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四個全面”的戰略新布局
大國復興靠戰略,大國競爭拼的也是戰略。戰略好則事成,戰略優則勝出。“四個全面”就是當代中國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戰略構建。
從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以及緊隨其后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不到三年時間“四個全面”的戰略新布局一氣呵成。
“四個全面”的戰略新布局絕非話語的簡單并列與排比,貫穿其中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清醒的憂患意識與自覺的責任擔當。
理解“四個全面”要與理解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結合起來,要與當代中國最偉大的夢想聯系起來,要與當代中國發展呈現出來的“新常態”聯系起來。
一個目標、三大舉措是戰略布局的基本內涵,中國夢是引領戰略布局的戰略愿景,發展新常態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意志決心則是戰略布局得以形成的戰略自信。
具體而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是必須,非“全面”不足以成事,非“全面”也不可能成事。
——小康社會如果不“全面”,就會出現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的問題,就會出現“一俊遮百丑”的現象。而“全面小康”必須是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缺。如果中國社會還有哪一個民族沒有小康,還有哪一個群體沒有小康,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還有哪一個人沒有小康,都不能算是全面小康;如果只有經濟數據的亮麗達標,政治發展、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富裕等方面還存在短板,也不能算是貨真價實的全面小康。
——深化改革如果不“全面”,某些領域一馬當先走出很遠,其他領域坐而論道沒有動靜,不僅會讓改革失衡、跛腳、事倍功半,甚至會使得改革發生變異,走向反面,成為一些人、一些群體攫取社會財富、中飽私囊的“護身符”,導致公平正義缺失、社會隔閡與對立加劇。
——依法治國成為治國方略已經17年多了,為什么尚與人民群眾的期待有不小差距,也在于“全面”的功夫下得不夠。再完備的法律體系也不會自我施行,沒有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協同,法律淪為“橡皮泥”“稻草人”的現象就不可能得到根除,法治中國也難成現實。
——從嚴治黨沒有踏石留印轉作風、雷霆萬鈞反腐敗,就會“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沒有嚴紀律、講規矩、扎緊制度的籬笆,就走不出“一陣風”的怪圈;沒有崇理想、重信念、永遠不動搖信仰,就會得“軟骨病”,會“失魂落魄”。吐故納新、制度治黨、固本培元,所有這些都是“全面”的題中應有之義。
不過,真正做到“全面”并不易,沒有戰略定力,不敢攻堅克難,不能自我革命,“全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兼顧方方面面,統籌各種關系,平衡不同利益,勢必意味著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不能只看“顯績”不要“隱績”,不能“任內風光無限,哪管離任洪水滔天”。曾經引以為傲的高速度、好看的數字、漂亮的報表將不復存在。在這樣一種發展新常態下咬定青山不放松,沒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是不可能挺得住的。
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克服部門利益掣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定要改變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思維與行為模式,全面從嚴治黨一定要刮骨療毒、烈火焚金、浴火重生,但其中的雷區之險、骨頭之硬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沒有攻堅克難的堅強意志很可能半途而廢。
更重要的是,這些“堅”和“難”又往往與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干部有關聯,甚至某些黨員干部就是這些“堅”和“難”自覺不自覺的后臺。在人民群眾還沒有整體富裕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成了先富起來的人;在群眾還為看病、上學、住房甚至柴米油鹽犯難的時候,一些人已經“高大上”享樂奢靡成風;在群眾已經越來越遵紀守法的時候,一些人卻依然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自我革命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這自我革命好說不好做,意味著昔日的改革者要成為今日的改革對象,意味著要壯士斷腕乃至洗心革面,意味著要在自己頭上動刀子,非有大覺悟、大擔當不能如此,也不敢如此。
所以,對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戰略要求的清醒認知、對我們面臨國際國內風險難題挑戰的高度憂患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使命的自覺擔當,夯實了“四個全面”的實踐基礎,也構成了“四個全面”的實踐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