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雙軌制與價格闖關

隨著農村聯產承包和企業“放權讓利”等微觀主體改革的深化,利益問題隨之即來,價格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嚴重扭曲的價格體系,如何把價格搞對(getting price right)成為經濟體制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價格雙軌制

價格改革之初,可供選擇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采取一步到位放開的方式,另一種是采取積極穩妥、分步到位的方式。中國的價格改革沒有采取一步到位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調放結合、先調后放、逐步放開”的方式,經歷了一個由“雙軌”到“單軌”的過程,也就是先在一段時期內實行計劃內價格和計劃外價格并行的“雙軌制”,然后在條件成熟后并軌,實行單一的市場價格制度。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①價格改革要和市場發育相適應,應避免過度超前。②價格改革要考慮不同產業和產品的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③價格改革要考慮政府的財政能力能否適應理順各種比價關系的要求,要考慮政府是否具備足夠的駕馭改革的能力,也要考慮企業和居民是否具備足夠的對改革的承受能力。

國家定價和市場調節價格結合的“雙軌制”一段時間內曾在工業生產資料價格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這方面最具特征性的是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的實行,因為在工業消費品方面,改革初期就從小商品開始逐步放開,實行雙軌制價格的并不普遍和重要;而絕大多數農產品的購銷價格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放開,余下少數幾種國家定購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價格雙軌制則長時期一直存在糧食的價格雙軌制實際上從1979年糧食收購實行“減購提價”起就開始了。到1982年,國家議購和農民直接出售給非農民的糧食,合計已占全社會糧食收購量的24.2%,其余為統購和超購,表明糧食價格雙軌制初步形成。而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價格雙軌制從1985年開始,當年取消了對糧食的統派購制度,實行糧食的合同定購制度,定購以外的糧食由農民和糧食部門協商制定價格,糧食價格進一步形成定購價格和議購價格的雙軌體制。直到2004年,才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實行糧食價格市場化。,也不具有典型意義;但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從1984年開始就迅速并大規模地推開,成為中國漸進式市場化價格改革的成功范例當然,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和尋租活動的猖獗。一些經驗研究表明,如果雙軌價差不那么大,雙軌制的積極作用可以發揮得更好一些。。當時,同一城市、同種工業生產資料同時存在計劃內、計劃外兩種價格,國家計劃任務內的生產資料實行國家定價,超計劃生產部分和按國家規定的比例允許企業自銷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目的是在減少價格扭曲、提供必要的激勵和價格信號的同時,對價格水平保持一定的政府控制,以保障經濟的穩定。隨著國有企業計劃外生產和非國有企業的擴展,生產資料由政府定價的部分不斷減少,而由市場定價的部分逐步擴大,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基本實現生產資料價格的并軌。

這種“雙軌制”對于突破單一的國家固定價格具有一定作用。后來的實踐表明,實行“雙軌制”后,計劃軌和市場軌的價差逐步拉開,而且市場調節價的比重逐漸擴大,并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逐步實現“并軌”,最終完成向市場形成價格機制的轉變。關于中國的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國外學者曾給予較高的評價。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1985年在“巴山輪會議”1985年9月2日至7日,在從重慶到武漢的“巴山號”游輪上,召開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世界銀行共同組織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故被稱為“巴山輪會議”。上提出,生產資料實行雙重價格是中國一個有用的發明,它可以作為一個橋梁,通過它可以比較平穩地從一種價格體系過渡到另一種價格體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則在20世紀90年代末撰文認為,在從一個嚴重扭曲的價格體系過渡到一個能較準確地反映經濟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體系的過程中,中國采用了一個天才的解決辦法:實行價格雙軌制,使計劃外部分能得到適當鼓勵轉引自張卓元《中國的價格改革》,載王夢奎主編《中國經濟轉軌二十年》,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


專欄二 莫干山會議:價格改革激辯

1984年前后中國的經濟學家對價格改革的路徑問題進行了非常集中的討論,尤其是在1984年9月的“莫干山會議”上,價格改革的“雙軌過渡”思路,即價格雙軌制”(dual-track pricing or dual-track approach)問題在一批年輕經濟學者當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會議在價格改革問題上主張,一是以提高采掘工業品價格為中心,改革工業品價格體系;二是以解決農產品價格倒掛和補貼過多為中心,調整消費品價格和公用事業收費。但對于工業品價格如何改革,會上最初形成了兩種思路:“調放結合,以調為主”和“調放結合,先放后調”。這就是所謂的“調派”和“放派”。

國務院價格研究中心的田源等人提出了對嚴重扭曲的價格體系,必須進行大步調整的建議,并進行了大量的測算和方案的比較。清華大學系統工程專業在職博士生周小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樓繼偉、李劍閣提出用小步快調的辦法,不斷校正價格體系,既減少價格改革過程的震動,又可以逐步逼近市場均衡價格。而以來自西北大學的研究生張維迎為代表的放派,則主張一步或分步放開價格控制,實行市場供求價格。

“調派”和“放派”雙方觀點爭論激烈。主張“以調為主”的代表,不贊成“以放為主”的觀點。主要理由是:在計劃經濟為主的情況下,一下放開價格控制太不現實,同時市場發育也需要一個過程。在市場不完備時,市場均衡價既難以實現,也未必優化。而主張“以放為主”的代表,則不贊成“以調為主”的觀點,認為價格的問題在于現行的價格制度切斷了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使價格不成其為價格。在這種價格體制下,價格調整還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莫干山會議前后,價格改革的“調派”和“放派”都積極地發表文章闡釋其觀點。代表性的文章包括樓繼偉和周小川1984年在《經濟研究》上發表的“論我國價格體系改革方向及其有關的模型方法”;郭樹青1985年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上的“關于中國價格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以及張維迎1985年在《經濟研究參考資料》上發表的“關于價格改革中以‘放’為主的思路”等。

在“調派”和“放派”爭論激烈之時,又出現了第三種意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華生、何家成、張少杰、高梁和中國人民大學計統系研究生蔣躍等代表,經過分析討論,吸納和綜合雙方觀點,形成并提出了“調改結合”的價格改革思路。主張應該自覺利用客觀上已經形成的生產資料雙軌價格,使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逐步靠攏。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縮小生產資料計劃統配的部分,逐步擴大市場自由調節的部分,最后達到兩個價格統一。華生等人1985年在《經濟研究》發表了“論具有中國特色的價格改革道路”的文章,再次論證了價格雙軌制的思想形成。

(二)價格闖關

為了在短期內迅速理順價格體系,力促價格并軌,1988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對物價和工資制度進行改革“闖關”,并責成國務院制訂具體方案。隨后,國務院物價委員會提出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認為物價改革這一關非過不可,用五年左右時間,初步理順價格關系。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這個初步方案經8月5日至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后,提交8月15日至17日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會議通過了5年理順價格方案。8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公報,公布了價格改革方案的基本內容。由此導致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恐慌心理,出現大規模的搶購商品和大量提取儲蓄存款的風潮據統計,1988年8月,全國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了38.6%,主要商品零售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棉布46.7%,呢絨53%,綢緞40%,棉毛衫褲92%,衛生衫褲74%,毛線70%,彩色電視機40%,黑白電視機64%,洗衣機160%,電冰箱100%,電風扇68%,錄音機71%,自行車52%,縫紉機58%。與此同時,1988年8月城鄉儲蓄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26.8億元(參見武力《價格改革“闖關”及其受挫》,國史網2010年1月26日)。。隨著這股恐慌風潮在全國越演越烈,8月2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調整對策,暫停物價改革方案。8月30日,國務院發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臺新的調價措施,下一年的價格改革也是走小步。這一“急剎車”式的決定,實際上為這次價格改革闖關畫上了句號。

此次價格闖關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與改革的時機不適合有關。從當時的宏觀形勢看,進入1988年,物價上漲率逐月加快。2月即超過兩位數,為11.2%, 3—5月分別為11.6%、12.6%和14.7%。特別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價格和工資改革方案之前,單項的價格改革措施已經陸續出臺,如5—7月放開了豬肉、大路菜、鮮蛋和白糖4種主要副食品零售價格,又放開了名煙、名酒的價格。這些措施集中出臺后,物價進一步加速上升,6月達到16.5%, 7月上升到19.3%。在通貨膨脹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推出“一步到位”的價格闖關這種激進的價格改革方案,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很快形成需要關注的是,198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首次發行100元面值的人民幣。在物價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發行大面額的貨幣,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通貨膨脹預期。,由此加大了改革的難度。

事實上,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能否進行價格的結構性調整,當時在經濟學界是有爭議的。一些學者堅持認為通貨膨脹在當時對中國經濟不構成重大威脅。1988年4月,有觀點提出“如果以保持經濟增長為放在首位的宏觀控制目標,則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也不一定是壞事”?!敖窈笕?,國家的宏觀政策應以穩定物價為目標的需求政策,向以保持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為目標的供給政策轉移。財政、金融非但不宜雙雙緊縮,而且應當保持適度的擴張?!?img alt="參見《人民日報》1988年4月8日第4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CC722/1079720720380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560729-p8AgG8dgAb6DjjCtKEyznZIZsozZxLQg-0-9d41b747464645b8dd18145cbcceb0ab">7月1日,《人民日報》刊登學者支持放開價格的文章,題目是《過關有風險,關后是平川》。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價格改革必須有比較寬松的環境,否則風險太大,容易造成工資和物價螺旋上升,甚至出現劇烈的社會震蕩。比如,有觀點認為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既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健康的增長,也不利于經濟改革的順利推進,更不可能做到價格改革“闖關”的目的。參見《薛暮橋回憶錄》,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劉國光《正視通貨膨脹問題》,《經濟日報》1988年4月5日。部分經濟學家根據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提出了“先治理,再闖關”的主張,主要依據是:①1987年第四季度從農產品開始的漲價風,正向其他領域擴散;②交通、生產資料供應的“瓶頸制約”日趨嚴重;③各地零星搶購已經發生,正在此起彼伏地蔓延開來;④4月的儲蓄出現了負增長,表明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形成轉引自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課題組也提出了“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針對當時部分學者主張“改革和發展都要快速推進、用適度通貨膨脹來支撐經濟的超高速發展”的論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認為,應先用3年時間(1988—1990年)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治理通貨膨脹,緊縮財政與信貸,穩定經濟,在宏觀經濟比例重新協調后,改革再大步展開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體制改革綱要課題組《雙向協同穩中求進——中國經濟體制中期(1988~1995)改革綱要》,劉國光等:《8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

總結這次價格闖關的經驗教訓,突出的一點就是“穩定是改革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說,改革需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以及寬松的經濟環境作為保證。在推出重大改革措施時,需要綜合考慮其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的出臺時機、推進力度以及協調配套,使改革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對實施條件尚不成熟的改革措施,不貿然“闖關”,而是積極創造條件,待條件成熟時再相機出臺。正如鄧小平1988年9月在談到改革問題時所說:速度快本來是好事,但太快也帶來麻煩。通貨膨脹主要是管理不嚴造成的,我們缺乏經驗。物價改革以前就有通貨膨脹問題,主要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處理得不夠妥善。現在需要總結經驗,繼續前進,控制總需求的增長,控制發展速度。我們的膽子夠大了,現在需要穩。十億人口的大國,應力求穩定。走一步,總結一下經驗,有錯誤就改,不要使小錯誤變成大錯誤,這是我們遵循的原則參見“鄧小平思想年譜· 1988年”, http: //cpc. people. com. cn/GB/69112/69113/69683/4723408. html。。

經過30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漸進式這種“分治”、“序貫”的“增量改革”戰略,在保證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到根本性和急劇性沖擊的前提下,使市場制度能夠以“邊際演進”的方式獲得生長,最終使“市場逃出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的力量和益處通過“涓滴”效應和“墨漬”效應逐漸在傳統體制內滲透和擴散開去,從而為最終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創造水到渠成的條件。

當然,漸進式改革方式也導致新舊兩種體制相持的時間相對長一些,而且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首先,由于改革是漸次推進的,這就給舊體制以足夠的時間來與新體制抗衡,雙方在摩擦和較量的過程中,舊體制(特別是其中最頑固的那一部分)有可能會牽制或者侵蝕新體制,從而迫使改革進入膠著和凝滯狀態,增大改革的難度。其次,由于采取邊際演進的累積性的步驟,導致兩種體制并存、僵持的時間比較長,這就為在兩種體制之間“套利”提供了可能,那些可以從套利中得到好處的既得利益者可能會與傳統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一道,成為抵制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的力量,這也將增大改革的難度。因此,如何在整體推進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時機以及關鍵的領域和環節實施有重點的“突變”,是漸進式改革方略必須要應對的命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伊金霍洛旗| 马龙县| 庆云县| 江口县| 利川市| 仙居县| 尚志市| 红河县| 金华市| 康马县| 日照市| 板桥市| 光泽县| 宁陕县| 乌拉特后旗| 鄂州市| 兴和县| 双辽市| 和静县| 磐安县| 获嘉县| 大埔县| 曲松县| 扶风县| 科技| 开平市| 镇安县| 郴州市| 阳山县| 湖南省| 馆陶县| 惠安县| 安图县| 阳春市| 界首市| 南宁市| 和静县| 黑龙江省| 鄂托克前旗|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