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研究述評

1.國外相關文獻的研究述評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把“戒癮者回歸社會”作為戒癮康復研究的核心問題,相關研究主要沿著兩條路徑展開:

第一條路徑:基于生理—心理—社會范式的治療模式。這條研究路徑以美國和歐洲為主要力量的國際學術界通過關注成癮者的生物醫學及心理特征,開展醫學心理干預和治療(如美沙酮、丁丙諾非藥物維持治療),同時結合家庭治療和治療社區(TC),從而形成一種多元治療模式。Gary Stein, Smith CL.(1998). Fluconazole: A drug use evaluation and algorithm for us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didal infections. Formulary 33: 1003,1998.這種廣泛采用的針對成癮者急性戒癮治療模式,其測量指標包括毒品和其他藥物對成癮者的吸引力、得到毒品和其他藥物的途徑、成癮的過程、住院率、治療后的復吸率和再次住院率。目前科學依據業已證明這一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White, W.(2008). Perspectives on systems transformation: How visionary leaders are shifting addiction treatment toward a recovery-oriented system of care.(Interviews with H. Westley Clark, Thomas A. Kirk, Jr., Arthur C. Evans, Michael Boyle, Phillip Valentine and Lonnetta Albright). Chicago, IL: Great Lakes Addic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且該范式的缺陷也很多,特別突出的是戒斷率低、戒毒者難以融入正常社會等,由此導致由治療向康復的范式轉換。Dennis, M. L., Foss, M. A., & Scott, C. K.(2007). An eightyear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ration of abstine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recovery. Evaluation Review,31(6), 585-612; McLellan, A. T., Lewis, D. C., O'Brien, C. P, & Kleber, H. D.(2000). Drug de-pendence, a chronic medical illnes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insurance, and outcomes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4(13),1689-1695; O'Brien. C. P., & McLel-lan, A. T.(1996). Myths about the treatment of addiction. Lancet,347,237-240; White, W., Boyle, M., & Loveland, D.(2002). Addiction as chronic disease: From rhetoric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20(3/4),107-130.為什么會出現范式轉換?這些學者在大量研究中發現,“戒癮者回歸社會”問題不僅涉及成癮者本身的問題,涉及戒癮者與他人之間的問題,還涉及更廣泛的系統層面上的諸多過程。但是,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基于生理—心理—社會范式的治療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卻顯然是圍繞成癮者本身的成癮產生和治療進程展開的。這些急性治療服務專注于成癮者個人生理狀況、心理狀況 [包括思想、情感(情緒)]、行為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卻極少考慮把治療范圍擴展到更大的現實物質世界和社會關系網中。事實上,成癮者個人的康復努力是否成功,恰恰是在這個物質世界和關系網中發生的。這就回答了雖然處于主導地位的治療模式為什么收效甚微的原因。

第二條路經:基于社會關系重建的康復模式。與治療模式相比,康復的概念和理念更具有社會學意義,國外學術界認為,增強社會的力量是成癮治療以及康復得以實現的長效保證。他們對于康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地指向“重建戒癮者的社會關系”這一康復過程的核心問題。Evans, A.(2007). The recovery-focused transformation of an urban behavioral health care system. Accessed June 26,2007 at http://www.glattc.org/Interview% 20With% 20Arthur% 20C.% 20Evans,% 20PhD.pdf; White, W.(2010). Recovery is contagious. Retrieved from www.facesandvoicesofrecovery.org這一理念的出現也逐漸形成了新的戒癮模式,即康復模式。該模式主張將戒癮治療連接到更持久的戒癮康復的各個階段,通過各種社區戒癮康復草根組織和支持系統,來幫助戒毒人員重建社會關系。Else, D.(1999). Recovering recovery. Journal of Ministry in Addiction and Recovery,6(2),11-23; Morgan, P.(1983). Alcohol, disinhibition, and domin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In R. Room & G. Collins(Eds.), Alcohol and disinhibition: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link(pp.405-422). Wash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hite, W.(2006a). Let's go make some history: Chronicles of the new addiction recovery advocacy movement. Washington, D. C. :Johnson Institute and Faces and Voices of Recovery; White, W.(2007b). The new recovery advocacy movement in America. Addiction,102,696-703.各類康復之家、康復學校、康復工廠、康復宗教場所等新型康復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Jason, L. A., Davis, M. I., Ferrari, J. R., & Bishop, P. D.(2001). Oxford House: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substance abuse recovery and community research. Journal of Drug Education,31(1),1-27; Valentine, P., White, W., & Taylor, P.(2007). The recover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ward a definition.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08 at: http://www.facesandvoicesofrecovery.org/pdf/valentine_ white_ taylor_ 2007.pdf; White, W., & Finch, A.(2006). The recovery school movement: Its history and future. Counselor,7(2),54-58;White, W.(2006b). Sponsor, recovery coach, addiction counselor: The importance of role clarity and role integrity. Philadelphia, PA: Philadelphia Department of Behavioral Health.,一批新的康復模式也應運而生,如Oxford House模式、康復管理模式等。White, W.(2009). The mobiliz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o support long-term addiction recovery.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36,146-58.戒癮康復模式的倡導者們一致認為,不僅要將戒癮治療和更廣泛更持久的戒癮康復過程結合起來,而且要重新審視戒癮治療專業機構和成癮者所在社區之間的關系,他們強調社區在長期康復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Else, D.(1999). Recovering recovery. Journal of Ministry in Addiction and Recovery,6(2),11-23; Morgan, P.(1983). Alcohol, disinhibition, and domin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In R. Room & G. Collins(Eds.), Alcohol and disinhibition: Nature and meaning of the link(pp.405-422). Wash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hite, W.(2006a). Let's go make some history: Chronicles of the new addiction recovery advocacy movement. Washington, D. C. :Johnson Institute and Faces and Voices of Recovery; White, W.(2007b). The new recovery advocacy movement in America. Addiction,102,696-703.

由此可見,成癮者與他們的家庭、所生活的社區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三者間的互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生態系統,研究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及其康復問題,必須要關注到社區這個生態系統。若將模式融入目前主流的戒癮治療方案中,勢必要重新理解治療并重建社區關系,找到發展和動員社區資源的新辦法。這兩者的統一要求重新定義各項核心戒癮治療方法的服務以及服務對象、服務提供者、服務時間和地點以及服務持續時間等具體的問題,這些西方研究者試圖回答的問題也都將成為本研究所構建的長三角社區戒毒康復模式的重點和難點。

2.國內相關文獻的研究述評

國內方面的研究以社會學、社會工作、法律以及警官學院系統為主要研究力量,從再社會化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等視角探討了吸毒人群回歸社會的問題。馬永清:《吸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思考》,《社會》2002年第9期;夏國美:《社會學視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問題調查》,《社會科學》2003年第10期;蔣濤:《初次吸毒行為的社會學解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韓丹:《城市毒癮——吸毒行為的社會學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2002年,馬永清引入再社會化理論,提出家庭不接納、社會歧視、公眾對艾滋病的恐懼是吸毒人員回歸社會難的社會原因。馬永清:《吸毒人員回歸社會的思考》,《社會》2002年第9期,第51頁。夏國美提出,可以從亞文化接納的角度來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并尋找他們回歸社會的途徑。夏國美:《社會學視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問題調查》,《社會科學》2003年第10期。蔣濤在對重慶吸毒人群的社會支持網研究中認為,吸毒人員的社會支持網規模很小,吸毒網絡具有秘密性和牢固性。其相識關系提供毒品支持,朋友關系和親戚關系提供情感和經濟支持。吸毒人員的吸毒年限、有搶劫和偷盜行為對注射吸毒行為和共用針頭注射吸毒行為有明顯的影響。蔣濤:《初次吸毒行為的社會學解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韓丹對江蘇吸毒人群調查提出,社會支持缺失是戒毒人員難以回歸社會的重要原因。韓丹:《城市毒癮——吸毒行為的社會學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歸納來看,國內學者在“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上主要沿著兩條路徑展開研究:

第一條路徑:過渡社區模式。國內在過渡社區模式這條路徑上較有代表性的研究首推云南的“雨露”社區模式,這一模式把戒毒人員安置在一個封閉型場域進行戒毒治療與康復,對戒毒人員治療具有一定效果。駱寒青:《無縫隙政府理論視角下的社區戒毒——以昆明市鐵路新村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為例》,《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房紅等:《云南強制隔離戒毒場所資源整合研究》,《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李霞:《女性吸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透析》,《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眾所周知,云南是中國禁毒的主戰場和重災區,云南傳統毒品肆虐,吸食人群眾多。駱寒青、房紅等對云南禁吸戒毒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對國內外禁吸戒毒研究進行梳理,以“雨露”強制隔離機構為樣本,認為云南省強制隔離戒毒執行權應由公安機關統一適用更具合理性,為強制隔離戒毒資源整合的全國性難題提供比較研究樣本。“雨露”戒毒康復場所戒毒模式是一種自主創新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強的戒毒模式,結合云南省實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力量依法開辦的,針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參加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又自愿申請加入的戒毒人員和其他自愿申請加入的戒毒人員而建設的,在相對封閉的專門場所內,實行戒毒人員集體生活、封閉管理,開展教育,注重醫學治療和生理、心理康復;開辦生產項目,培訓就業技能,提供就業機會,按勞取酬,幫助戒毒人員鞏固戒毒成效,實現回歸社會生活目的的法定戒毒康復措施。很明顯,這一模式的缺陷是沒有給出“如何從過渡性社區回歸社會”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

第二條路徑:戒毒社會工作模式。以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廣東)為主,主張通過專業社團和專職禁毒社工,對戒毒者實施以家庭融入、個案管理為主體的戒毒工作模式。張昱:《構建吸毒人員的社區康復社會工作體系——對上海市禁毒工作經驗的思考》,《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年第1期;鐘瑩:《〈禁毒法〉背景下的社區戒毒工作與社會工作介入》,《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唐斌:《禁毒非營利組織及其運作機制問題研究:以上海市Z社會工作機構為個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上海市自強社會服務總社作為其中一家非營利社會組織,按照“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總體思路,于2003年12月在上海注冊成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上海社區藥物濫用人員提供綜合社會服務。張昱認為,禁毒工作體系包括“禁、戒、防”三個方面的內容,吸毒人員社區康復社會工作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工作者隊伍,以社區為基礎的工作制度體系,以及相關政策、基地及資源的配套建設幾個方面。張昱:《構建吸毒人員的社區康復社會工作體系——對上海市禁毒工作經驗的思考》,《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年第1期。唐斌也對上海社會工作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上海市政府主導推動與大力扶持的自強社工機構創建的過程,同時也是政府追求和實現部門利益的過程。社工機構在各方面對于政府的強依賴,會使社工機構的實際運作呈現出目標置換、性質變異等現象,比如需要明確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公眾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職責和分工,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但政府也不得借此直接干預非營利組織的具體實務及其運作。唐斌:《禁毒非營利組織及其運作機制問題研究:以上海市Z社會工作機構為個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上海的社會工作模式很好地解決了社區藥物濫用人員的社會支持和管理問題。廣東的社會工作模式在實踐中也較早起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鐘瑩對國內社區戒毒康復工作模式進行了分類,她認為主要有“內生機構”(上海)、“內生崗位”(江蘇、浙江)和“外派崗位/社工”(深圳)三種模式,并對廣東地區以社區為本的戒毒社會工作模式進行探索。她指出,當前社區戒毒工作中存在著缺乏專業理念、缺少專業化服務組織以及專業人才不足等突出問題。全面引入社會工作機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內容主要包括樹立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建設戒毒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育專門化的社會工作服務組織等。鐘瑩:《〈禁毒法〉背景下的社區戒毒工作與社會工作介入》,《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歸納來看,該模式是一種基于社會工作信條的治療和幫扶過程,在幫助戒毒人員個體及其家庭接納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關注視角偏于微觀,是基于社會工作專業理念下的一種模式,有必要進一步拓展社會學的宏觀視野。

總體來看,國內學者就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的研究,但缺陷是在模式的運作流程上沒有做到無縫覆蓋與鏈接,在模式理念上缺乏社會學視角,忽略了戒毒人員社會關系的重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西华县| 洛川县| 桂阳县| 南溪县| 若尔盖县| 视频| 尤溪县| 万宁市| 万载县| 丹寨县| 西宁市| 肇州县| 盐津县| 大足县| 孟津县| 化隆| 乡宁县| 扶余县| 焦作市| 丹凤县| 惠来县| 淮阳县| 游戏| 高青县| 长丰县| 德州市| 张家界市| 重庆市| 平邑县| 邵武市| 白河县| 宜兰县| 上思县| 怀宁县| 基隆市| 宿州市| 湄潭县| 广元市| 嘉定区|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