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ST公司脫困路徑研究:基于重組選擇視角
- 和麗芬
- 1941字
- 2018-11-08 19:28:49
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進程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菲成績:截至2014年12月,我國上市公司數量2613家,總市值37.25萬億元,流通市值31.56萬億元,2014年股票成交總金額74.39萬億元,證券市場已成為我國企業資金籌集和流通的最重要場所。然而,伴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市場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每年,都會有一批上市公司由于各種原因出現虧損、資不抵債等財務狀況異常現象,甚至陷入困境。滬深兩市不斷涌現的特別處理ST及?ST公司就反映了這一問題。
上市公司是我國資本市場的基石,也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最有力支撐。每年由于各種原因而被ST或?ST公司在陷入困境之后面臨嚴峻的考驗:或遭遇股價下跌,或被暫停上市,甚至面臨退市,給股東、員工、債權人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一些ST公司為盡早摘帽在盈余管理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惜財務造假,嚴重影響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我們不可能做到令所有上市公司避免困境,但是,通過本研究,認識公司困境形成原因,分析困境公司最頻繁的重組活動及其行為選擇對脫困的影響,明確不同因素對公司脫困的作用,探求ST公司的脫困路徑與業績優化規律,從而采取措施使ST公司盡快脫困并提升業績水平,不僅能減少利益相關者的損失,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和經營質量。
本書首先從我國制度環境背景出發,分析證券市場嚴格的IPO制度、新退市制度與ST、?ST制度,以及證券市場歷史所造就的法人大股東集中控制,依據困境形成理論、重組之于脫困理論,解釋ST公司頻繁重組的客觀現實及其本質,確定基于重組選擇視角的ST公司脫困路徑研究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利用logistic回歸、因子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和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探討重組行為選擇對ST公司脫困的影響,對脫困預測的作用,以及對脫困后的績效影響。研究發現:重組是ST公司擺脫困境的最主要手段,ST公司重組的時間、成本、行為選擇方式均對其摘帽脫困產生影響。重組時間越早、成本越高,ST公司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資產置換與股權轉讓重組選擇對困境擺脫具有促進作用,兼并收購與債務重組等重組選擇方式則不利于ST公司的脫困。重組方式的引入能夠改善脫困預測模型的準確率,ST公司的財務能力、公司治理也對脫困預測產生較顯著影響。不同重組選擇方式下,脫困公司的市場績效存在差異。放棄式重組的短期市場效應最好,內部重組公司的短期市場反應最差;支持性重組的長期市場績效最高,放棄式重組的長期市場績效最低。此外,ST公司脫困摘帽后的經營績效較摘帽之前有顯著改善,不同年度經營績效水平在不同重組選擇方式之間存在差異。摘帽當年,放棄式重組業績最好,支持性重組業績居中,自我重整公司的績效水平最差;摘帽后第1—2年,放棄式重組依然保持了最高水平業績,自我重組公司業績提升至居中水平,支持性重組公司業績下降至最差;摘帽后第3—5年,自我重整樣本的績效水平開始顯著提升,并居于最高,放棄式重組業績下降,第3—4年居中,至第5年甚至低于支持性重組的樣本水平。從摘帽當年至摘帽后第3—5年的中長期績效水平來看,放棄式重組獲得了最高水平的中長期經營業績,自我重整公司獲得了最低水平的中期業績和居中水平的長期業績,支持性重組則獲得了中等水平的中期業績和最低水平的長期業績。最后,本書實證檢驗了ST公司脫困之后的績效提升影響因素,發現產業結構調整、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正相關,關聯交易比重與經營績效負相關,公司治理對脫困后績效則未能發揮作用。依據研究結論,本書分別從ST公司及其控股股東、投資者和監管機構角度提出建議,包括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資產重組效率、關注脫困后的整體績效水平、強化公司治理和規范與控股股東之間的關聯交易等。
本書立足于我國證券市場的ST或?ST公司,初步確立了ST公司脫困路徑研究的基本思路:脫困前的影響(重組選擇)—脫困中的預測—脫困后的績效衡量與提升,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ST公司脫困研究的空白,并為后續研究者們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研究框架。
在撰寫本書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文獻,引用了很多數據,獲得啟發并進行借鑒。感謝這些文獻和數據作者的前期工作,對此,在引文中力求做到一一注明,如有遺漏敬請諒解。對于ST公司的脫困研究中,本書受到了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4GL055)資助,是以作者的博士學位畢業論文為基礎,經過課題組成員共同修改、調整、補充之后最終成稿。除本書主要著作人外,課題組其他兩位成員:劉東英、張旭蕾參與了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中部分內容的撰寫與修改。
ST公司脫困在我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角度,直接文獻較少。本書在該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討,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后續研究者進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由于筆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希望廣大讀者予以批評和指正。
和麗芬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