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我國稅制沿革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從而導致稅收制度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巨變。

(一)計劃經濟時期稅制(1950—1978年)

(1)1950年建立社會主義新稅制。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月30日政務院發布了《關于統一全國稅收的決定》、《全國稅政實施要則》,以暫行條例的形式發布了在全國統一開征的14個稅種,標志著新中國社會主義稅收制度建立起來了。這14個稅種是貨物稅、工商業稅、鹽稅、關稅、薪給報酬所得稅、存款利息所得稅、印花稅、遺產稅、交易稅、屠宰稅、房產稅、地產稅、特種消費行為稅、使用牌照稅。

(2)1953年修正稅制。為適應工商業的經營形式的變化,實行商品流通稅。對煙葉、酒、原木、水泥等22種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環節實行一次征收制,合并了生產經營環節應納的貨物稅、營業稅、印花稅,試行商品流通稅。商品流通稅,在商品的第一次批發或調撥環節征收,以后各環節均不再征稅;貨物稅、營業稅、所得稅等也將一些項目合并簡化。

(3)1958年改革工商稅制,統一全國農業稅制。1958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實行工商統一稅,將原來的商品流通稅、貨物稅、營業稅、印花稅合并,對商品流轉額和非商品勞務收入額征收,納稅環節是兩次征收制,即工業生產和商品零售環節,并在全國統一了農業稅制。稅種的合并,造成稅收功能基本喪失。

(4)1973年改革工商稅制。實行工商稅,把企業原來交納的工商統一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屠宰稅、鹽稅合并,對商品流轉額和勞務收入額征收,在納稅環節上采取兩次征收制。

(二)改革開放初期稅制(1979—1993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計劃經濟體制難以為繼。稅收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視,這一時期稅制改革的核心是實行“利改稅”,即把原來國營企業向國家上繳利潤改為征稅。

1984年工商稅制全面改革設置的稅種分為五類,并奠定了今天稅制的主要格局。分別是(1)流轉稅類: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關稅、牲畜交易稅、集市交易稅、工商統一稅;(2)所得稅類:國營企業所得稅、國營企業調節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農業稅;(3)資源稅類:資源稅、鹽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4)財產稅類:房產稅、契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車船使用稅;(5)行為稅類:獎金稅、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燒油特別稅、屠宰稅、印花稅、筵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

(三)分稅制改革以來的稅制(1994年至今)

分稅制改革扭轉了前期稅收體制與市場體制不相適應的局面,奠定了公共財政的收入基礎。分稅制改革主要包括工商稅制改革、稅收分享改革和征管體制改革。其中工商稅制改革的內容是:

(1)改革流轉稅:對商品的生產、批發、零售和進口環節全面實行增值稅。增值稅的改革成為流轉稅改革的核心,同時設置了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種。

(2)改革所得稅:合并原有的國營企業所得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私營企業所得稅,規范了稅率和稅前扣除項目。在合并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和城鄉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的基礎上,重新修改了個人所得稅法。

(3)其他稅種的改革:為合理調節土地增值收益設置了土地增值稅;保留了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修訂了城市維護建設稅和契稅;計劃開征證券交易稅和遺產稅與贈與稅。

分稅制改革后,新稅制共設25個稅種,即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遺產稅、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契稅、證券交易稅、屠宰稅、筵席稅、農業稅、牧業稅。

后來,在分稅制改革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別是取消屠宰稅、筵席稅、農業稅、牧業稅,實行燃油稅費改革,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停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從而形成了今天的稅制格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夹江县| 托克逊县| 聂荣县| 天气| 莒南县| 丹棱县| 双柏县| 承德市| 德清县| 栾川县| 乌鲁木齐县| 石首市| 大姚县| 大新县| 得荣县| 商洛市| 台湾省| 临夏县| 开化县| 根河市| 凤城市| 中卫市| 蓬安县| 大安市| 金门县| 长丰县| 梁河县| 惠东县| 北宁市| 湘潭县| 西藏| 沙洋县| 剑河县| 新津县| 涟水县| 长白| 江源县| 樟树市| 德保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