣線的作用,加強文化建設,對于喚起蘇聯人民的革命熱情,促使人民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革命活動,表現出了重要的主觀能動作用。十月革命成功后,蘇聯共產黨的任務仍然極其繁重與艱巨。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共產黨人不僅要戰勝資本家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反抗,而且主要的任務在于,要戰勝資本家在思想上、文化上的激烈反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列寧強調,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件極其困難和艱苦的工作,這項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于,甚至說“問題‘只’在于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頁。為此,列寧明確指出,在把首要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蘇聯共產黨還應該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還應該把文化建設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在《論合作社》一文中,列寧強調:“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我們的重心轉移到文化主義上去了?!?img alt="《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在列寧看來,文化落后不僅制約著經濟建設,而且還嚴重地制約著政治建設?!翱梢赃@樣說:只要在我國還存在文盲現象,那就很難談得上政治教育……這是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談不上政治。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沒有政治?!?img alt="同上書,第59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正是意識到文化建設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列寧明確提出了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三位一體”的整體戰略布局。

(2)列寧認為要善于吸收和借鑒人類以往所有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

文化總是在繼承中發展的,文化總是在借鑒中發展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文化建設如何對待過去的文化遺產,如何對待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這是作為蘇聯領導人的列寧,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在《青年團的任務》和《論無產階級文化》這兩篇文章中,列寧明確地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待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態度,系統地闡述了無產階級文化與人類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列寧主義看來,在推動文化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正確地對待資產階級時代創造的文明成果,當然,要敢于和善于汲取發達國家創造出來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精華。因此,一方面,列寧對資本主義的腐朽文化、沒落文化進行堅決的抵制和批判;另一方面,列寧又強調要充分學習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在內的一切人類優秀成果。列寧強調:“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么社會主義?!?img alt="《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條條大道小路一向通往,而且還會通往無產階級文化?!?img alt="《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當而且必須是立足于吸收、借鑒人類以往所有優秀文化成果基礎之上,是在繼承、借鑒基礎上的一種文化發展與創新??茖W認識和理解列寧文化理論,必須準確把握這一關鍵點。

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是經由十月革命、列寧主義,進而逐漸認識、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的建設,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作為列寧主義必不可少的內容,列寧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文化建設實踐中創造性應用與發展的結果,也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構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理論來源。

3.毛澤東文化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直接理論來源

正確認識和對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與毛澤東文化理論的關系,這是目前學術界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有人過分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是對毛澤東文化理論的堅持與繼承,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就是毛澤東文化理論的直接運用;另外,也有人刻意制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與毛澤東文化理論的直接對立,忽視毛澤東文化理論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深刻影響。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錯誤的。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毛澤東文化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能夠得以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思想資源,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是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文化理論的邏輯必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與毛澤東文化理論之間有內在關聯、有一種淵源關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文化理論的奠基,也就沒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

(1)毛澤東科學闡明了文化內涵及其與經濟、政治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領導中國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立足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毛澤東科學地界定了文化的基本內涵,即把文化理解為“觀念形態的文化”,進而精辟地闡明了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內在關聯。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那末,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又才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進程中,毛澤東第一次比較明確地闡述了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奠定了毛澤東文化理論得以形成、發展的最為根本的邏輯前提。

(2)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文化建設的主要內涵

在中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毛澤東明確提出,我們要建立起一種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要致力于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就構成了毛澤東文化理論的一大亮點和突出貢獻。所謂民族的,就是強調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文化對中國的入侵和影響,另一方面要吸收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就是強調一方面切實維護文化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全盤西化”。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頁。所謂科學的,主要是指文化內容的科學性,當然,還體現在關于文化建設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方面。對此,毛澤東曾經指出:“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同上書,第707頁。文化。所謂大眾的,就是強調一方面要明確文化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另一方面,必須明確文化發展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就是強調一方面要明確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的,另一方面要明確文化建設也是人民大眾的。對此,毛澤東曾經指出:“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同上書,第708頁。突出人民本位,強調人民至上,這是毛澤東文化理論的核心內容,又是毛澤東文化理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價值主旨與訴求。

(3)毛澤東闡明了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在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要是指文學藝術、科學研究方面可以自由發展、自由辯論。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img alt="《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重申了這一方針?!鞍倩R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同上書,第229頁。可以說,作為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針,“雙百”方針的實質,就是在明確主旋律的前提下,承認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性。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主要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要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在毛澤東看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都應當采取科學的態度,要堅決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既要汲取古今中外文化精華,剔除其糟粕,又要批判地繼承和借鑒。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img alt="《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我們說,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毛澤東根據中國文化建設實際明確提出和倡導的,是毛澤東開展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方法,也為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建設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也需要不斷地完善。今天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源于毛澤東,開始于鄧小平”。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毛澤東文化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并直接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所汲取和創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得以科學發展的最為直接的理論來源。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傳統文化資源

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創造性進展,不僅有思想理論來源,而且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分不開。中華優秀文化成果為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夯實了深厚的文化基礎。毛澤東指出:“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我們說,這里強調的“統一”“結合”,不僅僅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基本特點相聯系,同時還必須與民族傳統文化統一或結合??v觀黨的歷史,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中國文化建設實踐中創造性運用的過程,是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過程。在《中央黨校學員關注的文化問題》一書中,周熙明認為,傳統文化是我們選擇和確定現代生活方向的起點;傳統文化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現代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基礎;傳統文化是我們立足現代世界的主體身份認同的主要依據;傳統文化是我們建設現代新文化的獨特的創造力源泉。參見周熙明《中央黨校學員關注的文化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185頁。2014年,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含義。可以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能夠得以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的豐厚思想素材。積淀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民族文化基因。

1.愛國主義傳統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文化資源

在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中,愛國主義是核心、是靈魂。彰顯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是激勵人們團結奮斗的旗幟,是中華民族歷久彌堅的一種強大精神支柱,同時也是當今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理論資源。概括來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即熱愛祖國與人民;把國家整體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以身報國的英雄氣概;具有為祖國獨立自由、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和信念;等等。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涌現出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他們都表現出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的愛國主義情懷。戰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表明了“伏清白以死直”的堅決態度,并在理想破滅后投身汨羅江,從而踐行了自己的錚錚誓言,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所世代傳頌;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聞名于世的宋代范仲淹、以“位卑未敢忘憂國”而著稱的南宋陸游的愛國情感,同樣讓世人感動不已,被傳為千古佳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茍生”,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氣概,體現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氣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面對備受欺凌的半壁江山,在《滿江紅》中“怒發沖冠”,發出了“還我河山”的吶喊,表明了“精忠報國”的堅定決心;愛國詩人陸游病危之際,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為了保衛國家邊疆的安寧,“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鄭成功英勇抗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以“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而著稱的顧炎武的愛國主義情懷;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而聞名于世的林則徐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民族昌盛,譚嗣同、劉光第等維新志士慷慨就義;秋瑾、方志敏、劉胡蘭等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等等。這些閃爍光華的名字與名言,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就是因為這些名字和名言所代表的歷代愛國者強烈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我們說,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之所以能夠涌現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夠譜寫攝人心魄的偉大史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這種深厚而崇高的愛國情感,自古就激發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愛國熱情,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發憤圖強的強大精神力量,從而也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內涵和精神支撐。

2.重德傳統也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文化資源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資源十分豐厚,其中良莠雜陳。對于歷史道德遺產,絕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應當吸收精華。我們所要繼承的中華傳統美德,指的是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自然選擇”而積淀流傳下來的、有益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秀道德遺產。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提倡對國家、社會的奉獻精神;第二,倡導仁愛的基本原則,推崇人際關系和諧;第三,強調謙敬禮讓,提倡克驕防矜;第四,強調言行一致,倡導恪守誠信;第五,注意追求精神境界,注重道德理想實現;第六,注重道德修養,強調道德踐履;等等。這些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所創造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道德風貌和精神特征,具有普遍的意義和永恒的價值,構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條件支撐和源頭活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發展。當然,不能離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價值取向認識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能離開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把握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中華傳統美德的原有之意加以引申和改造,使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真汲取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美德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傳統美德成為涵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源泉。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最佳詮釋,實現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和有效轉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了中國品格,深刻闡明了當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深刻內涵和本質要求,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彰顯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價值導向。可以說,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和涵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被注入歷史文化符號“活的靈魂”,被賦予了歷史的偉大生命力。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并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塑造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又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思想資源。

任何時代或民族的文化發展,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頁。。作為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發展史同樣跳不出這一規律的支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血脈、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得到繼承和發揚,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立場和鮮明態度。鄧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img alt="《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江澤民強調:“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img alt="《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胡錦濤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img alt="《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img alt="《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2778/107972081049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39525-mCEvdntTlAmS6uiBEBUtiO1PHvmfmQWg-0-722d35c9fcbf349248a7cc28658a0907">2014年,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這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要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歷史經驗表明,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就難以實現突破性創新;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就難以實現歷史性創新。1978年以來,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高度重視、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精神資源的基礎上,努力堅持“古為今用”,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從而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沅江市| 来安县| 肇庆市| 尚志市| 永胜县| 安阳市| 云林县| 芜湖市| 临清市| 乳源| 灵石县| 长葛市| 揭西县| 南江县| 两当县| 怀来县| 岫岩| 交口县| 页游| 武强县| 北辰区| 个旧市| 华容县| 阜新市| 霍林郭勒市| 阜宁县| 抚松县| 天津市| 铜梁县| 永春县| 和田县| 丹巴县| 临泉县| 江达县| 鹰潭市| 丰原市| 泸水县| 中阳县| 镇沅|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