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水資源產權市場建設與管理研究
- 夏騁翔 李克娟等
- 888字
- 2019-01-04 13:22:05
一 引言
水資源短缺,影響對水資源開采利用的態度,影響資源的價格預期,影響投資,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影響其經濟損失的計算,影響綠色GDP體系的建立,等等。因此,對水資源短缺性的界定與量的確定,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1998年建設部根據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城市規模和發展程度,制定了《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98),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界定城市供水裕缺。於方等(2003)用城市的人均綜合用水量小于規劃人均綜合用水量作為城市缺水的衡量標準,用需水量與實際供水量的差,計算城市缺水量,王阿華(2004)對區域供水規劃中用水量指標的取值進行了探討,建議區域供水規劃中水量預測宜采用分類用水定額法進行測算,同時建議水量的預測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測算,用水量的過高或過低預測,會導致浪費或供給不足,故用水量指標應慎重取值。這些方法理論,均有不足之處。
目前,城市需水量的預測方法通常有定額法、統計分析法、類比法等,例如,單位產品需水量定額法、用水增長趨勢分析法、人均綜合用水定額法、城市單位建設用地綜合用水定額法、人均生活用水定額法、分類用水定額法、關鍵因子相關分析法,等等,所有這些方法,都忽視了一個關鍵性因素——價格。所計算出的缺水量,都是在低價格或無價格,資源任由人們使用的假設下得出的。市場經濟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價格因素是決定需求量的主要變量,價格信號是調節資源配置的有力手段。對公共資源,無價(價格為零)或人為因素定價,可以測算其需求量,但當價格可通過市場調節(如我國計劃發揮價格調節機制,調節水資源使用效率),則需求量是價格的函數,需求量的測算中忽視價格因素,或在某一不變價格下測算,忽視市場價格變化,必然導致需求量測算的不真實或人為誤差,進而導致短缺量的誤差。因此,市場經濟下價格的市場變化應進入短缺測算函數。
除此之外,需求量的規劃中,缺少資源分配的“人文”基礎或者說公平基礎,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規劃只單方面依據資源存量及可補充量,確定規劃使用量,沒有考慮資源的跨期分配,以及河流的生態功能變化、對不同物種的影響等的可持續使用量。這些與市場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相悖,有必要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