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路徑及相關政策:基于廣東省的研究
- 陳修穎 湯放華
- 4619字
- 2018-11-08 19:37:06
第四節 廣東省城鄉收入差距:時空特征與原因分析
一 現狀
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890.25元,比上年增長14.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7.7%,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所占比重為5.9%。全年農村居民居住住房總建筑面積人均29.23平方米。農村最高20%收入組人均純收入16827.09元,農村最低20%收入組人均純收入3133.91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7.8元,比上年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所占比重為12.9%。全年城鎮居民現有住房建筑面積人均34.13平方米。城鎮最高10%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3620.4元,城鎮最低10%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934.29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12∶1(以農村為1)下降為2010年的3.03∶1。
二 階段性特征
(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通過表2-2得到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及其差距的總體變化趨勢(圖2-2、圖2-3)。

圖2-1 2005—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表2-2 1978—2010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比較

續表

數據來源:1978—2009年的數據是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 2010年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東省統計信息網),并經過計算。

圖2-2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及其差距變化趨勢

圖2-3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比變化趨勢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均表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城鄉收入差距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一個起起落落的曲折路徑——一個由迅速縮小到逐漸擴大,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城鄉收入比振蕩不定。其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2年,城鄉收入緩慢增加,城鄉差距緩慢下降;第二階段,1983—1994年,城鄉收入快速上升,城鄉差距迅速擴大;第三階段,1995—1999年,城鄉收入緩慢增長,城鄉收入差距調整中下降;第四階段,2000年以來,城鄉收入快速增長,城鄉收入差距穩中有升。到2009年,廣東城鄉收入比達到3.12,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逐步收斂
經計算,得到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見圖2-4。

圖2-4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對比
廣東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都在不斷上升,但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要快,近年來,二者正在逐步接近,并且增長速度均有所放慢。
三 區域性特征
(1)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的空間差異總體特征
首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的地區差異較大。廣東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在2009年為3.12,但在省內地區之間的差異非常懸殊。由于地區間的總體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導致廣東省發達地區的城市居民與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更大,如表2-2所示,2009年,東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是河源市農村居民純收入(5013元)的近7倍,這表明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區之間的差異所引起的。
表2-3 2009年廣東省各地區(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資料來源:各市數據來源于廣東省各市統計網站。
其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地區差異較大。幾年來,廣東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總體上呈現出擴大的趨勢,而且在連續四年沒有擴大的情況下有所反彈。2003—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增加了0.1(由2003年的3.05增加到2007年的3.15),接著出現反彈,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15下降到3.08, 2009年又回升到了3.12。但廣東省城鄉之間的變化在地區間差距較大,如2009年汕尾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達到13.5%,為全省最高,并超過了全省和全國的增長速度,而河源市只有7.0%。
(2)城鄉居民收入的地區差異表現
城鄉居民收入值總體表現為:“粵北—粵西—粵東—珠三角”由高到低分布。近年,收入差距則集中在粵北山區,整體大致表現出“東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地域分布格局。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各市之間差距大,而且還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2006年,東莞(25320元)與深圳(225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全國排行榜前二名,在廣東省內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如廣州(19851元)等均位于珠三角地區,在省內排最后三位均屬于山區市。2007年,珠三角地區的東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025元,深圳為24870元,廣州為22469元,而梅州粵北山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0802元。2008年東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0274.64元,深圳為26729.31元,廣州為25316.72元,梅州只有12109.30元,最差的3個市縣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是8976.34(普寧)、8894.24(興寧)、8728.40(廉江)元。城鎮居民收入空間分布整體按照“粵北—粵西—粵東—珠三角”的次序由低到高排列,多年保持不變。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是按照“粵北—粵西—粵東—珠三角”由低到高的地區格局排列,珠三角和邊遠山區的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差距由1980年的1.43變為2008年的2.45,絕對差則由105元增加至7290元,擴大了69.4倍。東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別為10661元、11606元、12328元、13061元,廣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期分別為7788元、8613元、9828元、11067元,而梅州市只有4369元、4613元、5038元、5390元。
由于珠三角地區各市非農產業發達,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均較高,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而粵西地區由于距離發達地區較遠,且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大。如2009年,珠三角地區的中山市城鄉收入比僅為1.88,而粵北山地的韶關城鄉收入比為3.05,粵西地區的陽江為2.35。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主要集中在粵北山區,整體大致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地域走勢,其空間分布如圖2-5所示。
四 廣東省與沿海省份的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比較
(1)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全國比較的特征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遵循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規律。從圖2-6可以看出,從總體上說,近年來,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演變規律上基本上都是遵循擴大—縮小—擴大的趨勢。從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來看,廣東省與全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都是遵循在2005—2007年逐步上升,2007—2008年緩慢下降,2008—2009年快速回升,加速擴大的規律。

圖2-5 2009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空間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2009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數據利用Mapinfo制作。
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國水平。從表2-4、圖2-6中可以發現,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差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相對差距的差值在2008年最高,達到0.23,相對差的比值最高也在2008年,為1.08。
表2-4 2005—2009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全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數據來源:《廣東省統計年鑒》,并經過計算。
(2)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其他沿海省份的比較
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連續四年沒有擴大的情況下有所反彈。
2009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3.12,比上一年的3.08有所上升,全省城鄉收入差距在連續四年沒有擴大的情況下有所反彈(2005—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3.15、3.15、3.15、3.08),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徘徊之勢。另外,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高于浙江2.45、江蘇2.57、福建2.93、山東2.91的水平(表2-5)。

圖2-6 近年來廣東省與全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變化趨勢比較
表2-5 2005—2009年全國和江浙閩魯粵五省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情況

數據來源:各省相關年份統計年鑒。
2009年長三角有八個市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大部分市的收入差距在2.34以下,但珠三角大部分市城鄉收入差距在2.50左右及以上。如廣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49,高于同一發展水平的上海2.34和杭州2.27水平;珠海、佛山分別為2.67和2.30,也高于蘇州的2.03、無錫2.02和寧波2.17水平。
(3)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構成與沿海其他省市的比較
從居民消費結構方面看,與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相比,廣東省城鄉居民醫療保健、住房、教育文化等領域支出較高。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消費性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醫療保健、住房、文化教育娛樂服務、交通通信等幾個方面(圖2-7)。

圖2-7 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構成圖
與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發達省(市)相比,廣東省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交通通信、居住等方面支出占家庭生活總消費比例較高(圖2-8)。

圖2-8 2006年全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費支出構成圖
在教育娛樂文化服務支出方面,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14.59%,高于浙江,也高于全國13.83%的平均水平。在醫療保健支出方面,全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5.69%,高于上海。在住房支出方面,全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0.09%,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全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住房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6.31%,也高于北京、江蘇。在交通通信支出方面,全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2.82%,高于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全省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1.41%,高于北京。

圖2-9 沿海五省市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各項消費支出比較

圖2-10 沿海五省市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各項消費支出比較
與京、滬、江、浙等發達省市相比,廣東省城鄉居民住房、醫療、教育等費用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偏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省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抑制了全省城鄉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同時也刺激了全省城鄉居民的防御性心態。在城鄉居民貨幣支付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壓縮當前消費增加儲蓄,以準備應付未來預期支出。據統計,2006年,廣東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2677.19億元,是江蘇和浙江兩省之和。由于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還不夠暢通,不能全部轉化為投資形成社會需求,對全省的經濟進一步增長已形成一定的制約。
五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展趨勢預測
(1)建立預測模型
為了更加精確地預測城鄉收入差距的未來變動,本文運用SPSS的曲線估計進行預測分析,對《廣東省統計年鑒》中1978—2009年的城鄉收入數據(表2-6)分別使用一元線性、二次函數、三次函數和復合函數模擬曲線,選取與實際數據曲線的擬合優度最高的函數,并得到曲線的函數方程。
表2-6 SPSS模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線測評值

SPSS模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線測評值如表2-6所示。由此可得出模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線(圖2-11),運用三次函數模擬出的曲線,其判定系數R2= 0.989,相比其他函數,最接近于1,做擬合優度檢驗,方差分析得出F=952.34518, Sig=0.000,擬合度較好。從圖2-11也可以看出,三次函數曲線同實際觀察曲線最接近,因此選取三次函數曲線模型來模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2-11 SPSS模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線
城鎮收入的三次曲線模型為:t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 =380.135-79.168(t-1978)+20.729(t-1978)2+0.044(t-1978)3。
SPSS模擬農村人均支配收入曲線測評值如表2-7所示。由此可得出模擬農村人均純收入曲線(圖2-7),運用三次函數模擬出的曲線,擬合優度最高,其判定系數為R2=0.978,相比其他函數,最接近于1,做擬合優度檢驗,方差分析得出F = 407.834, Sig=0.000,擬合度較好。從圖2-7也可以看出,三次函數曲線與實際觀察曲線最接近,因此選取三次函數曲線模型模擬農村人均純收入。
表2-7 SPSS模擬農村人均純收入曲線測評值

農村收入的三次曲線模型為:t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53-39.907(t-1978)+10.364(t-1978)2-0.097(t-1978)3。

圖2-12 SPSS模擬農村人均純收入曲線
(2)城鄉收入差距預測結果
根據以上兩個預測函數模型可以分別計算出2012年、2015年、2020年以及2030年的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如表2-8所示。
表2-8 廣東省城鄉收入差距預測表

從表2-8可知:按預測,城鄉收入的絕對差距將繼續擴大,預計將從2009年的14667.79元擴大到2012年的16330.51元、2015年的20020.68元,直至2030年的45952.7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9年的3.12上升到2012年的3.32, 2015年為3.49,到2020年將上升到3.49,仍處于一個高水平上,也就說明,今后幾年,廣東省仍將存在高度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按廣東省現有的狀況發展,到2030年,甚至可能達到城鄉收入比4.66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