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關系重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長效機制研究
- 韓丹
- 2846字
- 2019-01-04 17:41:4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了長三角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階段的100名戒毒人員作為個案和跟蹤對象,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的無結構訪談,并跟蹤訪談一年,根據錄音訪談記錄整理出他們的戒毒經歷和回歸社會狀況。以100名戒毒人員的戒毒經歷和回歸社會狀況為依據,沿著社會學“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主線,通過“社會關系重建”的康復理念,尋找和構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長效機制的思路和理念。
1.資料獲取:社區
戒毒人員的特殊性在無形中給本研究帶來一定困難。如何能夠更好訪談和實施為期一年的跟蹤呢?課題組從《戒毒條例》在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具體實施中找到了靈感,認為以長三角城市社區為依托,通過專業化的禁毒社工為抓手,開展針對長三角戒毒人員回歸社會過程中的訪談和跟蹤是切實可行的。
選擇社區作為研究場域來訪談和跟蹤戒毒康復人員就能解決研究資料獲得的問題了嗎?課題組認為,從江蘇、上海和浙江的情況來看,江蘇從2007年開始開展社區戒毒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上海在2003年成立了自強服務總社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戒毒社會工作模式,浙江省近年來在社區戒毒的組織構架上有所突破,都具備了調研和訪談的條件。因此,選擇社區作為調研場域是恰當和可行的。
2.跟蹤個案的一年生活與戒毒歷程
用生活史(一年的戒毒經歷)做社會學資料,托馬斯和斯那尼斯有精辟的論述: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盡可能完整的個人生活史記錄是一種完善的社會學研究資料,如果社會科學仍然非采用其他資料不可,那只是因為要獲得這種涉及社會學問題的全面的數量足夠的資料目前尚有實際的困難,而且對描述一個社會群體生活所需要的全面個人資料進行充分分析的工作量也太大。周榮德認為,個人生活史成為社會學的一種完善的資料,基本上是因為它是一個人在他的社區內適應社會環境的產物,是一個人如何進入一個社會群體和成為能符合社會傳統和習俗要求的活動分子的記錄,它顯示由其他人的行為而傳遞給一個人的社會傳統如何影響他的態度、情緒和愿望。因此,生活史是社會制度及其實施方式借以傳達于世的媒介,它對制度及其作用的描繪真實而貼切,因為它的主角的確是在社區里成長并體驗過社會生活的。所以,憑借一些人物的事業經歷,就能夠像敘述故事似的生動有趣而清楚地說明各種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的情況。
本研究就是基于生活史研究的方法,運用質性研究的訪談法(結構化訪談和版結構化訪談1),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個案研究方法中的跟蹤訪談方法。課題組在蘇州、南京、杭州三個城市分別選取兩個戒毒人員集中分布的典型社區,每個社區包含10—20名戒毒人員,總共100名戒毒人員作為目標群體。
樣本確定后,展開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具體的研究實施從2013年1月開始至2014年1月結束,具體的實施委托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社工站、蘇州市彩香社工站、杭州市上城區社工站選擇100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進行跟蹤。在這一年中,課題組通過這些社區的專職禁毒社工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戒毒情況進行評估,并結合對他們的尿檢結果來檢驗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成果,對于戒毒人員的訪談一共舉行了三次,分別是2013年1月項目啟動,2013年9月和2014年3月。
在這三次調研中,課題組成員通過和戒毒人員的訪談、和專職禁毒社工的訪談,輔以走訪活動,獲取戒毒人員的第一、第二手資料,并以此為部分依據作為對社區戒毒模式的評價標準之一。
3.研究方式
盡管戒毒問題已是全世界多學科關注的共同問題,但中國內地的戒毒問題有其原發性和特質性,因此,本研究在借鑒西方理論框架的基礎上,主要試圖通過質的研究,以扎根理論的原則,從長三角戒毒人員在戒毒和回歸社會階段的戒毒經歷和生存狀況,挖掘他們難以戒除毒癮、回歸社會的深層社會根源,嘗試構建他們回歸社會的長效機制的理論模型——長三角社區戒毒康復模式。
在質性研究領域,一個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和斯特勞斯提出的“扎根理論”。扎根理論是一種質的研究方式,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扎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于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扎根理論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從資料中產生理論
扎根理論特別強調從資料中提升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論框架。這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從下往上將資料不斷地進行濃縮。與一般的宏大理論不同的是,扎根理論不對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進行邏輯推演,而是從資料入手進行歸納分析。理論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產生的原始資料,一定要有經驗事實作為依據。這是因為扎根理論者認為,只有從資料中產生的理論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論與資料相吻合,理論便具有了實際的用途,可以用來指導人們具體的生活實踐。本研究就是基于對戒毒人員在社區戒毒、社區康復階段的訪談口述史為主要資料來源,試圖在長三角社區的社會情境中尋找他們回歸社會之路。扎根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論和微觀操作性假設之間的實質理論(適用于特定時空的理論),但也不排除對具有普適性的形式理論的建構。本研究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觀照下,努力構建一個介乎宏大框架和接地氣、可操作的現實模式之間的理論框架。
(2)對理論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論的主要宗旨是建構理論,因此它特別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論是在設計階段,還是在搜集和分析資料的時候,研究者都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理論、前人的理論以及資料中呈現的理論保持敏感性,注意捕捉新的建構理論的線索。本研究也是一樣,我們在第一章對于西方戒毒領域的理論和理念走向作了深入的梳理和討論,因為我們一直認為,這些發達國家在過去100年走過的戒毒之路和戒毒模式的轉換,也正好為中國未來少走彎路提供了參照,盡管不一定是能照亮未來的星辰,但至少保持理論敏感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搜集資料時有一定的焦點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資料時注意尋找那些可以比較集中、濃縮地表達資料內容的概念,對理論建構保持特別敏感。扎根理論出于自己的特殊關懷,認為理論比純粹的描述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度,因此強調研究者對理論保持敏感。
(3)不斷比較的方法
扎根理論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較,在資料和資料之間、理論和理論之間不斷進行對比,然后根據資料與理論之間的相關關系提煉出有關的類屬及其屬性。比較通常有四個步驟:第一,根據概念的類別對資料進行比較:對資料進行編碼并將資料歸到盡可能多的概念類屬下面以后,將編碼過的資料在同樣和不同的概念類屬中進行對比,為每一個概念類屬找到屬性。第二,將有關概念類屬與它們的屬性進行整合,對這些概念類屬進行比較,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將這些關系用某種方式聯系起來。第三,勾勒出初步呈現的理論模式,確定該理論模式的構成部分,將初步理論模式返回到原始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和驗證,同時不斷地優化現有理論模式,使之變得更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