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型城市化的深圳實踐作者名: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深圳市光明新區管委會本章字數: 4859字更新時間: 2018-11-08 19:55:19
第一節 現代城市產業體系的界定
一 現代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西方城市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型,即前工業化的、工業化的和后工業化的。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各產業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周期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主導產業的更迭而引起的。主導產業的周期性變動及其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具有的前向、后向和旁側關聯效應,是城市發展呈現周期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由于新技術的應用,處于成長階段快速上升期的主導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前向和后向產業部門的繁榮,并通過擴散效應影響其他產業,其他產業的發展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主導產業的進步,使擴散效應得到加強,促使城市進入快速增長期。進入穩定階段后,雖然技術創新的速度降低,但是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發展會進入一個穩定持續的時期,從而繼續支撐城市的經濟繁榮,使城市的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長。但是進入淘汰期后,由于技術創新的減少和利潤的下降,企業會逐漸退出主導產業部門,主導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會下降,致使城市的經濟增速降低,此時如果缺乏新的主導產業,城市將可能進入衰退階段。因此,從根本上講,城市的周期性波動是主導產業發展的周期性規律及其整個產業體系演進所導致的城市轉型的周期。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主線,是各類產業規劃與產業政策永恒的話題。
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具有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會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而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錢納里從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考察了制造業內部各部門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動,揭示了制造業內部結構轉化的原因,即產業間存在著產業關聯效應,為了解制造業內部的結構變動奠定了基礎。他通過深入考察,發現了制造業發展受人均GNP、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大,受工業品和初級品輸出率的影響小。他進而將制造業的發展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初期、中年期和后期;將制造業也按三個不同的時期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產業。
(1)初級產業,是指經濟發展初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如食品、皮革、紡織等部門。
(2)中期產業,是指經濟發展中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如非金屬礦產品、橡膠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門。
(3)后期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如服裝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鋼、紙制品、金屬制品和機械制造等部門。
初級產業主要集中于第一和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經濟階段。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沒有或極少有現代工業,生產力水平很低。
第二階段是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逐步向以現代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結構轉變,工業中則以食品、煙草、采掘、建材等初級產品的生產為主。這一時期的產業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
中期產業集中于第三和第四階段。
第三階段是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的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的迅速增長,非農業勞動力開始占主體,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也就是所謂的重化工業階段。重化工業的大規模發展是支持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一階段產業大部分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
第四階段是工業化后期階段。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并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這一時期發展最快的領域是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如金融、信息、廣告、公用事業、咨詢服務等。
后期產業主要集中于第五和第六階段。
第五階段是后工業化社會。制造業內部結構由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向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轉換,同時生活方式現代化,高檔耐用消費品被推廣普及。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迅速發展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階段是現代化社會。第三產業開始分化,知識密集型產業開始從服務業中分離出來,并占主導地位:人們消費的欲望呈現出多樣性和多邊性,追求個性。
丹尼爾·貝爾在其《后工業時代的來臨——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一書中論述道,后工業社會是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隨著國家的工業化,由于部門間生產率的差別,勞動力的較大部分將進入制造業,而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行業的需求會增加。后工業社會,大多數勞動力從事服務業,如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研究、教育和管理。到1956年,美國職業結構中白領工人的數目,在工業文明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藍領工人。從那時候起,比例一直在穩步擴大,到1970年,白領工人與藍領工人的比例超過了5∶4。專業和技術人員的增加——需要具備大學程度——其增長率是平均增長率的2倍。
二 現代產業的特點
現代產業雖然不能直接解讀為現代化的產業,但仍然可以從現代化的概念中衍生出對現代產業的理解。陳建軍(2008)認為,現代產業體系可以被看作產業體系的一個子集合或者子類。被納入“現代產業體系”中的那些產業,應該具有更多的“現代元素”,這些“現代元素”包括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和“兩高兩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創新)的典型產業特征。朱衛平(2008)認為,現代產業是對傳統產業的揚棄,并兼具創新性、開放性、集聚性、動態適應性等時代特點。梁桂全(2010)認為,現代產業是指較多地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產品、服務、企業、行業集合。它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為主要特征。劉光東和武博(2011)則更加強調創新與研發的核心作用。他們認為,現代產業是以研發為驅動力而形成的價值鏈集合,其形成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由初期的單獨研發向合作研發轉化階段,到中期的合作研發向研發產業化轉化階段,再到研發驅動的現代產業形成階段。
總體來說,現代產業是指符合現代發展理念(生態、節約、人本、和諧)、適應一國或一個地區特定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知識的產業集合。它具有生態友好性、人本性、區域獨特性、技術先進性、開放自主性和動態性的特征,更具有高端化的特點。
三 深圳產業發展的條件
深圳產業的發展與諸多因素相關。首先,我國的改革開放從廣東開始,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國家的優惠政策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次,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值香港的產業結構升級,香港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疏散。深圳因為毗鄰香港,交通便利,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香港,自然而然就成了香港初級產業的疏散地。深圳以此為契機,采取“筑巢引鳳”方式大量引進外資。主導產業上,從農業轉到以服裝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輕加工業,又很快轉到以家用電器制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工業。深圳已形成以家電、服裝、電子、食品等為龍頭的外向型工業體系。
地理位置上,深圳有著天然的港口,深圳利用港口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建設國際化城市,是一種必然選擇。
發展具有國際化、高科技、文化、服務等特點的產業是深圳產業發展的目標之一。產業發展深圳是具備條件的。一是深圳有良好的創業和創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圍,是深圳最核心的競爭力。深圳在高校、技術、人才等資源不豐厚的條件下發展了高科技產業,并已做大,成功的原因就是有良好的科技創新制度和文化。深圳有獨特的多元的、移民的、創新的文化,有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及科技轉化機制。二是深圳已經初步形成高科技產業群,民營高科技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深圳有良好的吸引人才、科技轉化機制及先進的基礎設施,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深圳的經歷、社會、環境協調、歷史包袱較小。深圳定位于高科技領域,一方面因為深圳有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基礎;另一方面,從全國和珠江三角洲的形勢來看,只有打出“科技城”的氣質,才有可能吸引和留住高級生產要素,包括人才、科技、資金和企業等。當前的經濟與城市的發展都依賴于諸如金融與制造業服務、研究開發、規劃和商業管理,以及一定意義上的有關決策與控制等專門行動,而不僅僅是制造業的活動,從而使教育、熟練從業人員和信息交換成為關鍵。第三產業發達是國際化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
四 產業發展現狀概述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深圳重點發展計算機軟件產業、通信產業、微電子及基礎元器件產業、視聽產業、機電一體化產業、重點輕工產業和能源產業等七大主導行業。制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近幾年,高端服務業也開始迅猛發展。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第一大工業行業。以機械設備行業為代表的現代裝備工業成為深圳市第二大行業。
深圳主要有34個工業行業,上千種工業產品中有3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集裝箱占全球的38%,硬盤驅動器占全國的50%、全球的10%,計算機磁頭占全球的近60%,激光唱頭占全球超60%,程控交換機占國內的40%多,基因工廠乙肝疫苗占全國的51%,鐘表占全球的45%,黃金飾品全國市場占有量達70%。在傳統工業方面,深圳有1200多個服裝品牌。皮革、黃金珠寶、機械、家具、玩具、印刷、鐘表等傳統優勢工業繼續快速增長。深圳是中國內地金銀首飾來料加工企業建立最早、數量最多的城市,現占據了中國內地七成的市場份額。1100多家珠寶企業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品牌系列化方向發展。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注冊建筑施工企業600余家,建設監理企業80余家,造價咨詢企業56家,招標代理企業67家,建筑行業協會6家,外地駐深建筑施工企業184家。
深圳擁有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等著名世界性的創新型大企業,還造就了龐大的高成長的創新型小企業,未來30年還會涌現出更多的世界著名的創新型企業。深圳目前擁有符合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有上千家之多,而且還會更多。深圳創造了一個由內生的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成長模式。
深圳細密化分工可以實現創新型成長。現代增長理論表明,落后地區經濟起飛成長面對的最大約束不是資本而是知識和技術。經濟全球化加模塊化分工引起了全球范圍分工的變化,外包式生產方式帶來了垂直縱向的貿易條件不公平的跨國分工,也創造了分工和研究開發知識多元化渠道。深圳模式以對外開放起迅速獲取外部知識,盡管迄今為止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加工貿易出口基地,但“三來一補”形式的加工貿易和包括港澳臺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早已不是深圳經濟的主體。憑借最早和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的巨大的市場效應,深圳在獲取外部知識的輸入的同時,開始了中小企業專業化的細分和規模報酬遞增的創新過程。例如,《深圳市(光明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要點》中明確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優化完善創業創新環境,引入市場力量,搭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各類創新型載體,培育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
快速城市化經常發生在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當歐美國家的城市化已經走向與漸進的創新體制和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依賴時,甚至部分發達城市已經出現產業“空心化”情況時,發展中國家還在繼續著發達國家早期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道路,深圳也不例外。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急劇下降,從1980年的28.9%下降到1991年的3.4%;第二產業急劇攀升,從1980年的26%上升到47.6%,基本確立了工業化的主導地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推動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攀升。一方面,工業化使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動了工業化。第三產業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比重,但整體比重上依然有著一定的增加,1979年第三產業比重為42.5%, 2013年升至56.6%。
深圳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深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從1979年的37%下降到2007年及以后的1%以下。第二產業迅速提升,2003年超過了50%,完成工業化過程。2005年以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開始逐年下降,從2005年的53.4%下降到2013年的43.4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則在波動中逐漸上漲,從1979年的42.51%上升到2013年的56.54%,超過第二產業約13個百分點,已經成為深圳的主導產業。這雖然與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有一些差距(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但是這種差距在逐漸地縮小。
從圖2—1可以看出,深圳市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系變動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超過90%。可以說,是工業化帶動了深圳建市初期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使得城市化率從1980年的21%上升到1991年的64%,短短十年提升了30倍,完成了西方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化歷程。

圖2—1 深圳市歷年三次產業結構所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