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

陳曉龍

一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42條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第一句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從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規定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措施。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至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望。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之所以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又有緊迫的現實意義。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隨著西方侵略勢力的不斷擴大,中華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中。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民族災難和社會危機,同時也引發了文化危機,導致了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坍塌。所以,從文化價值體系重建的維度而言,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先進的中國人不僅開始了救國救民、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解放道路的探索,而且也開始了文化價值體系重建的偉大探索。在這一偉大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與奮斗,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與此同時,也堅持不懈地探索文化價值體系重建的問題。而作為這種探索的積極成果,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總結人類文明成果,吸收本民族文化優秀成果,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現實需要,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應了歷史的要求。

從現實緊迫性來看,提出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強化培育與踐行,也是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使然。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搞改革開放,現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能實現。”倪德剛:《未被整理到“南方談話”要點中的“要點”》, 《學習時報》2014年6月23日。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使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能夠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以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志,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促使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得到進一步的迸發,國民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參與全球化從而也將中國置于復雜的國際環境之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形式多樣的“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目、甚囂塵上;同時,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這些方面中國還處于較大的劣勢。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的變化,也必然會引起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新的矛盾與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所帶來的所有制結構、社會分配方式、就業方式、社會利益關系的深刻變革,使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利益主體多樣化、分散化從而使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獨立性、多樣性、選擇性進一步增強,這些思想觀念上的變化,必然會對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產生巨大的沖擊,并進而對人們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強化培育和踐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具體而言:

第一,是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需要。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指出,“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表現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各種關系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頁。也就是說,在階級社會,社會核心價值觀實質上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任何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社會秩序,必然會利用一切文化宣傳機制推行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價值觀,以形成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維護和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價值觀的宣揚和鞏固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維護和鞏固。

第二,是社會轉型發展期凝聚價值共識的必然要求。在社會轉型期,伴隨著利益的分化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社會充滿著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的沖突,各種價值觀念為了取得更多民眾的認同,都競相爭奪自己的信仰市場。轉型期的價值分化和多元化,導致人們對社會制度、秩序、行為的評價陷入無序和混亂的狀態。因此,在價值沖突和差異化的今天,如何樹立一個導向性的公共價值觀以使人們不至于在各自為陣的價值叢林中迷失,以解決“價值失序”的現狀尤為重要。24字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在一定意義上對于統一人們的價值觀念,凝聚人們的價值共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規范社會及其人們行為的重要尺度。價值規范是人們從事一切社會活動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以價值規范為依據,人們能夠清楚地判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黨中央站在時代前沿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科學的理論創新成果,目的在于指導今后全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特別是凝聚價值共識和規范人們的行為。24字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人們的行為提出了規范性要求,也是國家、社會和個人今后行為的指南和價值坐標。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表達的是客體的功能和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范疇。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頁。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所持有的關于如何區分好與壞、對與錯、符合與違背意愿的總體觀念,是關于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基本見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頁。作為對價值關系的反映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價值觀包括價值理念、價值選擇、價值評價、價值標準等意識要素。按照不同的尺度,價值觀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根據其地位關系,價值觀可以分為終極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和一般價值觀田海艦、鄒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頁。。核心價值觀就是指主體在生活過程中堅持不懈地追求和堅持的信念。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就是全體國民和成員努力信奉的信條,是解決一個民族和國家在生存與發展中處理各種關系及其矛盾的基本準則。

價值觀深深根植于主體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之中,它是指引主體進行一切活動的指導性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主體的奮斗目標,或者說,奮斗目標本身是在主體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形成的,是主體奮斗目標形成和實現的基礎。

核心價值觀不同于一般的價值觀,前者作為主體最重要、最關鍵的理念,是一個社會精神實質的顯著標志,是維系一個社會存在的精神支柱,它在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中占有核心和基礎性的地位,它少而精,也許是一條或幾條關鍵的信條,也是主體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身體力行并堅守的信念,是真正影響主體行為的精神準則,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此它一旦確定下來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一般的價值觀盡管也是指導主體行為的價值準則,但有可能是繁雜而冗多的,并且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和改變,價值觀也跟著發生變化,往往缺乏持久性和恒長性。當然,核心價值觀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主體不斷追求、建構和凝練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著國家、社會和個人三種不同主體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規范,也就是分別對應著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個人的價值觀是基礎,國家的價值觀是理想目標,社會的價值觀是中間環節。沒有個人道德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不會實現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不會有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三個層面的價值觀既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價值規范體系。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分別對應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領域的價值理想,也代表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夢想,它對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起著凝聚和感召作用。富強是基礎,民主是保障,文明是核心,和諧是目標。沒有國家的富強,民主就成為一句空話,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沒有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生活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頁。在這種情形下,文明就不會實現,社會也不可能和諧。同時,民主又是一個社會實現文明與和諧的保障,沒有民主,就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勞動積極性不能調動時,生產力的提高就會受到阻礙。沒有民主,也會影響社會的和諧。所以,這四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對應著社會層面的價值訴求,它們都是社會的核心價值。這幾個價值一旦缺失,就不會有健康良序的現代社會。作為價值訴求,它們都是在反對封建專制的過程中確立的價值觀,它要求在法治的前提下廢除特權和等級,打破人身依附關系,自由地選擇生活及生產,并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這四個價值規范是現代社會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核心要素。同時,它們也是國家價值理想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沒有法治保障,社會一旦缺失自由、平等和公正,社會就會缺乏活力,社會主義民主也就成為空中樓閣,社會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很難實現。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應著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它從個人的政治道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的德性品格這樣幾個方面,強調了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應當具有的核心道德價值。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是社會和國家價值觀實現的基礎。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愛祖國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一國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幾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愛國一直以來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它不僅要求熱愛祖國河山和綿延幾千年的歷史,更應該熱愛當下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偉大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只有投身于民族復興之偉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奉獻自己和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才是最為珍貴和最為切實的愛國。馬克思認為,人是會勞動的動物,人在勞動中形成各種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人的本質。不同的人其本質是不同的。“敬業”意味著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誠信”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一個人即使很有才能,但若缺失了誠信,就像車子缺少了輗和軏這樣的構件一樣,便無法行走于世。也就是說,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備的道德品格。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只有與人誠信交往,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才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人人從自己做起,讓誠信成為交往的準繩,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友善,社會才更加文明。“友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善待父母兄弟,可以和諧家庭關系;善待同志,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善待自然,可以和諧生態關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希望別人給自己以友善,同樣自己也給別人以友善,這樣社會才能真正和諧。

三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點

在當代中國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能脫離我們幾千年積淀的豐厚的文化資源,而必須扎根于中華歷史文化土壤。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就指出:“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這就需要我們去深度采掘和吸取傳統文化中有益的價值資源,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才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要樹立敬畏意識。敬畏是指人類在面對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對象時形成的警示、約束自身言行的道德規范和準則。它要求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理智地行動,它是人生在世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它通過確立對神圣事物或力量的信仰和敬畏,賦予人類以善良的品格、美好的德性,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敬畏倫理在本質上是與人性的內在訴求、社會的秩序相協調、相適應的。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敬畏”規范、警示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對自然的合理演化、社會的有序發展、人類的文明進化起著積極的作用。敬畏意識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敬畏感是內在于人而不是外加于人的一種道德品質,是人之為人的內在道德依據。就公民個人層面而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向公民倡導一種道德規范,它不僅要求廣大民眾對其簡單知曉與單純記憶,而且要求公民要有一種內心的高度認同,一種發自內心的接受、接納與遵從,更需要一種內心的敬畏。只有憑借公民個人的敬畏,公民內在的自我道德的自律、自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才有厚重的道德擔保,從而能夠持久和廣泛地深入,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而不是一陣風似的形式主義。

二是要有羞恥感。康有為曾說過:“風俗之美,在于養民知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途徑之一就在于培育和激發人們的羞恥之心或羞恥感。人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無恥,就會不講道德;人無恥,就會傷風敗俗。對整個社會來說,如果社會成員缺乏羞恥感或羞恥心,社會風氣將不堪設想。當下,遍及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制假售假行為無不表現出一些人丑惡不分、榮辱不辨,嚴重地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毒化了整個社會風氣。要改變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就要在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中樹立并在行為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此,就要保護和激發人們的羞恥之心,重視羞恥感的培養及正確榮辱觀的確立。羞恥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道德底線與道德規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求全體公民把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自律,是對自我的一種道德約束。而羞恥感或羞恥心是人之為人的底線,是人格的基本點,是保持做人尊嚴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有了羞恥的約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落實。

三是要做到知行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就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統一的過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要把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道德信念,進而外化為公民個人高尚的道德行為,并且持之以恒,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知行統一是個體道德行為取得實效的基礎保證。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注重系統的理論教育與實踐鍛煉并提高思想認識與培養行為習慣相結合。只有通過知行轉化知行統一才能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從而鞏固這一理性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將理性知識內化、提升再外化為自覺的行為。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為公民的行為,知行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話。其次,知行統一有利于促進道德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人的道德品質必須經過一個道德內化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只有將道德規范內化為主體意識,才能對道德實踐產生實際的影響。這就從根本上摒棄了道德規范與主體意識的兩分狀態。道德內化不是主體被動地接受外在規范的過程,而是一個通過主體本身的內在要求與外部影響交互作用,以實現自我道德本質充分發展的過程,是使社會的理想融合于主體意識并轉化為人格內在要素的過程。


(作者簡介: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城市學院院長,甘肅省哲學學會會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五指山市| 开远市| 双城市| 东丽区| 宣恩县| 丹凤县| 宁安市| 邵阳市| 通海县| 怀远县| 文山县| 从化市| 青河县| 财经| 嘉兴市| 沾化县| 淅川县| 桂林市| 衡阳市| 金湖县| 秀山| 曲靖市| 平顶山市| 顺昌县| 法库县| 安西县| 晋城| 浑源县| 保定市| 大英县| 乌拉特中旗| 瑞安市| 冀州市| 昆明市| 德安县| 青河县| 黄石市| 耿马| 青田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