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究
- 蔡昉主編
- 2470字
- 2019-01-04 17:15:49
四 本書的邏輯與結構
我國經濟理論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探討如何從供給側認識適應新常態,以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本書中的各章內容,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部分經濟學家從各自領域,嘗試回到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成果。本著對迫切需要推進和破題的改革領域及其優先序的理解,我們對本書按照六個板塊做了如下結構安排。
第一個板塊是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思考。張曉晶撰寫的第一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思考”,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新語境,做出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判斷,從重建改革共識、完善改革動力機制、實現改革的利益平衡和激勵相容、重視改革的機制設計和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強調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和持續推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在全球制度競爭與改革競爭的大背景下持續推進自身改革,是中國改革最重要邏輯的觀點。
第二個板塊是關于結構性減速以及如何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獲得改革紅利。這部分包括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是張平、袁富華撰寫的“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陸旸、蔡昉撰寫的“改革紅利的測算和改革的優先領域”。張平等采取增長核算方法,測算了中國經濟分結構性減速,發現各項經濟增長因素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從增長高峰期30%左右的水平,下降到了現在的17%;提出通過科教文衛的事業單位體制等第三產業體制改革,提升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和效率,壟斷、行政化或選擇性產業政策支持的政府行政體制和國企改革,糾正錯配提高效率,改善分配提高消費的改革,促進中國經濟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陸旸等以人口紅利的消失為基準,從提高勞動參與率、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和總和生育率幾個角度,通過計量經濟學模擬并實際測算了改革紅利,即上述效果可能產生的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幅度,從而為堅定改革信心和改革決心提供經驗依據。
第三個板塊是關于如何實現創新發展的討論,包括李平、王宏偉、蔡躍洲撰寫的第四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的科技體制改革”和蔡昉撰寫的第五章“人力資本需求與教育改革”。李平等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正在形成,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提出順應時代潮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減少科技創新面臨束縛和障礙的政策建議。蔡昉揭示了正在出現的人力資本積累與機器人技術之間的競賽,指出只有靠更好的勞動者素質才能贏得這場競賽;進而概括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人力資本需求的特點以及各級各類教育回報的特點;針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相關挑戰,從資源配置和個人、社會、政府責任等方面,對教育發展和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第四個板塊是關于金融體制改革和開放以及財稅體制改革,包括殷劍峰撰寫的第六章“金融改革: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五中全會”、張斌撰寫的第七章“對外金融開放的改革與排序”和高培勇撰寫的第八章“全面構建中國財稅體制新格局”。殷劍鋒指出三個改革方向,即從政府主導的金融約束體系轉向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金融自由化體系、從銀行導向的體系轉向資本市場在儲蓄向投資轉化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銀行和市場相互融合的(資本)市場導向體系,以及以人民幣成為關鍵儲備貨幣為目標,建設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支撐作用的開放金融體系。
張斌主要討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改革、資本項目改革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改革開放措施的具體方式和次序安排,即改革的合理次序安排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優先,近期宜采取寬幅波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改革主要內容是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設立主權外匯養老基金,以此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和還匯于民;人民幣國際化和進一步的資本項目開放放在改革進程后半段,資本項目開放以漸進試點方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重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高培勇指出新常態決定了下一輪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新背景,即在勞動生產率增速以及經濟整體增長速度的放緩,以及財政收入的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推進財稅改革。他把稅制改革的目標定位為現代稅收制度、預算改革的目標定位為建立現代預算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調整的目標定位為有利于發揮兩個積極性,并從上述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務和推進方式。
第五個板塊是關于三個具有特殊重要性領域的改革,包括黃群慧撰寫的第九章“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魏后凱撰寫的第十章“城鄉一體化格局及推進戰略”以及夏杰長撰寫的第十一章“深化服務業改革的挑戰與對策”。黃群慧提出基于功能定位分類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基于國家戰略性標準和公共服務性標準選擇調整國有經濟的產業布局、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優化市場結構雙重目標來協同推進國有企業兼并重組。魏后凱揭示城鄉一體化格局呈現出的新趨勢,即城鎮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城鄉差距將進入持續縮小時期、要素從單向流動轉向雙向互動、從城市偏向轉向農村偏向政策,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需要采取系統集成的“一攬子”方案,而不能采取零敲碎打的辦法。夏杰長指出服務業體制機制僵化直接制約了我國服務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服務業體制改革應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創造必要的配套條件,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
第六個板塊是關于民生領域的改革,包括王美艷、賈朋和蔡昉撰寫的第十二章“推進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和朱恒鵬撰寫的第十三章“醫療服務模式創新與醫療體制改革”。王美艷等指出,當前中國的發展階段,正是比較完整的社會保護機制形成的機會,即以政府和社會為主體,通過發育富有效率的勞動力市場,降低人們面對的就業風險,提高居民保護自身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能力,進一步降低貧困發生率和減少脆弱性。朱恒鵬指出,醫療服務體系改革的關鍵,是建立適合醫療衛生行業的人事薪酬制度,掃除人才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將醫生由單位人轉型為社會人,同時放開醫生開辦醫療機構的自主權;通過發展以互聯網醫療為代表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倒逼傳統醫療體制改革,建立分工分類的醫療服務體系,實現醫療服務體系的彎道超車,促進中國健康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