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行為演進的機理:珠三角L鎮政府的個案
- 付光偉
- 1301字
- 2019-01-04 13:13:59
序
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獲得了持續、高速的發展,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前后的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可謂是天壤之別。學術界爭相破解“中國增長之謎”。
十多年前,我開始帶領我的研究生對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地方政府在珠三角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轄區內支柱產業的選擇到各種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都是地方政府具體操辦的。
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中政府的行為與戴慕珍描述的蘇南地區的地方政府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戴慕珍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南地區的實地調研發現,當地地方政府對發展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很高,它們直接創辦和經營集體企業,其行為不像一個政府,更像一個公司,戴氏將其命名為“地方法團主義”。我們所觀察到的地方政府行為不同于“地方法團主義”,因為廣東的地方政府一般不直接經營企業,集群內的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政府主要從外圍為這些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有利于經營的公共品。根據這種認識,我和我的博士生徐建牛(現任教于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寫了一篇文章專門對此作過探討,發表在2004年《管理世界》上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出了一個“后地方法團主義”的概念,來描述廣東珠三角地區地方政府行為的新特點。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以沉重打擊,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一批沒有競爭力的代工工廠倒閉了,沒有倒閉的企業也由于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有外遷的勢頭。經濟上的危機傳導到社會層面,勞資糾紛、環境污染、群體沖突等影響社會和諧安寧的事件日益增多。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發現地方政府行為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在調研過程中,與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聊天,切身感受到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已經與以前不一樣了。基于這種認識,我和我的博士生付光偉(現任教于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以“從經濟經營者到社會管理者——地方政府行為邏輯的轉型研究”為題申請了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為了完成教育部項目規定的研究任務,我通過熟人關系將付光偉博士介紹到東莞L鎮政府做蹲點調研,重點關注L鎮政府在最近幾年行為轉變有哪些表現,這些轉變發生的機制是什么,為了提高論文寫作的深度,付光偉博士在調研和寫作的過程中,從歷史演化的角度對L鎮政府行為的變遷歷程進行深度描繪。目前,國內關于地方政府行為的研究,除了歷史學之外,從歷史變遷角度的著述明顯偏少,使這個領域的研究工作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厚度。
本書從國家、市場、社會的視角,以大量的經驗資料為基礎,生動地勾畫出了L鎮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行為演進的基本輪廓,即從經營企業到經營地區再到經營社會的變遷軌跡。同時,作者還將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和組織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相結合,建構了一個解釋地方政府行為演進的分析框架,比較全面、合理地解釋了L鎮政府行為演進的發生機制問題。
本書是在付光偉老師博士論文的基礎上補充、完善而成的,其豐富的經驗資料以及嚴謹的論證分析,會為讀者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行為變遷的歷史提供有益的啟迪。我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很樂意將本書推薦給各位讀者。
丘海雄
2012年9月25日于中山大學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