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視野中的美國族裔詩歌研究
- 王卓
- 10261字
- 2019-01-04 13:24:54
第八章 波拉·甘·艾倫詩歌中的“母系宇宙”
拉古納—普韋布洛(Laguna Pueblo)女作家波拉·甘·艾倫(Paula Gunn Allen, 1939—2008)是美國當代印第安文學發展過程中一位功不可沒的人物。她兼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學者于一身,是“把土著美國文學放在地圖上的關鍵人物”。在長達30余年的文學創作中,她先后出版17部作品,創作領域涉及詩歌、小說、文評等,十分廣泛。她的《圣環:重審美洲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The Sacred Hoop: 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一書成為土著美國文學和土著女權主義研究的拓荒之作。她編寫的土著美國文學教材《土著研究:美國土著文學研究——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Native Studies: 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Curriculum and Course Designs)對美國印第安文學教學與研究作出了開拓性貢獻。1990年,艾倫編輯的《蜘蛛女的孫女們:美國印第安作家的短篇故事》(Spider Woman's Granddaughters: Short Stories by American Indian Writers)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2003年的傳記作品《寶嘉康蒂:女醫生、間諜、企業家、外交家》(Pocahontas: Medicine Woman, Spy, Entrepreneur, Diplomat)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和普利策獎提名。艾倫于2000年獲得了現代語言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頒獎委員會認為,“說波拉·甘·艾倫有多方面的才華,或者宣稱她是美國文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是兩個普遍過于簡化并貶低了她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說法”,艾倫更像是一座橋梁,“使得她的族群之外的人們可以進入美國土著文本并與之相關”
。2001年,她又獲得了美洲原住民作家協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可見,艾倫在美國文學界的影響力非同一般。2008年,當她離開這個她眷戀的世界的時候,《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阿布奎基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派翠西亞·斯密斯(Patricia Clark Smith)、萊緹歇·瑪奎茲(Letisia Marquez)、喬瑟里恩·斯圖亞特(Jocelyn Y. Stewart)等知名作家、學者均在第一時間撰文悼念這位才華橫溢的印第安女作家。
艾倫所倡導的土著美國文學獨立的聲音和印第安女性的獨特文化身份等理念已經成為研究美國土著文學的基點。然而,與她在文學評論界所受到的重視相比,她本人的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卻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事實上,艾倫一直不倦地書寫著優美的詩歌,可以說,她的詩歌創作貫穿了她的一生。從1974年第一部詩集《盲獅子》(The Blind Lion)開始,到2009年她辭世之后才出版的《美麗的美國:最后的詩歌》(America the Beautiful: Last Poems),艾倫先后出版詩集九部。
艾倫是土著女權主義的代表人物,而她的詩歌在某種程度上則是對她縝密的土著女權主義理論的全面的文本實踐。本章將從波拉·艾倫的土著女權主義理念出發,審視在艾倫的詩歌世界中女人與女神共同充當著土著文化符號的豐富的文本含義,從而考察艾倫詩歌中獨特的“母系宇宙”和女性身份的構建策略。
一 艾倫的“母系宇宙”
艾倫指出,印第安部落的宇宙觀由四個基本元素交織共舞,分別是:“女人、神奇、部落和土地。”可見,在艾倫的宇宙觀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女人。更為耐人尋味的是,艾倫把“cosmogony”(宇宙生成)一詞改寫成“cosmogyny”(母系宇宙)。從詞源上看,“cosmogyny”由兩個希臘文組成:“kosmos”和“gyné”,前者的意思是“宇宙”,而后者的意思就是“女人”
。從含義上看,艾倫的“母系宇宙”是“一種關于宇宙、太陽系,或者地球,或者地球—月亮系起源和發展的理論或者故事”,是與“母系價值和諧相伴的精神體系”
。這一改寫強化了女神和女人在宇宙中的力量,突出了土著美國人宇宙觀中母系的核心價值。這樣看來,對于艾倫而言,女神與其說是具體的神祇,不如說是某種來自傳統的審視世界的方式和塑造自然和人的力量,具體表現為兩種:一種是治愈人們疾病的神奇力量;另一種是哺育萬物的豐饒和更新萬物的再生力量。簡言之,“母系宇宙”是艾倫的“婦女政治”的一種神話式和具象化表達方式。
從艾倫構建的這個“母系宇宙”來看,她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者,然而,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她與西方女權主義者有著天壤之別,其理念和主張與白人女權主義有著本質的不同。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艾倫的“母系宇宙”觀是神話女權主義;其二,艾倫的“母系宇宙”觀是母性的,而非女性的。此兩個特點均深植于印第安女性中心的文化傳統的土壤之上。
“美國印第安女性在印第安文化中是強有力的人物,在拉科塔族(Lakota)和許多其他部落的創造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如艾倫在《圣環:重審美洲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中所言,“傳統的部落生活方式往往是母系的,它們從來就不是父系的”
。在印第安傳統中,女人居于族群的中心地位。克瑞格·塞瑞斯(Greg Sarris)是這樣描繪印第安女性對于族群生存的重要意義的:
在我的部落中,許多藥醫,或者如你們所稱呼的,印第安醫生都是女性。強壯的女性,對她們來說,時常出現的可怕的壓迫和迷失的歷史的烏云從來沒有遮蔽她們視野的光線也沒有消減她們視野的力量。正是她們的視野支撐著我們一直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
這樣的現實傳統在神話中生動地再現出來。在印第安傳說中,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創世故事,而它們往往有一個共同元素:一位創世之母。例如,在易洛魁部落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母阿塔思特西克(阿溫哈伊),從動物所棲居的上界跌落,借一些動物(海貍、麝鼠、水獺、烏龜)之力,置身于瀛海之上;其中麝鼠潛至水底,撈起一團泥土,放在龜背上;泥團越來越大,是為陸地之由來”。可見,對印第安人來說,大地是他們的母親。同樣在易洛魁和休倫神話中,“下界神力中最重要的是大地,易洛魁人稱之為艾西諾哈(Eithimoha),即我們的母親”
。在阿爾袞琴部落的神話中,“云之下是地母,從地母化出生命之水,生命之水在地母的胸部哺育植物、動物和人。阿爾袞琴人稱她為諾科米斯(Nokomis),即祖母”
。艾倫在對印第安女性傳統和神話的研究中發現,在很多印第安神話中,女性神祇原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克里克人信奉的“思想女”或“蜘蛛女”用自己的歌詠創造了世界;“黃女人”和“太陽子”的結合,表現了繁衍的主題,女性養育后代,大地孕育生機;“白水牛女”的魔法和教誨,使拉科他人明白了如何謙卑地與其他生物共存,這種信條至今仍然發揮著影響。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印第安女性中心傳統的核心是母性,而非女性,因為對于身處種族屠戮的絕境,風云飄零的族群而言,母性才是使得族群得以延續的力量之源。正如當代最富盛譽的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克所言,“母親和嬰孩之間那紅色的紐帶是我們民族的希望”。而這形成了艾倫“母系宇宙”的第二個特征。在艾倫的土著女權中心的是母性,這一點使她既區別于把性別解放放在第一位的白人女權主義者,也有別于致力于整個民族的生存和完整的黑人“婦女主義者”
。如果說白人女權主義和黑人女權主義之間的區別只是如紫色和淡紫色一樣的色差,那么艾倫的母系宇宙則是棕色的,是色譜中的不同色系,差別是巨大的。
“母系宇宙”的建構對于美國當代印第安女性文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母系宇宙”成為解構白人女權主義的文化力量;其次,“母系宇宙”是對抗白人的土著女性刻板形象生產的利器;再次,“母系宇宙”是建構獨特的美國土著女性文學的基點。
西方女權主義視野中的少數族裔女性往往是一個模糊的整體形象,一個抽象的、生硬的概念,是被去除了活生生的生存特征的影子,是她們試圖構建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具有概括性的理論的工具和材料。白人女權主義者沒有能夠認識到種族、階級等差異的重要性。然而,對于有著完全不同文化傳統的印第安女性而言,西方女權主義有著謬之千里的誤解。解構西方女權主義幾乎成為艾倫構建印第安女性身份和印第安文學美學特征的出發點,這一點與貝爾·胡克斯、安德勒·羅德等美國族裔女性作家和女權主義者是不謀而合的。然而,與其他族裔女權主義者訴求政治的策略不同,艾倫是從印第安族裔文化傳統中汲取到解構西方女權主義的力量的。如前文所言,在印第安傳統文化中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往往處于家庭和社會生活的主宰地位。這與西方女權主義者把所有少數族裔女性都一概歸結為男權主義的可憐的犧牲品的觀念有著天壤之別。可以說,印第安女性中心傳統的異質性給了野心勃勃的西方女權主義者當頭一棒,卻成為艾倫解構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制勝法寶。“母系宇宙”觀的建構觀照出了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致命缺陷,同時以“對美國印第安生活的女性中心,‘女人政治平等主義(gynarchical, egalitarian)神圣傳統’的回歸解構了西方女權主義的一元聲音”
。
眾所周知,美國主流媒體一直熱衷于把印第安人作為“正在消失的美國人”(vanishing American)、“將死的文化”(dying culture)
而不斷進行刻板形象的生產,而這一流行文化的建構又在人類學家的學術研究和作家的文學作品中一再得到佐證和支持。這一刻板形象的瘋狂生產的后果是嚴重的,這將意味著以保護的名義對印第安文化的同化。對于印第安女性而言,情況更為嚴重,她們一貫遭到“刻板化、瑣碎化和矯情化”的類型化生產。
作為評論家和學者的艾倫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對于西方女權主義的“霸權式的再現”
,以姐妹情誼的名義對印第安女性刻板形象的生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19世紀開始主流文學便制造出一系列將印第安女性模式化的文學作品,主要體現在地位低下、放蕩野蠻的“妖女”與沒有自我,以拯救白人男性為使命的印第安“公主”的二元對立的模式。艾倫的“母系宇宙”觀通過檢視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神祇,女同性戀身份、母親和祖母身份等印第安女性的多元身份,對抗了白人建構的土著女性的刻板印象。
艾倫系統而專業的文學理論學習和研究以及獨特的族裔身份和性別身份使得她對西方女權主義從一開始就保持了審慎而合理的距離。她的博士學位論文《西派普:一個文化視角》(Sipapu: A Cultural Perspective)就是以印第安文學為研究對象,而這篇論文成為她的印第安文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圣環:重審美洲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的基礎。這部作品不但成為印第安文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更為美國印第安女權主義的確立打下了基礎。對西方女權主義的清醒認識和對印第安文學和文化傳統的深厚功力使得艾倫在破與立之間張弛有度、游刃有余。艾倫對西方女權主義的修正和改寫對印第安文學和印第安女性形象的構建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艾倫編輯的《土著印第安文學》的“序言”中,她執著地認為,印第安文學具有獨立的文學美學特征,具有與西方文學傳統截然不同的文學體驗和文學視野:“最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美國印第安文學與西方文學沒有相似之處,因為關于宇宙的基本觀念不同,因此,部落族群和西方民族所經歷的基本現實也不相同。”
描繪母系宇宙的失落和重構,在某種程度上說形成了印第安女性文學的基本范式。“母系宇宙”賦予了印第安女性以歷史的眼光審視自我地位的衰落的根源,以神話的力量重構女兒國的策略,以母性的力量再續族群繁衍的希望。
二 失落的“母系宇宙”
白人殖民者的入侵所帶來的父權制思想徹底改變了印第安女性在部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用艾倫的話說就是:“現代世界將神話和母親雙雙擯棄了。”而印第安女性也開始了種族和性別雙重壓迫的苦難經歷。“性別斗爭源于白人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政治摧毀了傳統的印第安部落中人人平等的制度。”
“清教、天主教和其他基督教分支以及他們的信仰者一樣,都不會容許一個社會中女性占據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決斷能力。”
印第安女詩人喬·白馬·考克閏(Jo Whitehorse Cochran)的詩歌清楚地表明了這一變化:“第一次溝通和設想就是/改變在土著社群中存在四百余年的/土著女人的角色和地位。/這將導致土著女性/作為政策和政治的領導者/的完全消失。”
的確,印第安族群的殖民化過程給女性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不但直接導致了印第安女性中心地位的瓦解,而且使得她們成為“隱形”的族群中的“不存在的”人。
在艾倫的《拉古納夫人午餐》(“Laguna Ladies Luncheon”)中,艾倫借祖母之口,道出了殖民化進程中的印第安女性角色的邊緣化和暗弱化:
祖母說是如此令人沮喪
所有的印第安女人
她們出生的孩子
她們不知道
她們已經被剝奪了生育的能力。
在《印第安婦女研究》(“Studying Indian Woman”)中,艾倫進一步審視了印第安女性母性角色的缺失,沉迷于酗酒和賭博惡習的印第安男人對女人的漠視,都加劇了印第安女性向深淵的滑落:
你如何能夠逃離
粗暴的醉鬼父親的紐帶
長舌姐妹們/姨媽們
整天罵人的叔父們/兄弟們
他們想讓你采買
烹飪他們的食物
你自己吃得很少
你說。為什么
你必須以你明眸皓齒的美麗
無助地縮躲在一角
嘲笑你自己可怕的
痛。為什么你的事情那么糟爛不堪
以至于你看不見圍繞著你的
另一個世界
像燭光
溫柔而慰藉
圍繞著這個房間?
在《自殺/正在自殺(自殺了)印第安女人》(“Suicid/ing(ed)Indian Woman”)中,艾倫把族裔傳說與印第安女人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現實生活中的印第安女人“瑪麗”與谷物女“艾耶蒂考”(Iyetiko)聯系起來,勾畫了一幅印第安女性在傳統斷裂和失衡的當代美國社會中艱難的生存圖景:
……我們在我們的基因中
攜帶了一絲風兒?
一絲消失的恐懼?
一絲話語在唇邊
縈繞,
永遠欲言又止?
印第安女人生來就是自然的精靈,是風兒的使者,本應當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飄飛、翱翔,然而現實世界的困頓讓她們不得不思考未來的命運,一種看似不可逆轉的“消失”的宿命,一種不可言說,卻不得不說的恐慌和無奈籠罩著她們。在“雙重文化羈絆”(bicultural bind)中,印第安女性不得不面對艱難的處境:“不安地棲息在/保留地的邊緣。”
“殖民的蹂躪”成為印第安女性現實困境的“歷史的原因”
。印第安女人曾經擁有的創造自然和人類的偉大力量不復存在了,甚至連她們的名字都變得面目全非了:
……放棄了你(土著美國女人)
蔑視女人
賭博墮落
他們說不清楚
他們如何讓女人
不再犧牲
除了以你的符號
而死亡和
毀滅
一直與她們如影相隨
人們在狂暴的戰爭金子中
失去了
美麗的老家
他們已經攫取了你的名字
有一點值得注意,盡管艾倫等印第安女性詩人也不時聲討印第安男性,但卻很少把印第安女性的悲慘命運歸結為男權制,換言之,很少歸結為性別歧視。印第安男性在她們的詩歌中常常是可憐的角色,酗酒和暴力也往往是殖民壓迫的爆發的后果。艾倫更傾向于把印第安女性中心地位的喪失歸結為殖民化進程和種族歧視。白人作家作品中對印第安男性暴力形象的生產強化的是印第安父權主義的特征,而這種創作源于一種內在的種族滅絕的妄想,是有利于合理化白人種族滅絕的書寫策略。女性失落的中心地位喚起了艾倫對印第安傳統的渴望。她賦予自我的使命就是在文本中重構印第安母系宇宙,復原印第安女性的“創世女”的神奇力量,并在神話和現實兩個世界中發揮印第安女性的偉大的母性和女性光輝。
三 千面女神重構的“母系宇宙”
那么,艾倫又是如何在詩歌中建構印第安女權主義并解構西方女權主義的呢?艾瑞克·垂費茲(Eric Cheyfitz)曾經說,艾倫“母系宇宙”的創造把她畢生致力于的三項事業:“土著文學、女權主義和女同性戀權利”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說來,艾倫在她的詩歌世界中構建了一個女神和女人共舞的詩性空間,這恰恰是最能體現土著文學特質的文學和文化空間。艾倫對神話傾注了幾乎全部的族群情感和文學思考。她認為,構成印第安文學的最基本的兩種形式是神話和典儀:“典儀是宇宙關系的精神化觀念的儀式設定,而神話是那種關系的文字的記錄。”
對于土著美國人來說,神話和現實永遠相互以一種善意的方式互相侵入著對方的界限。正如艾倫所言:“在白人世界中被稱為 ‘神話’的東西,被認為是表達心理現實的原始的精神故事,在土著的世界中是真實的交換的記錄。”
伊蓮娜·加耐(Elaine Jahner)認為,神話是印第安社群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因為神話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印第安人平凡甚至乏味的現實生活以意義。加耐還說:“一種鮮活而有活力的神話運用最直接可見的結果就是個人的意識與他/她的社會和文化和諧意識的再創造和重新建立。”
艾倫的“母系宇宙”是由風姿多彩的眾多女神構成的,因為她認為,“父權制與一神論攜手而行”,因此與此相對的“母系宇宙”當與多元神論相生相伴。艾倫的結論是建立在印第安獨特的多元女性神祇文化的基礎之上的。艾倫的文學作品堪稱多元母神的文本世界。艾倫的小說《新的褶皺》(A New Wrinkle)中的蜘蛛祖母,《出乎意料》(Out of the Blue)中的天空女(Sky Woman), 《這里不是伊甸園》(This Was Not Eden)中的女巨人(the giantess), 《光之祖母》(Grandmother of the Light)中的瑪雅時間女神(Xmucane), 《就是那條路》(Be That Way Then)中的蜘蛛姐妹、沉思女(Thinking Woman)、谷物女(Corn Woman), 《創造神圣,創造真實》(Making Sacred, Making True)中的變化女(Changing Woman)、白殼女(White Shell Woman), 《奇怪的燃燒》(Strange Burning)中的蛇女(Cihuacoatl/Serpent Woman)等,均是這一多元女神世界的代表。此多元女神世界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延伸和強化。在《祖母》(“Grand mother”)一詩中,艾倫構想了一個蜘蛛女——土著部落的祖母創世的情形:
從她自己的身體她吐出
銀線,光,空氣
并小心地帶它到黑暗之地,飄飛
在一切都靜止之地。
從她的身體她擠出
閃光的線,生命,并編織著光
在虛無之地。
從時間之外,
橡樹之外那里清清亮亮的水流淌
她承擔著用身體
編織絲線的工作,她的痛苦,她的視野
編織到創造之中,已經創造的禮物
消失。
在她身后,
女人和男人編織毛毯進入生命的傳說,
光和階梯的記憶,
無垠—眼睛,和雨。
在她身后我坐在我脫線的防水毯子上
用線繩縫補裂口。
據說在印第安部落神話中,蜘蛛女是在開天辟地的創世過程中最早出現的精靈之一。蜘蛛祖母賦予了普韋布洛神話中的戰神雙胞胎兄弟以精湛的狩獵技藝:“在克雷桑(Keresan)神話中,Sussistinnako是宇宙之母,而Sussistinnako也是蜘蛛[的意思]。戰神兄弟一直有一位祖母,而通常她是一位蜘蛛女。”
“儀式上,蜘蛛女與戰爭相連,但在所有她出現的普韋布洛神話中,她都是一位仁慈和樂于助人的老婦,她照顧迷路的女孩(甚至大地母親)或者失魂落魄的丈夫或者任何一個身陷困境的人,為所有羽化之物提供思想或者醫藥。”
在艾倫的詩歌世界中,印第安女神不僅僅具有神的特質,還在印第安人的生活之中入世扮演著很多重要的社會角色:
有些制作陶器
有些編織和紡織
記住
女人/慶祝
蛛網并從自己的肉體創造出
土地
對于生活于干旱少雨地區的拉古納族來說,陶罐是儲存雨水的重要器皿,對于族人的生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棕色的手塑造著
黏土成為土地
食物奉獻給身體
水奉獻給田野
她們用
古老的罐子
打破成碎片
扔掉
碎片。
制造新的
與陶土混合在一起
它使得碗碟
結實,罐子
嶄新
她帶來了
光
我們記得這個
因為我們做了
水碗
艾倫的女神闖進了印第安女人的生活之中,以一種并不遙遠的、親切可人的方式與印第安人的現實生活發生著關系。在艾倫的母系宇宙之中,印第安女人與女神從來就沒有清晰的界限,女神已經融入了女人們日常的生活,在她們的灶臺之間、在她們制陶的雙手之中,在她們的紡織和編織的日常活動之中與平凡的女人合二為一。
四 千面女人重構的“母系宇宙”
艾倫的“母系宇宙”中不僅有印第安女神,還有印第安女人。相比之下,活生生的女人似乎更具特色。她們經歷了磨難和艱辛,卻最終頑強地存活下來,并負載著族群繁衍生息的使命。在《歌唱的美麗女人》(“The Beautiful Woman Who Sings”)中,詩人如數家珍地列舉著拉古納女人獨特的美和優秀品質,塑造出了與西方審美傳統有著巨大反差的印第安女人的美麗:
她的手的
力量。盡管,不輕柔,
當然溫柔,但有力量。
這些女人龐大。高大。
豐滿。微笑。嚴肅。
知足。內斂。
不停勞作。用她們本來的
樣子。勞作。美麗。
單詞的羅列仿佛在訴說著印第安女人簡單而扎實的生活,樸素而實在的美。然而,正如艾倫的女神是多元的,她的女人也是風姿各異的,不僅如此,回歸到現實層面的艾倫對女性身份的操演明顯帶有了歷史和政治特點,因此她的“母系宇宙”中女人的復雜性又是女神所不可比擬的了。
在艾倫的“母系宇宙”中,印第安女人的身份是多元的、動態的、歷史的。印第安歷史上的傳奇女性,如瑪琳娜(Malinal)、寶嘉康蒂(Pocahontas)
、茉莉·布蘭特(Molly Brant)
和莎卡嘉薇亞(Sacagawea)
等,均在艾倫的“母系宇宙”中以歷史性的動態身份得以復活。從西方的視角講述關于印第安女人的故事在艾倫看來只能是對印第安女性的扭曲。在《圣環:重審美洲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中,艾倫明確指出:“我意識到一種關于印第安女人的流行的觀念,把[她們]作為負載的動物、印第安婆娘、叛徒,或者最好也就是一個久已失落的原野的消失的住民。”
這一點從瑪麗·丘吉爾(Mary Churchill)的話中可以得到證實:“當波拉寫作這些時,我們所有的對土著女性的描寫要么是馴服的婆娘,要么是野蠻的女人,
作為這種性的犧牲者。”
總之,印第安女性是美國主流文化邊緣的邊境荒野,是主流文化幻想中的可駕馭之地,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在他者鏡像的審視中,印第安女性或者被固化并貶低為彪悍高大的野蠻女,或者被浪漫化和物化為充滿異域風情和挑逗性的印第安公主。
無論是荒野蠻女還是印第安公主,事實上都是對印第安女性真實性與人性的剝奪和抹殺。荒野蠻女把印第安女性固化在歷史的化石之中,讓她們永遠游蕩在蠻荒的原野,失去了與時代同進的契機,成為化石人;印第安公主代表了白人理想構建中的屈從和馴服的印第安女性形象,是日后美國急欲和昔日切割的首要象征,反映了白人社會對印第安女性一廂情愿的期待。
艾倫認為,在“任何一個單一的故事流行的、簡單化的版本背后”,都有著人類的想象力難以企及的復雜的現實,基于此,土著女作家的使命就是恢復那些在單一的刻板形象生產中變得面目模糊,失去了鮮活的生命的印第安女性的多元身份。在獻給莎卡嘉薇亞的詩歌《畫貓的人》(“The One Who Skins Cats”)中,艾倫對這位印第安歷史上的傳奇女子的定位就很有一種多元性和歷史性的大家風范:
無論如何,所有這一切都歸結為一點:
莎卡嘉薇亞的故事,印第安姑娘,
可以以很多種不同的方式講述。
我可能是向導,首領。
我可能是叛徒,毒蛇。
我可能是風中的羽毛。
畫貓不是容易的事
當你已是死去的女人。
一只棕色的小鳥。
艾倫詩歌中的女性的多元身份與她本人的多元自我身份的界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匯聚之點”(a confluence),是一個多元元素和情感交雜、沖突、磨合之所:
我的生活,在任何一個普通的美國人、土著美國人、墨西哥—美國人、女同性戀—美國人、德裔美國人的意義上,在任何一個異教徒、天主教徒、新教徒、猶太人、無神論者的意義上,與其說有序不如說混亂。無論如何圈起籬笆,都不可避免地要把某些東西圈在外面。
艾倫對本人和印第安女性身份的多元化理解和闡釋在她的一首影響深遠的詩歌《環形舞者》(“Hoop Dancer”)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詩性表達:
很難進入
順時針旋轉和反
時針運轉
不考慮時間,韻律
與這種舞蹈無關
那里痛苦是質數
輕柔的進階韻腳
歌頌來自天空之水:
我看到勝利的面龐
蜿蜒的線條褻瀆地盯住所有的
移動:內臟不是從手臂割下,
手指連接到頭腦,
與天與水一起
一個人跳舞 一個
圈有上千的旋轉的線條
超越齒輪的運行—
不合拍,不合
拍,不
合拍。
印第安女性的身份在呼啦圈的旋轉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桎梏,身份變得游弋而模糊,但是充滿動感和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有形與無形之間,印第安女性穿鑿歷史和空間,實現了身份的多元互動,在飛速的旋轉中,印第安女性的身份逐漸與主流社會和文化的刻板形象生產變得“不合拍”和錯位,而這正是印第安女性新的身份自我生產的契機。
在如呼啦圈一樣的飛速旋轉之中,印第安女性自我生產的文化身份擺脫了傳統的軌跡,甚至連性別的界限都變得捉摸不定了。艾倫一直認為,性別角色是可以選擇的,并通過研究提出在不少于90個印第安部落中都存在著同性戀傳統或者至少同性戀是可以被接受的。在《可敬的女人》(“Beloved Woman”)中,艾倫描寫了一位印第安女戰士的形象,并明確地提出了女同性戀的概念:
那些人在平原上作戰狩獵
在坡上吟唱念咒
在山上占卜治病
潛入深海暢游
我們不知道她們是否是同性戀
不知道她們中是否有同性戀
她們在風拂的月光下暢飲著鮮血
與有著閃亮頭發的密友相擁入眠
帶著微笑,在伴侶的懷抱中蜷曲
跟隨她進入密林中
又開始做起另一番夢
印第安女同性戀的角色定位與印第安女性在部落中往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如哈里埃特·瓦特亥德所觀察的那樣:“在適當的情況下或受到一定的鼓勵后,有些女性從小就開始不停地磨煉男性技藝……如果她們在戰場上表現甚佳,就會像男子一樣受到社區的貴待。”
五 小結
艾倫于2008年1月,即她辭世前不久創作的《愛詩》(“Love Poem”)再次把同性之愛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含蓄而真摯。在該詩的結尾處,艾倫把這種同性之間神秘而甜美的愛戀之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誰是我的至愛,我用我所有的存在需要著,一個我不能
忘卻的人,一個不能消失在視線之外的人——為了我所有的哀怨,嘆息和玩笑?
什么是那閃爍不定的小小的藍光的驚異從
那打碎了我的心的深黑色幕布穿刺而出?
有人叫它上帝,但是我知道不是,
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倒不是一個驚天的秘密,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
對印第安女同性戀傳統的前景化徹底地從人的最本質的意義上構建了印第安女性宇宙,并把男人一勞永逸地排除在這個宇宙之外,從而從真正現實的意義上構建了一個生動的“女兒國”。在艾倫的小說《擁有影子的女人》(The Woman Who Owned the Shadows)中,艾倫借女主人公艾芬妮(Ephanie)的夢境呈現了這個女兒國:
這個夢她做了很多年。做了她的一生。那個她自己和Elena, amiga的夢,小女孩們繞著祖母的房子轉著圈尖叫著瘋跑。被郊狼和狼、熊和鹿、羚羊和杰克兔、山羊和蜥蜴、蛇,這一長串動物追趕著。一直跑著,無路可逃,而其他人,母親和姨媽、姐妹和祖母站在那,瞧著,彼此親密地懶洋洋地站著,笑著指指點點。
同性戀女主人公艾芬妮的夢境也正是艾倫理想的“女兒國”。這是一個由同性伙伴和代表著印第安生活的動物共同構成的圖景,在這個場景中,同性戀女人們共同追逐著自己的理想和未來。然而,艾倫也清楚地知道,這個女兒國與其說是在現實中,不如說在夢境里,正如那些漠然地指指點點的女人們一樣,女同性戀者更像如風的影子,距離人們的真正承認和認知還有漫長的路程要走。正如艾倫所言:“女同性戀者對土著美國人就像土著對美國人一樣——是隱身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走向女同性戀的極端的“母系宇宙”與其說是艾倫的性別取向倒不如說是一劑抵御殖民策略和女權主義霸權的猛藥更為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