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益金融創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 張強 陸奇斌
- 3076字
- 2019-01-04 17:38:21
一 含義和發展歷程
(一)公益金融的含義
公益金融(social finance),在中國又被稱為社會金融、慈善金融
等。金融指的是資金的融通,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相應地,對于公益金融的研究也可分為指向公益金融市場運行的宏觀層面研究和指向公益金融機構投資的微觀層面研究。隨著公益金融概念的出現和發展,金融機構和研究者為公益金融做出了不同的定義和詮釋(見表0-1)。
表0-1 公益金融各類含義

④ 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bsr.org/.
⑤ MaRS Centre for Impact Investing, http://impactinvesting. marsdd. com/the-centre/contact-us.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以上機構資料綜合整理而得出。
綜上,筆者認為,公益金融是一種兼顧財務回報和社會、環境影響力的投資行為;公益金融的目的是促進資本以社會目的進行流通,以金融的有效資源分配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從而為社會帶來福祉。
(二)公益金融的發展歷程
隨著公益金融實踐的不斷發展,公益金融概念本身也在不斷演變。近幾十年來,隨著商業社會責任感的覺醒、現代公益與商業思維相結合、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出現和發展,公益金融不斷促進著政府、社會、市場三部門之間合作的深化。最終,在社會創新的大浪潮中,三大部門之間的傳統邊界被打破,產生了以影響力投資和社會影響力債券為代表的公益金融實踐。
以20世紀現代慈善事業覺醒作為發端,不斷有創新的金融、社會行為在引領著公益金融向前發展。這一發展歷程大致可以被劃為四個時代。
1.現代慈善事業時代
數百年前,在公益金融相關概念尚未出現的時候,宗教對道德的訴求已經為公益金融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宗教組織除了承擔傳統的施舍和濟貧的慈善職能外,還盡力回避那些與他們的基本信仰沖突的“不道德”的公司。例如勸告信徒們“不以生命作為代價來賺取財富”的衛理公會教派敦促信徒們不僅避免從事化工行業的工作,也避免投資于相關危害人類健康的產業;教友派則避免從武器銷售中獲利;伊斯蘭教國家的成員常常規避酒精、煙草、豬肉制品等行業;佛教徒則規避肉類公司。
除了宗教組織的規避行為之外,歐洲還相繼出現了帶有互助性質的行業協會,它們不僅影響著一個地方的經濟,往往還承擔著當地的社區建設、修建學校和醫院以及濟貧所等職能,
以此維護公共利益。
20世紀初,私人基金會的出現標志著現代慈善事業和科學慈善模式的興起。歐美的“鋼鐵大王”“石油大亨”們紛紛建立起私人基金會,以企業化的方式管理。為了使捐贈更有效率,新的慈善家們在努力尋求一種理性的助人方式,以區別于中世紀宗教慈善的悲憫情懷,這也將商業的思維逐步帶入了慈善領域。
2.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投資時代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社會先后經歷了對種族不平等的聲討和備受爭議的越南戰爭。前者拉開了美國社會自我批判和覺醒的序幕,后者則使美國人意識到公司牟利和殘酷戰爭的關系。反種族歧視、反戰等群體情緒高漲的美國人認清了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棘手的社會問題,同時也促進了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公民社會飛速成長。
因而在這一時期不斷爆發出政治運動、民權運動、公平貿易運動等各種公民運動,以求通過公民運動來表達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訴求,從而實現民主和平等。這一趨勢在市場部門中的反映就是,人們從對軍火公司的聲討開始,逐漸將各種社會問題落腳到公司的決策上,其結果是促使包括投資公司在內的各類公司在進行決策時開始更加關注履行社會責任。例如,著名的沙利文原則要求對一系列社會指標(如非種族隔離、平等雇傭、員工待遇等)進行審計,并成為開展公司業務的行為準則。處于經濟系統上層的金融機構也開始通過投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如為了表達對越南戰爭的反感,投資者積極抵制軍火及相關行業,賣掉或者不買相關公司的股票。
與萌芽階段將商業思維簡單引入慈善領域相比,起步階段在思想的激蕩中逐漸萌生和凝聚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社會責任感的共識,并主要在商業領域產生了社會責任的實踐,即企業將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納入公司決策的考量范圍。
3.社會企業/公益創投時代
社會責任投資為公益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兼顧商業與社會的基調,而20世紀70年代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在美國國會稅收改革法案聽證會上提出的“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rophy)概念則開啟了跨界合作新探索——將資本領域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引入慈善和社會領域,以助其發展和壯大。與此相輔相成的是,社會領域也開始逐步將商業思維運用到提供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上來。從社會組織(尤其是社區組織)創辦企業為弱勢群體提供工作機會開始,最終出現了社會企業這一種突破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志愿失靈社會發展困局的創新思維與實踐。
公益領域的風險投資與創新的社會企業形態一拍即合,也因此引領了20世紀90年代公益創投及社會企業蓬勃發展的新浪潮。這也意味著商業部門和社會部門的互動在全世界開始興起。
進入21世紀后,公益金融開始加速發展,無論是企社合作的公益創投、社會企業,還是政企在公共服務領域合作的PPP模式,各類跨界合作都在不斷拓展和加深。在經濟上游的金融領域也越發關注環境和社會,除了關注貧困問題的普惠金融外,其觸角還延伸到了健康、教育、醫療、新能源、文化遺產、氣候變化、社區發展、性別平等、少數族裔,甚至反腐敗等有關人類發展的議題上。
4.影響力投資和社會影響力債券時代
2007年,影響力投資和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SIBs)的出現標志著公益金融的發展進入百花齊放的創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政府更加強勢地參與到了公益金融的市場建設上來,為一系列打通政府、商業和社會三大部門的嘗試奠定了堅實的宏觀基礎,也帶來了諸多以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目的的金融跨部門協作。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加深,人類開始面臨更多、覆蓋面更廣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益金融為人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第三條解決思路”。
經過3年的快速發展,影響力投資于2010年被摩根大通聯合洛克菲勒基金會正式列為投資市場的一個新興類別,與貸款、股票等并駕齊驅。事實上,影響力投資在此后幾年的覆蓋面和增長速度均可用“驚人”來形容。在慈善領域,洛克菲勒基金會、奧米迪亞基金會、阿諾德基金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彭博慈善基金會、Case基金會以及福特基金會等各大跨國基金會都先后踏入這一領域。在商業領域,一些主力投資銀行,如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美國美林銀行(America Merrill Lynch)已投資于社會影響力債券;瑞士銀行(UBS)發起了發展型影響力債券;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開始開發影響力投資產品;摩根士丹利則已創建了“影響力投資平臺”(GIIN)。據全球影響力投資平臺(GI-IN)統計,2014年全球影響力投資基金已有300余家。
影響力投資也可被歸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這個時代是資本主義福利型國家向投資型國家轉變的時代,也是政府自身積極投身于創新和改變的時代。其中,有著深厚的創新和改革基因的英國于2010年發行了世界第一支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這種模式在英國現已廣泛應用于不同的人群和領域,除了監獄管理者開展合作降低重復犯罪率外,還涉及幫助處于失業邊緣的年輕人,給倫敦的無家可歸者尋找固定住所、為社區低收入老年人改善健康狀況等。美國、澳大利亞及歐洲各國也都先后開展了類似項目。截至2015年8月,全球有近50個社會影響力債券,顛覆三大部門邊界的社會創新嘗試在世界范圍內摸索前行,增長潛力巨大。這些項目涵蓋了社會問題的方方面面。英國還是社會投資銀行“大社會資本”(Big Society Capital)和“公益金融”(Social Finance)公司的發祥地,它們都旨在幫助社會投資市場的發展壯大,其成果包括支持創建了投資1400萬歐元的社會行動創新基金中心(Centre for Social Action's Innovation Fund)、投資2000萬歐元的社會成果(Social Outcomes Fund)和投資3000萬歐元的就業及養老創新基金等在內的多個社會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