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研究,主要通過探討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的宏大歷史進程和內在演進邏輯,著重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的形成、內涵及其地位,著重闡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經驗,著重闡明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現實境遇、時代要求和未來走向。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目前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已經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但還存在一定的學術探討空間。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必須運用科學而又恰當的研究方法。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最根本方法的指導下,課題研究運用歷史分析法、文獻研讀法、對比分析法等具體方法,遵循“歷史梳理—理論分析—對策研究”的邏輯思路展開,力圖在揭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內在邏輯上下功夫;在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與基本經驗上下功夫;在闡明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現實境遇與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一 研究對象

本書題目中有三個基本的概念需要予以明確闡釋,即“文化”“文化理論”和“發展”。首先,關于“文化”。我們知道,由于“文化”可以從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和)、中(精神文明)、小(特指意識形態)三個層面來理解,因此,“中國共產黨文化”也可以相應地分為三個層次,在這里,筆者要研究的“文化”,主要是“中觀”意義上的文化,即“精神文明”層面上的文化。其次,關于“文化理論”。我們知道,文化發展包括文化理論和文化建設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筆者在這里要研究的,主要是文化理論本身的問題,這是本書研究的重點;當然,文化理論是在文化建設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中也涉及與文化理論基本問題密切相關的一些文化建設實踐的內容。最后,關于“發展”。這是本書題目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詞,意在說明本書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宏觀上的歷史梳理,即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史;二是微觀上的歷史梳理,即對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代表人物文化理論的形成過程也進行歷史的梳理與分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在不同時期的歷史進程,具有不同的情況和特點,展現出不同的歷史軌跡和具體形態。本書緊緊抓住“文化理論發展”這一核心命題,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歷史軌跡,深刻揭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內在演進邏輯,準確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最新成果的整體性邏輯體系,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歷史經驗,準確剖析目前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時代要求,以期為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對策建議。

二 研究意義

運用不斷發展著的文化理論指導文化建設新的實踐,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繁榮,這既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理想追求,又是中國共產黨目前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一項重大時代課題。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深入研究和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歷史進程,準確揭示和科學闡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經驗,對于當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有助于推動并深化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學術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創新史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時期,也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一個重點研究視域。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學術界關注較多的是個案研究,比如鄧小平、江澤民等代表人物的文化理論;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這一整體性視角出發,進行歷史梳理、體系概括、經驗總結、規律提升,則關注相對不足。開展并加強本書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宏大進程和內在演進邏輯的認識,有助于科學總結和系統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理論架構和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二)有助于指導并推動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文化理論是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們知道,文化理論是在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形成了豐碩的文化理論成果。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梳理和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的具體做法和基本經驗,對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指導中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真正實現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另外,開展這一研究,還有助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經典著作與重要論述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系統的整理,從而推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研究數據庫和資料庫的建設與發展。

三 研究現狀述評

1978年以來,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探索中國文化建設道路的實踐中,推進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創立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新形態。縱觀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史,主要形成了三個學術研究高潮期。一是隨著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科學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個探討與研究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基本問題的高潮;二是隨著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科學概念,20世紀90年代后期掀起了一個先進文化建設理論問題研究的高潮;三是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一科學命題,近年來形成了研究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新高潮。下面,筆者對當前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作一簡要述評。

(一)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通過查閱中國國家圖書館有關學術著作和中國期刊網的相關理論文章,筆者發現,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整體研究,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文化理論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的框架之下進行整體性研究;二是個案研究,主要是分別探討中國共產黨代表人物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文化理論及其階段性特征。目前來看,在這兩種研究路徑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都已經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理論成果。

1.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整體研究

梳理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遵循了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基本問題進行了整體觀照。下面,筆者分主題擇要闡述之。

(1)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條件研究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理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三個基本條件。這一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所認同和接受。因此,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條件研究,主要沿著以下三個基本思路展開:一是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理論的承繼關系進行邏輯分析,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根基;二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思想來源;三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與改革實踐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實踐基礎。這三種基本思路在具體研究中是相互交織的,只是不同學者因研究視角不同而在具體論述中側重點有所差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一書中,陳勝云認為,蘇共文化建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教訓,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毛澤東領導文化建設中積累的經驗教訓,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借鑒。在《中國先進文化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中,王文章認為,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對當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基本條件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學術界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條件的“全面性”上,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相對于“全面性”而言,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條件的“重點性”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與深化。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基礎,既要探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理論基礎,也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淵源,還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與作用機理在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在這方面,缺乏專門的、整體性研究。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實踐基礎,既要探討國際背景,也要分析國內境遇,還要研究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進程中國際背景與國內境遇的作用機理。在這方面,比較清晰、系統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

(2)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研究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為標識,主要經歷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文化理論發展階段。這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比如:胡光宇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周向軍等撰寫的《科學發展觀·文化建設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劉克利等撰寫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與建設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持有這種觀點。在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問題時,也有學者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探索作為一個萌芽階段。在《主導與多元激蕩下的調適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探索歷程》(《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4期)一文中,柳禮泉、張紅明、黃艷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探索起點階段: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繼續推進階段:從提出“兩個文明一起抓”到強調“精神文明重在建設”;進一步深入發展階段:從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領”到強調“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的突破階段:從提出“構建和諧文化”到強調“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分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四個時期,這已經達成共識,但對于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標志性成果的分析與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對于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具體形態之間的關聯與區別,以及它們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中的獨特地位,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與探討。

(3)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內在邏輯體系研究

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這個主線、主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形成了內在的邏輯體系。學術界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取得了積極的研究成果。但是,因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邏輯體系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先進文化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中,沈壯海認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于,全社會能夠形成共同理想、精神支柱;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在《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新發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藝術百家》2011年第6期)一文中,韓永進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框架主要由文化繁榮論、文化建設論、文化規律論三個部分組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化建設基本經驗》(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一書中,朱敏彥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主要包括:文化建設主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化建設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建設方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任務;文化建設綱領——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文化建設使命——建設和諧文化。

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邏輯體系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盡管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邏輯體系進行了初步的建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邏輯體系的探討與研究,并沒有形成影響較大的學術成果,并沒有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從縱向的歷史比較和橫向的邏輯分析中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內在邏輯結構的研究成果,還比較缺乏,比較清晰、系統、專門性、整體性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

(4)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成果的基本特征研究

學術界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成果的基本特征問題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成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歷史的繼承性、濃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顯著的意識形態性、廣泛的群眾性、嚴密的科學性、博大的容納性和相對的前瞻性。這在郭德宏、易煉紅撰寫的《先進文化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蔣乾麟撰寫的《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篇章》(《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1期)、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有鮮明的體現。但是,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的表述也存在差異。在《先進文化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中,沈壯海認為,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鮮明特色主要表現在戰略性、時代性、實踐性、繼承性和創造性。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中,劉文江認為,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特征是:鮮明的歷史繼承性、無產階級先進性、鮮明的時代性、實事求是的科學性和偉大的創新性。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基本特征的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盡管學術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基本特征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看法;但是,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文化理論的階段性特征之間的內在關聯,還缺乏充分的研究與分析,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問題,則關注不夠。

(5)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研究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深入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旨在解決實現文化強國夢的進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理論服務的研究性成果,越來越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主要包括:必須切實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必須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設方針。這在俞思念撰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有明確的表述或體現。但是,因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基本經驗的表述也存在差異。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中,周向軍從“一般規律”視角對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遵循的原則問題進行了探討,當前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即先進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發展先進文化的實踐指導規律。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基本經驗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實踐的基本經驗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研究成果,則相對缺乏。從指導思想、前進方向、主要目標、基本原則視角出發,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經驗的專門性成果,還相對不足;從文化理論發展內在規律,即如何處理文化理論發展中若干關系視角出發,探討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6)關于當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及其未來走向研究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學術界對當前黨的文化理論發展面臨的新課題進行了分析,對當前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未來走向進行了探討。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不僅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挑戰,還面臨著文化社會轉型的挑戰,也面臨著如何切實解決好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文化認同問題。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都需要面對和解決這些現實挑戰。在曹泳鑫撰寫的《中國共產黨人文化使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胡光宇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劉紀興撰寫的《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涵與途徑》(《江漢論壇》2009年第4期)、趙華興撰寫的《社會整合視閾下執政黨的“文化領導權”建設探析》(《長白學刊》2011年第4期)等研究成果中,都有明確的表達或體現。但是,因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當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及其未來走向研究也存在差異。在《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中,趙理富認為,從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轉型過程中,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一些明顯特征和發展趨勢:從斗爭哲學到和合精神;從相對封閉到全面開放;從浪漫精神到理性現實;從倫理中軸到制度中軸;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

關于當前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新課題及其未來走向的研究中,還沒有解決或者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問題:對當前黨的文化理論發展面臨新課題研究,學術界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研究視野需要再開闊些,需要從國內外的橫向比較、理論發展的縱向比較中,闡釋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學術界關于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視角出發,探討文化強國夢給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研究成果,還相對不足;學術界通過考量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內在演進邏輯,觀照和展望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未來走向的研究成果,還相對缺乏。

2.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個案研究

梳理學術界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有關成果,主要有兩個研究向度:一是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整體性觀照;二是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對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各自文化理論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下面,筆者分別闡述之。

(1)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的研究

1978年以來,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角闡述了文化的本質、功能及其發展規律,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適應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要求和特點,學術界對鄧小平文化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積極的研究成果。

第一,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研究。

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學術界主要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和探討的。從理論來源上看,大多數學者認同“鄧小平文化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這一觀點;另外,也有的學者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看作鄧小平文化理論的來源之一。從實踐角度來說,大多數學者認同“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文化理論形成的實踐根據”這一觀點。具體來說,不同學者的觀點又有差別。大多數學者持“二源說”,主要從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兩個方面探討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比如: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沈壯海撰寫的《先進文化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也有的學者持“三源說”,除了以上“二源說”的基本內涵之外,認為鄧小平文化理論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比如:辛達海撰寫的《近十年來鄧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評》(《毛澤東思想研究》2004年第4期)、趙明杰撰寫的《論鄧小平文化思想的淵源》(《決策探索》2011年第5期下)等。另外,也有的學者從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視角論述了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孫玉杰在《鄧小平的文化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書中指出,鄧小平文化觀是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發展的結果,是文化發展的總結,是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

第二,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基本內涵問題研究。

1978年以來,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鄧小平,在大力推進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角,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關于這一觀點,學術界的看法和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比如:俞思念撰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周向軍撰寫的《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園》(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持有這種觀點。但是,因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鄧小平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沈壯海在《先進文化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中指出,圍繞著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主題、主軸,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鄧小平創造性地闡發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其基本架構主要包括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根本目標、基本內涵、實施策略、地位作用等。在《鄧小平文化觀探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4期)一文中,劉以鼎指出,作為一個文化價值判斷觀念體系,鄧小平文化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物質文化價值判斷、精神文化價值判斷、制度文化價值判斷。在《鄧小平文化建設理論論要》(《社會主義研究》2003年第5期)一文中,張潤澤指出,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的立論基礎;堅持批判、建構統一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的中心內容;提高國民素質、培育“四有”新人是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價值指向主要目標。

第三,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特征問題的研究。

如何認識鄧小平文化理論的主要特點,學術界也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鄧小平文化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通過對毛澤東文化理論的繼承、發展,系統地解決了如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與發展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既洋溢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也體現著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又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鄧小平文化理論這種鮮明的時代性、濃郁的民族性特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比如:陳晉和王均偉出版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汪肖良撰寫的《試論鄧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點》(《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6年第6期)、李卓英和吳祖鯤撰寫的《鄧小平文化思想探析》(《長白學刊》1995年第6期)、牟岱撰寫的《論鄧小平的文化觀特點》(《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4期)、黃南珊撰寫的《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學說的創新性發展——論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體系建構和基本特征》(《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等研究成果,都持有這種觀點。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中,童慶炳認為,鄧小平文化理論最主要的特點,是把文化放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體系中去考察。在《鄧小平與中國當代文化范式的轉變》(《復旦學報》1993年第3期)一文中,俞吾金認為,鄧小平文化理論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比較關切與注重物質形態的文化。

第四,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歷史作用與當代價值研究。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鄧小平立足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發展的新需求,系統闡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基本原則等一系列問題,創立了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中十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并成為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這一觀點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這在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陳勝云撰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有明確的表達或體現。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鄧小平文化理論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中,李春華認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新時期黨的文化創新奠定了基礎。在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有關文化建設的思想火花。立足于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中國共產黨根據時代要求提出了先進文化理論,從而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鄧小平文化理論及其指導意義》(《華東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一文中,王榮發指出,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價值意義在于:為中國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

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從形成、內涵、地位等方面,對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基本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但多數成果囿于文件的直觀解讀,缺乏深刻的學理性分析,缺乏“文件語言”向“學術語言”的二次轉換;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內涵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宏大視野出發,系統論證鄧小平文化理論價值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鄧小平文化理論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戰略地位研究,相對比較缺乏。

(2)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研究

江澤民文化理論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堅持、發展和創新了鄧小平文化理論。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問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7年十五大,特別是21世紀初提出“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命題后,迎來研究的高峰期。學術界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了對江澤民文化理論問題的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

第一,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研究。

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問題,學術界主要是從形成條件和發展過程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江澤民,科學總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了對鄧小平文化理論的創新。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形成,既有理論基礎,也有實踐根據,還有主觀條件。關于這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這在胡光宇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陳勝云撰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論》(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形成條件問題,由于研究視角、方法、手段的差異,學術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在《江澤民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中,張遠新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侵蝕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日益加劇,這是江澤民文化理論形成的國際政治背景;社會轉型對文化建設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任務與文化新挑戰,這是江澤民文化理論形成的國內社會背景。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形成過程,多數學者認為分為三個階段,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黨的十四大到十五大;黨的十五大到十六大。也有的學者持不同的看法。在《中國先進文化命題的形成階段與基本特征——讀〈江澤民文選〉有關學習體會》(《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6年第6期)一文中,張麗萍認為,江澤民文化理論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第三代領導集體形成到1991年江澤民在建黨70周年大會上首次闡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第二個階段,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三個階段,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

第二,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研究。

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研究,學術界探討最為熱烈、深入的是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主要內涵的研究,并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內涵,學術界并沒有僅僅受制于“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傳統思路的束縛,從系統論視角創造性地探討了江澤民先進文化建設理論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先進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特征、地位作用、方針原則、主體力量等。比如:俞思念撰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周向軍撰寫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胡光宇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周三勝撰寫的《江澤民對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理論貢獻》(《長白學刊》2007年第1期)、童萍撰寫的《江澤民文化觀初論》(《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等研究成果,都持有這種觀點或看法。另外,也有學者把江澤民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分為互相平行的不同板塊進行闡述。在《江澤民文化思想研究論綱》(《理論探討》2005年第2期)一文中,張遠新認為,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文化旗幟問題、文化綜合國力問題、文化中國特色問題、科學技術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問題、文化創新問題、文化超越問題。在《江澤民文化觀初探》(《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5期)一文中,包仕國認為,文化主權觀、文化利益觀、文化創新觀、文化實力觀、文化方向觀、文化交流觀、文化價值觀,共同構成了江澤民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

第三,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研究。

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特征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與研究。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歷史的繼承性、濃郁的民族性、顯著的意識形態性、鮮明的時代性、實事求是的科學性、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廣泛的群眾性。這一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這在鄭師渠撰寫的《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周向軍撰寫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郭德宏和易煉紅撰寫的《先進文化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研究成果中,都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特征問題,由于研究視角、方法、手段的差異,學術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在《論江澤民對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創新》(《青海學刊》2002年第5期)一文中,周正剛將江澤民文化理論的特色概括為三個“統一”或“結合”,即創造精神與科學態度、現實針對性與理論概括性、思維全面性與表述凝練性。在《論江澤民文化觀的特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一文中,朱桂芳和陳偉把江澤民文化理論的特點概括為:“一個核心”——與時俱進;“兩個結合”——文化與政黨、文化與經濟政治;“三個關系”——“一元”與“多元”、繼承與發展、思想道德文化與科學文化。

第四,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歷史作用與當代價值的研究。

立足于對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創造性發展,江澤民文化理論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根本任務、發展方向和基本原則,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觀點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比如:陳晉和王均偉撰寫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中國先進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俞思念撰寫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張華撰寫的《歷史地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0期)等研究成果,都持有類似的看法。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江澤民文化理論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江澤民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中,張遠新認為,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價值意義主要在于:它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理論形態;它強調了文化發展的終極目的——人的全面發展;它闡明了文化發展的內在屬性——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學習江澤民關于文化的論述》(《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一文中,張景榮認為,江澤民文化理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文化思想,并且為黨的文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貢獻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江澤民文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史上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關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對江澤民文化理論的形成、內涵和地位等基本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但文件解讀的研究成果較多、深入的學術研究成果較少;對于江澤民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和基本架構缺乏系統的分析,對江澤民在哪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文化理論,缺少清晰、系統的梳理與闡釋。

(3)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研究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胡錦濤,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問題,學術界開展了深入探討,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第一,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研究。

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問題,學術界重點對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形成條件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形成,既有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思想基礎,也離不開中國文化建設這一實踐根據,更離不開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思考這一主觀條件。這在段聯合等撰寫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楊鳳城撰寫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發展觀述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3期)、李傳兵撰寫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等研究成果中,都有著比較清晰的表達。當然,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胡錦濤文化理論形成條件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新發展》(《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一文中,孫成武、李艷認為,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是胡錦濤文化理論形成的國際背景;中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際,是胡錦濤文化理論形成的實踐基礎;構成胡錦濤文化理論形成現實根據的是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第二,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研究。

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研究,學術界并沒有囿于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基本的方面,而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的新發展》(《紅旗文稿》2005年第7期)一文中,韓永進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包括十個方面:突出作用論;指導地位論;文化生產力論;文化創新論;文化權益論;文化產業論;文化體制改革論;文化安全論;三貼近論;提高建設文化能力論。在《論胡錦濤同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觀》(《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一文中,程新平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發展地位論;發展目的論;發展方向論;發展動力論;發展路徑論。在《試析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創新》(《黨史文苑》2009年2月下半月刊)一文中,鄧顯超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包括:戰略指導思想——新的文化發展觀;戰略途徑——改革文化體制,促使文化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戰略保障——先進文化建設能力的全面提升;戰略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戰略目標——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郭如才在其撰寫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路》(《黨的文獻》201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包括: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主線;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是著眼點;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是基本內容;提高黨的文化發展能力是關鍵。

第三,對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研究。

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問題,學術界也開展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十六大以來黨的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析論》(《中國共產黨90年研究文集》下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一文中,徐清泉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完全遵循“求真務實”的原則;二是從促進國家全面發展的文化使命出發;三是彰顯了文化創新的精神;四是致力于文化理論創新成果的及時轉化,即文化建設實踐的應用。在《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新發展》(《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3期)一文中,孫成武、李艷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時代性、人民性、科學性、創新性這四個基本的方面。在《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5期)一文中,郭宇光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其一,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其二,價值取向:崇尚和諧、追求和諧;其三,目標定位:培養“四有”公民;其四,基本理念: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其五,時代特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其六,鮮明個性: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其七,核心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其八,前提條件:文化自覺;其九,發展途徑: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其十,理論品格:以實踐為基礎,與時俱進。在《文化建設與社會重建》(《文化建設24題——社會學視角下的文化建設》,張春華、楊紅娟、尹小俊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2年版)一文中,張健認為,胡錦濤和諧文化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建設一種相融合的文化,即主導文化與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其二,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相融合;其三,民主和法治相融合的和諧文化;其四,黨的引領和民眾自覺行動相融合的和諧文化;其五,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相結合的和諧文化。

第四,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研究。

黨的十六大以來,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胡錦濤努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胡錦濤文化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又一個重要成果,是新形勢下中國文化建設實踐的行動指南。這種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這在周向軍等撰寫的《科學發展觀·文化建設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祿俊撰寫的《十六大以來黨在文化建設理論的探索與創新》(《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李慶云撰寫的《論黨對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理論視野》2011年第12期)等研究成果中,都有著比較明確的表達。當然,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胡錦濤文化理論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我國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的新經驗》(《理論探索》2009年第4期)一文中,楊利英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建設和諧文化是文化建設在理論上的創造;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建設在實踐上的創造;提高文化軟實力是文化建設在戰略布局上的創造。在《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一文中,張鳳蓮認為,胡錦濤文化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重視社會效益;把考量社會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形成機制,特別是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的形成過程研究,相對薄弱;關于胡錦濤文化理論內涵的理解與把握上,雖然在“和諧文化”這一問題上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但對于“和諧文化”的認知,還缺乏比較權威的或經典的闡釋。

(4)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推進文化理論發展。伴隨著習近平文化理論的發展,學術界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基本問題,也開始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探討。

第一,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形成機制研究。

習近平文化理論的形成、發展,其思想淵源在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當然,中華傳統文化也為其提供了豐厚滋養。這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在《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光明日報》2014年1月27日)一文中,沈壯海認為,遵循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文化觀的指導,習近平明確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鮮明態度,即必須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教育,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原點”之思:歷史、典籍中的執政思想源泉——傳統文化精華與習近平治國理念》(《學術前沿》2014年第1期上)一文中,葉自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念,不僅借鑒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結合新的形勢賦予其時代內涵,因此,既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從中華傳統文化中獲取正能量,又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在新形勢下獲得新的生命力。在《“馬魂、中體、西用”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5期)一文中,方克立認為,習近平同志同我們黨的前輩領導人一樣,都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既不是保守主義的尊孔崇儒派,也不是激進主義的反孔批儒派,而是“馬魂、中體、西用”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派。

第二,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主要內涵研究。

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內涵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積極的分析與探討。在《中國夢與文化強國建設——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文藝報》2013年10月18日)一文中,韓永進認為,習近平文化理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文化強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意識形態工作是中國共產黨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樹立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是推進文化理論發展的關鍵環節;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鑄民族文化道德之魂》(《中國教育報》2014年2月26日)一文中,肖群忠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理想、文化、道德建設方面提出了三個極其重要的論述,即中國夢的國家理想、“四個講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道德價值論。在《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光明日報》2014年1月27日)一文中,沈壯海認為,在習近平文化理論內涵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即國內的文化建設和發展;人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在《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初探》(《求實》2015年第3期)一文中,劉春田、馬運軍認為,習近平同志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文化建設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和發展實際,深刻闡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設方針原則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蘊含著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是黨的文化建設工作理論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文化建設思想,對于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三,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基本特征研究。

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特征問題,學術界專門性研究成果還不多見。但在闡述習近平文化理論基本問題時,對習近平文化理論特征問題也有所涉及。比如,在《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光明日報》2014年1月27日)一文中,沈壯海認為,習近平文化理論表現出“內不失固有之血脈,外不卻有益之采借”的鮮明特性。在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貴陽日報》2013年10月10日),李翔海明確指出,習近平的文化理論具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和氣度,虛心吸納外來文化的長處”的基本特征和鮮明品格。在《文化自覺:習近平文化觀最鮮明的特點》(《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一文中,吳桂韓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在繼承中國共產黨文化思想的基礎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文化發展的重要論述。文化自覺是習近平文化觀最鮮明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多向度觀照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基、大力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上。

第四,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習近平,對文化建設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中國特色文化建設實踐的行動指南。這種觀點已經基本上為學術界認同和接受。這在沈壯海撰寫的《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光明日報》2014年1月27日)、蔡武撰寫的《堅守文化責任 彰顯文化力量》(《人民日報》2013年9月12日)等研究成果中,都有著十分明確的闡述或表達。當然,由于研究視角、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學術界對習近平文化理論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表述。在《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 扎實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人民日報》2013年9月9日)一文中,雒樹剛認為,作為習近平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為中國共產黨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展,既確定了原則,又指明了方向,還提供了遵循,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規律認識達到了新高度、開辟了新境界。在《論習近平的文化建設思想》(《廣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一文中,李歡、周建超認為,習近平的文化建設思想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方向。

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研究尚未解決或有待深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有待于深入發展;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思想來源,傳統文化根基研究較多,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主脈研究相對薄弱;關于習近平文化理論的邏輯架構與基本特征問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二)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國外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專門性研究成果,還不多見。但是,國外學術界對當代文化的作用與新變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地位與新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有關問題進行了積極探討,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這為我們探討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來源。

1.關于當代文化的作用與新變化研究

在人類社會的變遷、國家的發展方面,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文化多元化的快速發展,隨著文化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國外學術界對文化問題給予高度關注,并涌現出諸如約瑟夫·奈、薩繆爾·亨廷頓等一批從文化戰略層面研究文化作用與新變化的代表人物。在《軟實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中,約瑟夫·奈認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軟實力主要來自于一個國家或組織文化中所彰顯出來的價值觀;對于一個政府而言,軟實力與硬實力同樣重要;要學會駕馭和運用軟實力的技術和方法。約瑟夫·奈是國際關系方面研究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就在于,最早提出了“軟實力”這一概念。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吸引力,其核心理念是:“軟實力”作用的充分發揮,主要靠的是國家或組織文化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中,薩繆爾·亨廷頓認為,決定國際局勢走向因素,可以概括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日本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印度文明,另外,還有非洲文明;目前世界沖突的原因,主要的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在薩繆爾·亨廷頓看來,世界沖突的主要根源將是文化的差異;各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

2.關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地位和新發展研究

國外學術界關于文化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直接使用“文化”一詞的地方并不多見,但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促使、造就馬克思和恩格斯,必然會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具有界碑意義的人物。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葛蘭西是推動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轉向的一個主要代表人物,葛蘭西《獄中札記》發表至今,國外研究文化問題的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霸權:一個實在論者的分析》(2002年)、《霸權:共識與強制研究》(2008年)、《霸權與反霸權: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及其與性別主義、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和權威主義的關系》(2007年),等等。可以說,葛蘭西文化理論對當今國外文化研究產生了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總體來看,葛蘭西之后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四次大的轉向,形成了四種比較成型的研究范式,即新葛蘭西主義研究范式、后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實在論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回到葛蘭西”學派的研究范式。文化理論是當代國外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視域,國外學者從多角度、多層次開展了文化理論問題研究。在《文化馬克思主義和現代文化研究》一文中,道格拉斯·凱爾納立足于系統梳理、全面概括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問題研究狀況基礎之上,把20世紀西方各派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文化問題的積極關注、探討而呈現出的濃厚興趣,一并統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在《霸權與社會主義策略》一書中,作為“后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拉克勞、墨菲也同樣十分關注文化理論問題,積極推進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科學發展,進而開拓了關于文化權力結構中階級、種族、性別、消費文化的政治研究的一個新視域。

3.關于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

國外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專門性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但在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有關著作中、在研究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有關著作中、在研究當代文化新變化的相關成果中,如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沈大偉主編的《鄧小平:一位中國政治家的肖像》、B.吉萊撰寫的《懸崖邊上的雄虎:江澤民和中國的新精英》等論著,都或多或少地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有所涉及。在《全球化時代中的先進文化》(《光明日報》2001年8月21日)一文中,美國卡爾敦大學教授趙啟光認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個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為立黨之本的執政黨,這是令人十分欽佩和尊重的。由于國外學者受所處歷史環境和自身主觀條件的限制,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往往魚龍混雜。批判性地借鑒國外學者關于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當前文化理論研究的“陣地戰”中探尋進一步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和創新點,就構成了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文獻資料來源和關鍵環節。

總體來看,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學術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和研究。對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文化理論,都進行了高度關注,對重要人物文化理論的形成、發展、內涵、地位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為學術界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取得豐富成果而高興、欣慰的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在這一研究領域,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深化、拓展的空間。其一,學術界雖然比較充分地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中不同階段文化理論發展的情況和特點,但能夠清晰地揭示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內在演進邏輯,并系統地闡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整體性的邏輯體系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其二,盡管目前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多從時代需要出發,但大多側重于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視角分析,而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比較研究,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成果的基本架構,借鑒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立足于從當今世界和中國文化發展的宏大視野,探討目前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及其未來走向的系統論著,相對還比較缺乏。

四 研究思路與基本架構

(一)研究思路

本書以深入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條件為切入點,以科學考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為鋪墊,以系統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為關節點,以準確揭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為中心內容,以科學提出新的實踐中進一步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對策建議為落腳點和歸宿。

(二)基本架構

本書研究框架的設計理念可以概括為“兩條線”和“一個根本”。“兩條線”就是從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兩個層面來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最新成果。“一個根本”就是準確地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成果、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旨在提出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切入點、著力點。整體來說,本書架構主要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條件。本部分主要從實踐與理論兩個層面闡明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生成機制,為研究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提供基本條件。

第二部分: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本部分主要遵循歷史的邏輯梳理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為研究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提供歷史鋪墊。

第三部分: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本部分主要遵循理論的邏輯研究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最新成果的基本架構、主要特征、價值意義。這構成了研究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關節點。

第四部分: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本部分主要通過對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經驗進行提煉和總結,為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提供歷史借鑒與基本遵循。這構成了研究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中心內容。

第五部分:探討目前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本部分主要通過對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面臨新課題的深入分析,闡明推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努力方向與未來走向。

五 研究方法

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的同時,還必須遵循以下具體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讀法

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需要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特別是《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冊)、《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基本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深入的研讀。只有加強對涉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基本文獻和經典文本的學習與研讀,才能正確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生成機制、邏輯體系,才能準確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時代特點,才能真正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內在理路、基本經驗。因此,文獻研讀法是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歷史分析法

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要重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我們知道,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要求人們把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歷史上出現的重要人物,都必須置于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中去客觀地分析、科學地評價,要尊重歷史事實,要防止研究中的“主觀投射過多”,既不能拔高“歷史”,也不能苛求“歷史”。在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中,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系統考量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階段性特征和歷史經驗,從對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分析和研究中探索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三)系統分析法

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這一主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成果有其內在的基本架構與邏輯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深入探討與科學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文化本質論、文化發生論、文化發展論、文化特征論、文化功能論,切實加強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整體性理解和把握。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又涉及宏觀(社會)、微觀(政黨)兩個子系統,兩個子系統之間以及每個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系統分析法是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的又一個重要方法。

(四)個案分析法

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既需要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進行整體性研究,也需要分別對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形成、內涵、地位等基本問題開展個案研究。只有對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才能準確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才能科學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精神實質。因此,個案分析法是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的又一個重要方法。

(五)比較研究法

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既需要對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形成、內涵、地位等基本問題開展個案研究,也需要對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內在關聯進行比較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開展研究,就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進行研究。通過比較研究,真正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科學揭示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經驗,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對策建議。因此,比較研究法是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問題研究的又一個重要方法。

六 創新之處

本書緊緊抓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這一核心命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最新成果、基本經驗、未來走向等主要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基本方面。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著靠文化理論發展興黨、靠文化理論發展強黨這樣一條主軸、主線。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歷史考量。一是在宏觀上的歷史考察,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厘清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宏觀整體歷史考察;二是在微觀上的歷史考察,對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人物的文化理論,也都指出了各自的歷史發展軌跡。在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考察的基礎上,從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內部系統、外部系統兩個層面總結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史經驗。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是基于中國文化建設的豐富實踐而形成的關于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征、價值功能、基本進路及其形成發展的系統認識。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路徑依賴和理論框架,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邏輯演進和價值依歸。在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歷史發展基礎上,運用系統分析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這一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新成果的內在邏輯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和整體性建構,明確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的時代主題、理論架構、突出特點與當代價值。

第三,從總結歷史經驗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個人觀點。比如,推動文化理論發展、獲取民眾精神認同、鞏固執政地位基礎,這既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本質屬性,又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基本功能,也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價值指向;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發展水平和實際成效,在很大意義上取決于黨對文化理論發展基本經驗的充分借鑒,取決于黨對文化理論發展基本經驗的自覺遵循;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理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進行,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引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建立健全文化理論發展的法律保障,這是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科學發展的三個基本維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三明市| 岢岚县| 辛集市| 高青县| 伊吾县| 任丘市| 焦作市| 青州市| 密云县| 勃利县| 辽中县| 芒康县| 金溪县| 吉安市| 肥乡县| 措美县| 长沙市| 伊宁县| 府谷县| 临泉县| 门头沟区| 灵宝市| 托里县| 抚远县| 阜南县| 唐河县| 平邑县| 新昌县| 荆门市| 萍乡市| 榆中县| 赫章县| 北安市| 和田市| 丽江市| 曲阳县| 宁阳县| 高淳县| 水富县|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