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益金融創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 張強 陸奇斌
- 2558字
- 2019-01-04 17:38:23
一 什么是社區基金會
基金(Fund)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如信托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以及各種基金會的基金等。基金按是否面向一般大眾募集資金分為公募與私募;按投資標的又可分為股票投資基金(標的為股票)、債券投資基金(標的為債券)、期貨投資基金(標的為期貨合約)、貨幣投資基金(標的為短期債務工具)、基金投資基金(Fund of Fund, FOF,標的為PE與VC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標的為房地產)、對沖基金(又叫套利基金,標的為套利空間)。
基金會是一種特定的基金形式,其主要的資金來源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社區基金會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基金會。社區基金會是指由所在社區成員發起成立,以本地公益慈善項目為使命所設立的基金會。社區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既有個人捐贈,也包括政府、企業和其他非營利機構等。社區基金會的目的在于為本地社區建立一個永久性捐贈基金,解決社區問題,永久為社區公益服務。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社區基金會便是一個很好的實現鄰里互助的平臺。不論是代理實現社區捐贈者的公益理想,還是提供社區的公益服務,將社區需求與本地資源相連接,社區基金會都體現了其先賦的社區性。
雖然社區基金會在各國的概念表述不一,組織形式、活動方式更是不盡相同,但非營利性、公益性、社區性是其共有的基本特征。
(一)社區基金會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初,伴隨著西方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其中的新興工業城市貧民窟問題更是成為眾多問題的焦點。為協同解決同質人口聚居地的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困境問題,社區基金會應運而生。社區基金會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富人們在銀行設立的信托基金,他們同時委托銀行將這部分資金用于特定的、具體的公益目的,如建設圖書館、治療流感和幫助小兒麻痹癥患者等。但當公益目標達成之后,這些信托資金也就成了失去目標的慈善力量。
如何使這些信托資金得到更好的利用呢?
1914年,一個名叫弗萊德里克·高夫的銀行家,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建立了第一個社區基金會,根據社區需求把錢用在需要的地方。發展到后來,社區內部的成員也可以根據需要,加入這個社區基金會,建立屬于自己的基金,由社區基金會進行統一管理。社區基金會的工作者由于積累了豐富的慈善基金會操作經驗,也會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慈善項目指導,并收取一定的費用。
通過建立和運作社區基金會,社區成員不僅建立了社區資源動員和整合機制,培育了社區公益組織,還解決了社區面臨的各類問題,促進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而今,社區基金會是美國公益慈善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遍布全美國;其作為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和模式也在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二)社區基金會在中國
中國的“社區”多是以居委會為單位,是物理上的社區概念。而國際意義上社區基金會的“社區”內涵并非行政區劃的概念,其范圍往往覆蓋多個街區甚至可以是整個聯邦,指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網絡、社區。中國還沒有出現美國那樣典型的公眾支持的社區基金會,然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和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等的實踐也呈現出了其特有的中國路徑。
為何要成立社區基金會呢?洋涇社區基金會首任執行秘書長諸昳表示:首先,因為現在有很多帶個性化需求的捐款人,他們對捐助對象、方式和范圍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專人服務;其次,社區里的社會組織還處于初級狀態,需要綜合平臺盤活其公益生態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現在基層社區日益面臨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包括青少年、老人以及外來人員等,這都需要成立社區基金會,摸索社會問題的社區解決方案。
桃源居集團董事長李愛君則認為,桃源居社區基金會的出現是為了完善居民的生活。最初建設桃源居時她和團隊不懂社區規劃該怎么做,就到西方進行考察。考察之后就發現此前的規劃都是圍繞土地做規劃,而沒有圍繞人居去做規劃。地產商開發的不應只是房子,而應是百姓的家。所以社區規劃應有規劃指標,讓居民在這里不僅是“活著”,而且是“生活”?!拔野l現我們社區里相應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我們增加了3.8億資金,搞了社區養老、教育、醫療、公園、廣場等。成立了第一個基金會,它專責培育社區組織,實現公共服務的再分配和公共福利的再補充。這就是桃源居社區基金會的起源?!币驗榘l現社區內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缺失,房地產開發商主動擔起社會責任,為社區內政府公共服務進行補充,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基礎上,發起成立了國內首家社區基金會。
其實,社區基金會蘊含的守望相助和共治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新中國成立之后也有過類似的實踐。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農村出現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即由農民組成信用合作社,社員出錢組成資本金,以互助、自助為目的,組織和調節農村的資金供需,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這某種程度上也蘊含了社區基金會的核心內涵與雛形。
1986年,民政部率先提出在城市中開展社區服務工作,第一次把“社區”概念引入政府實際工作中來。1991年5月,民政部在社區服務的基礎上,又提出在城市開展“社區建設”的工作思路,并與此相適應,基本形成了區、街、居三級為框架的社區服務網絡管理體系,即傳統的行政管理型模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身份由“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社區中出現了更高頻率、更復雜的人口流動與利益關系。如何應對社區多元需求、健全社區服務體系、調動社區參與,成為社區治理所面臨的困境。
在社區多元主體的基礎上,更需要一個能夠積極動員社區參與、有序組織并保障資金與資源的主體。作為第一部門的政府可以通過提供服務獲得人們的好評,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普惠性要求使得這樣的服務成本太高,難以包辦所有公共服務。作為市場主體的物業,逐利性的本質也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社區利益的最佳代言人。
再轉向社區社會組織,它們被定義為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鎮、街道)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的、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各種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由于登記管理體制的限制,基金會并未包含于其中,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能力又不足,資金的支持和保障缺乏可持續性,尤其是社會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社區公益轉化過程中還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于是,國內的先行者們將目光鎖定在社區基金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