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20世紀前半期日本能源問題變遷的四個時期

本文將20世紀前半期日本能源問題的變遷劃分為四個時期:(1)以能源生產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2)以能源來源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3)以能源運輸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4)從能源困局走向能源絕境的時期。本文將通過整理這幾個時期的史實,分析日本的能源問題(特別是石油問題)與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科技發展的關系。

一 以能源生產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1900—1929)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至20世紀20年代基本實現了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并發展了通過直接金融進行資金籌措的近代市場經濟。當時英國在完成第一次產業革命后,正在進行第二次產業革命,德、法、美等國也被卷入第二次產業革命浪潮中。日本工業近代化一方面吸收了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還引進了以重化工業、電氣工業發展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兩次產業革命同時進行是日本近代化和科技發展的特點”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著:《日本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頁。。而日本之所以能夠迅速地推進工業化和近代化,一個重要原因是明治維新以來舉國上下全力發展教育和擴建學校,強調教育發展要與振興國家和產業、與實現物質文明近代化的需要相結合,實行了前所未有的實業技術教育,培養了工業化所需的技術和技能人才。1872年文部省制定了第一部日本近代學校制度《學制》,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國民,國民受教育的機會均等;教育內容以實用為主,反對不切實際、虛妄空談的學說。

自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主要工業產品是生絲、火柴、紡織品、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特別是生絲一直保持著“創匯產品”地位直至二戰后。至于重化工業雖在日俄戰爭后已有所發展,但還不發達,總的來說工業品進口大于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后,與英國結成同盟關系的日本站在聯合國一方,于1914年8月23日向德國宣戰,趁機占領了山東半島的青島和德國屬下的南洋諸島。在戰時和戰后的六年間,日本輸往歐洲交戰國的軍需品急劇增加;在亞洲等其他地區,日本商品代替了歐洲商品,出口激增;日本海運及造船業迅速發達;日本由債務國一舉而為債權國;土屋喬雄‘戰爭と日本資本主義’, “改造”1938年1月號。加上美國經濟形勢好轉,致使日本的軍需、海運、造船、煤炭、銅等主要產業呈現空前盛況,對外貿易額大幅增加。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于1920年3月陷入了戰后經濟恐慌,又在1923年9月1日遭遇7.9級關東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大火災將東京、橫濱燒成一片廢墟。

20世紀20年代美國興起大規模技術革新,迅速傳播到日本,促使日本的電力、電燈事業獲得了急速發展,從1903年到1920年,日本的發電能力增長了38倍,從1920年到1940年,又增長了8倍。南亮進“動力革命と技術進步”、東洋經濟新報社1976年版。伴隨發電能力的增長,原來主要為照明而興辦的電力事業日益成為提供動力的重要源泉,特別是使中小企業獲取動力成為可能,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小企業大發展,而中小企業的發達構成了日本工業化的堅實基礎和重要特征。

日美關系較為協調的20世紀一二十年代正值日本的“大正民主時期”,在外交上基本上采取了對英美協調的外交。在此背景下,美國等外國企業紛紛對日本進行直接投資,基本上采取了與日本企業合資的方式,例如GE與東芝、Westinghous與三菱電機、Standard Electric與住友電工、Goodrich Dunlop與橫濱橡膠、Libbdy Owens與住友橡膠,雙雙結成了合資企業。GM也在1927年開始向日本出口汽車零部件在當地組裝汽車,至1929年日本加工組裝生產的汽車產量達到29000輛(此前日本依靠從美國進口汽車,每年進口大約1000輛)。美國等外國企業的直接投資對日本經濟產生了“魔術般”的效果,原田泰“日米の経済史”、ちくま新書、1995年版、55頁。日本企業不僅通過導入直接投資而獲得了資本和先進技術,而且企業本身也出現了“美國化”傾向,包括強調對企業的愛與忠誠,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重視員工福利等。當然日本自身對外國企業直接投資也有吸引力,主要是隨著工業化進展而迅速擴大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大力普及教育,其勞動力具有較高素質,對日本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國企業看中的正是日本的市場和既廉價又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

在這個時期,煤炭成為鋼鐵和電力產業的主要能源,煤炭生產量和使用量迅速增加,最盛期日本國內的煤礦數超過800處,年產量達到6000萬噸。除去煤火力發電外,水力發電事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日本雨量豐富,河川落差大,這成為興辦大規模水電事業的有利條件。隨著遠距離高壓輸電技術的推廣,可在山區建造大規模的水力發電站,再通過遠距離輸電網將電力送往城市用于電燈、電車以及工業生產等諸多方面。

1909年電動機在動力機總功率中所占的比例為14%,1919年就達到了62%,1931年更達到了90%。電力工業的迅速發展雖然為很多企業解決了工廠動力問題,但當時日本的紡織業等主要產業所依靠的主要“動力”取自殘酷剝削童工和女工,特別是對女工實行低工資制,大部分女工受住宿制度的約束,被迫徹夜工作或從事長時間勞動,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直到1928年,徹夜工作在原則上被禁止)。

總之,20世紀前30年是日本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時期,主要依靠的能源是煤炭、水力和受到殘酷剝削的勞動力自身。而在發電方面,1912年水力發電容量超過火力發電,形成了“水主火從”的發電體制,水力提供基礎電力,火力則在用電頂峰時起到補充水力發電不足的作用。在煤炭和水力之外,作為液體便于儲存和運輸的石油具有發熱量大、發煙少等優點,逐漸被作為取代煤炭的燃料。

在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時期,日本能源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是能源生產安全。這是因為作為日本主要能源采集地的煤礦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相比,地層結構復雜且深度大,加之煤礦經營者為了節約成本,視煤礦工人的生命為草芥,不是依靠機械化來提高采掘效率和改善勞動條件,甚至也不開發預警毒氣發生的安全裝置,野沢敏治‘科學的管理·官僚的合理化·技術論爭(下)’、“千葉大學経済研究”第十三券第三號(1998年)、569-571頁。致使煤礦勞動條件極差,事故大量發生,礦工死亡人數很多。此外,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毫無計劃地從容易挖到煤的地方挖煤,導致煤礦生產出現亂挖濫采的狀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工農運動高漲背景下頻發的罷工事件等問題也給日本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脅。

二 以能源來源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1930—1940)

1929年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發展成資本主義世界恐慌,1930年日本也隨之發生了“昭和恐慌”,波及整個產業陷入生產萎縮,300萬人失業。1931年發生冷害導致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災荒,農民吃不上飯,饑餓兒童激增,農家女被迫賣淫,工人罷工,壟斷資本、政府和軍部日本軍部是日本對外發動戰爭的軍事指揮樞紐,包括政府中的陸軍省、海軍省、陸軍最高指揮部參謀本部、海軍最高指揮部軍令部等,根據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日本軍部獨立于政府、議會之外,直接對天皇負責。借口日本“人多、地窄、資源少”,大肆宣傳“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欲將獨占和支配“滿洲”“滿洲”具有地理名詞和(滿族的)民族名稱的雙重意義。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國一般用東北或東北三省來稱呼滿洲地區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后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五盟市)也屬于滿洲地區。和推動經濟軍事化作為挽救資本主義危機的靈丹妙藥。在國內經濟困難和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軍部法西斯勢力趁機猖獗,他們猛烈攻擊資產階級政黨政治,極力倡導法西斯主義的獨裁和集權,制造了一連串的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

在國際關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受到國際社會的和平氣氛的影響,召開了旨在抑制海軍軍備競賽的華盛頓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日本政府認為實現海軍裁軍是挽救陷于財政崩潰狀態的日本的“神風”。然而在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裁軍條約雖在限制英、美、法、意、日五國的海軍軍備方面取得成功,但只限制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主力艦的數量,卻沒有限定各國擁有輔助艦的比例,而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按照輔助艦的艦型而建造的巡洋艦完全可以具有同主力艦相匹敵的能力,于是列強便以輔助艦的艦型為中心重又展開了建造軍艦的軍備競賽。1930年1月,上述五國在倫敦再次召開海軍裁軍會議,日本要求輔助艦數量達到對美七成、大巡洋艦對美七成和潛水艇78000噸,但在美國的堅持下,當年3月13日最終達成協議是:日本大巡洋艦對美六成、輕巡洋艦及驅逐艦對美七成、潛水艇都是52700噸、輔助艦對美6.97成(見表1—1)。可以說,在輔助艦方面幾乎達到了日本軍部所要求的對美七成。然而,當時日本軍部的建軍思想還停留在“巨艦大炮主義”,以多造軍艦作為軍備競賽的中心,強調輔助艦對美七成必須以大巡洋艦對美七成、潛水艇78000噸這兩個條件作為前提才有意義,而政府同意的卻是大巡洋艦對美六成和潛水艇52700噸,遠遠不能達到海軍方面的要求,為此,在1930年4月批準倫敦裁軍條約的濱口雄幸首相被軍部斥責為擅自決定兵力,是對天皇“統帥權”的侵犯。同年11月,背上“賣國賊”罵名的濱口雄幸首相遭右翼刺殺(于次年8月死亡)。此后,過于相信日本的國力、認為對美必有一戰的強硬派勢力日益抬頭,海軍內部的穩健派日益失勢。在退出倫敦裁軍條約后,日本展開了狂熱的“建艦競爭”和新一輪海軍擴張運動。與此同時,在1905年日俄戰爭后主張再次與俄國交戰的陸軍與主張將戰略指向從宿敵俄羅斯轉向美國的海軍之間的分歧更趨尖銳。

表1—1 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的美日軍艦的保有量

資料來源:石橋湛山‘統帥権の要求は議會制度の否認’、“東洋経済新報”1929年5月31日號‘社説’。

在陸軍方面,1931年9月由駐屯“滿洲”的關東軍少壯軍人策動“九一八”事變,顯示了日本軍部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失去了控制,1932年2月關東軍占領了“滿洲”全土,3月成立了關東軍的傀儡國家——“滿洲國”。1932年發生“五一五”事件1932年5月15日,海軍少壯派軍人及民間法西斯團體在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他們襲擊首相官邸,殺死首相犬養毅,同時襲擊了警視廳、政友會總部、日本央行等機構,史稱“五一五”事件。,此次政變終結了長達八年的政黨內閣,成立了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由軍部指導的“舉國一致”內閣。不諳外交的軍部完全缺乏應該“減少敵人、增加朋友”的外交戰略重要性的認識,也完全缺乏對“如果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最終會導致日美對抗”的戰略大局的認識,原田泰“日米の経済史”、ちくま新書1995年版、59頁。在外交上日益從與英美協調路線轉向帝國擴張之路,建立排除英美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昭然若揭。1936年發生“二·二六”兵變,傀儡政權廣田弘毅內閣被扶持上臺,成為日本國家法西斯主義確立的標志。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與英美等國關系的對抗色彩越來越濃,“明治維新以來,一直走上升道路的日本國運,從此以后,就開始走上了陡峭的下坡路了”坂本太郎:《日本概說史》,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16頁。

大搞軍備競賽的需要,促使以軍事為中心的重工業、化學工業得到畸形發展,工業結構亦發生重大變化。1929年重工業及化學工業僅占工業總產值的30.28%,1933年其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1938年達到54.8%,同時輕工業所占比重從35.1%下降到22.2%(見表1—2)。“ゼミナール日本経済入門”、日本経済新聞社1985年版、60頁。1936年日本鋼產量達531萬噸,居世界第六位,造船總噸位達18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其他重要工業品產量也均已接近英、美、法、德等世界強國的水平。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戦時日本経済”、東京大學出版會1979年版、8頁。然而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為軍事需要服務的,例如30年代日本機械工業的90%是面向軍事需要的。中山茂“日本の技術力”、朝日新聞社1986年版、75頁。隨著日本產業特別是以軍事為中心的高耗能的重化工業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速增加。從當時日本的能源結構來看,煤炭仍是產業用的主要能源,電力生產則主要依靠水力發電。然而,由于軍備競賽和發動戰爭的需要,對石油的需求迅速增加,如何保證石油供應成為戰前和戰時日本能源安全保障的最大課題。

表1—2 1929—1940年日本工業總值及相關產業比重

資料來源:“ゼミナール 日本経済入門”,日本経済新聞社1985年版、60頁。

1886年德國開發了使用內燃機的汽油汽車以后,航空、船舶、車輛的燃料開始向石油轉換。特別是在海空戰決定勝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軍機、軍艦使用的石油成為十分重要的軍事物資。戰爭離不開能源,尤其離不開石油。在1910年以前,世界各國海軍的主要艦艇還以煤炭作為燃料,然而在1911年就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積極推動英國海軍艦艇的燃料從煤炭向石油轉換,1914—1915年英國相繼建成以重油作為燃料的戰艦。進入20世紀20年代,世界主要國家的海軍軍艦也都開始從燒煤轉向燒油,致使石油成為進行戰爭不可缺少的、關系到國家存亡的戰略物資。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成為驗證石油對戰爭的重要性的巨大“實驗室”,證明石油是“戰爭的必不可少的燃料”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新的技術兵器大規模地投入使用,人類進入了機械化戰爭時代,石油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石油的運用程度決定著軍隊的機械化水平,甚至能左右戰爭進程,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甚至說:“一滴石油相當于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陳柳欽:《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中國能源報》2013年1月28日。

1930年,日本海軍保有的所有艦艇全部從燒煤或“煤油混燒”改為專燒石油,加之飛機必須使用高性能航空汽油,致使確保作為軍艦、軍機動力源的石油供給,成為日軍最重要的課題,特別是日本的大型戰艦堪稱“油老虎”,被視為日本海軍象征的戰艦“大和號”(排水量6.9萬噸)以每小時16海里航速航行7200海里(相當于1.33萬公里)需消耗燃料6400噸(約4.6萬桶),相當于當時日本本土石油日產量的10倍之多。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埋藏量極少,為了發展軍事重化工業,為了軍備競賽和發動戰爭的需要,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間”和掠奪石油等資源的擴張野心日益膨脹。與此同時,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也有利于將民眾對國內問題的不平不滿轉化為“一致對外”的極端民族主義,成為日本統治集團“凝聚”民心和轉嫁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國內危機的手段。1934年、1937年、1938年、1939年日本相繼制定了“石油業法”、“人造石油制造業法”、“石油資源開發法”和“石油壟斷銷售法”,積極準備實現庫頁島北部油田“迅速而充分的開發”,還計劃“實現撫順頁巖油的增產”等。然而,對本土和殖民地的能源生產和統制,并不能完全滿足全面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1938年日本內地的石油產量為36萬千升,加上以其他原料生產的人造石油,僅占日本國內總消費量500萬千升的大約10%,國內消費的90%依賴進口。神戸大學“戦前期新聞経済記事文庫”の ‘石油(工業及鉱業)’第12巻(1938.5—1943.2)、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即使加上已被日本吞并的地區(例如中國東北),日本仍然缺乏石油而需要依賴從國外特別是從美國進口石油,這意味著日本的能源瓶頸主要表現為石油瓶頸,而這個瓶頸又恰恰控制在美國手里。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與日本的主要石油供應國——美國的關系的不確定性和石油運輸易受攻擊的脆弱性,成為當時日本石油供給保障的最大威脅。為此,軍部早就考慮從美國以外的國家、從海外的勢力范圍找到獨自的油田。

(一)在中國東北、庫頁島等地掠奪和尋找石油

1926年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在撫順采用油母頁巖干餾技術開采出重油賣給海軍。‘日本の石油産業の歴史(1)’、http://www.geocities.jp/tetchan_99_99/oil/history1.htm。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后幾年,日本在遼寧省南部找油未有收獲。此后日本陸軍沒有死心,從1938年開始派遣鉆井部隊在中國東北大地上到處找油,卻在后來成為著名的大慶油田所在地——黑龍江省安達縣,與深埋地底的石油寶藏失之交臂,終于灰溜溜地于1940年中止了在中國東北的勘探活動,將勘探設備、器材和技術人員調往南方。

日本未能在中國東北地區找到石油,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的失敗。起初日本根據石油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理論,根據“海相沉積”理論,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在時任地質部長李四光的領導下,我國的地質學家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預測位于中國東部的新華夏沉降帶存有石油,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參照Tatsu Kambara and Christopher Howe, China and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Oil and Natural Ga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7, p.13)。將找油重點放在比較靠近海洋的遼寧省南部阜新地區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但此處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深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來日本人聽說新中國地質專家根據李四光的陸相生油理論發現遼河油田后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戰后中國發現的三大油田是:大慶油田(2004年產量為日產93萬桶)、遼河油田(同年日產30萬桶)、勝利油田(同年日產53萬桶)。雖然日本也有探礦公司采用美國先進的探礦設備,但關東軍把在東北勘探石油列為最高國家機密,沒有讓與美國有瓜葛的日本公司加入實際探礦活動。到了1938年,駐扎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上空,來去的飛機經常看到草甸子水面上有黑色油膜狀漂浮物,于是他們向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下屬“滿鐵調查部”通報說“發現大油田”。然而“滿鐵”認為這里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就是“貧油”地區,這種錯誤判斷使他們只是打了1000米深的探井,掘出少量含硫量很高的重油,感到這對尚未掌握利用高含硫重油生產航空汽油技術的日本來說沒什么意義,于是就不了了之。日本人在黑龍江省安達縣一帶“發現大油田”的傳聞卻立即引起蘇聯的警惕,日蘇緊張關系急劇升溫,美國也認為日本獲得石油權益是極為危險之事,羅斯福總統立即對太平洋艦隊下達了出擊命令,致使日本面臨兩個大國可能同時發出宣戰布告的嚴重危機。總之,科技落后等因素使日本人錯失了發現那個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新中國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寶貴資源的機會。有專家分析說,如果日本人當時在中國東北發現了石油,或許就不會到南洋去冒險。

日本也在俄羅斯的庫頁島尋找和掠奪石油。1902年日本趁俄國內亂之機占領庫頁島北部,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后,根據《樸茨茅斯條約》,戰勝國日本放棄戰爭賠償,但卻獲得了北緯50°以南的南庫頁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有權。1925年蘇日建交,日本從庫頁島北部撤兵,蘇聯讓給日本庫頁島北部油田和煤礦45年的開采權,于是庫頁島油田成為唯一屬于日本的“海外石油權益”。

北庫頁島的石油早在1880年就被發現,但未能實現商業開發。1919年日本的石油開發財團在海軍支援下與俄國的一家商會合作,開始在北庫頁島進行石油勘探,但由于十月革命的影響,勘探活動一度中斷。1923年恢復勘探后,終于發現油田,1924年日本海軍首次將北庫頁島的原油運回日本。‘日本の石油産業の歴史(1)’、http://www.geocities.jp/tetchan_99_99/oil/history1.htm。1933年日本在北庫頁島的石油生產達到峰值19.3萬噸(22.4萬千升),加上從蘇聯國營石油公司購入的油,當年輸送到日本的石油達31.3萬噸(36.4萬千升),相當于同期日本國內石油消費量的約10%強。但隨著1936年“日德防共協定”的簽訂,日蘇關系日趨惡化,原油生產量日益減少,至1944年來自北庫頁島的石油供給徹底中斷。

東南亞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擁有驚人資源的地區”[美]孔華潤主編:《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下)》,張振江等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頁。,1940年東南亞的石油總產量為1040萬噸,是當時日本石油產量的近30倍,日本國內消費量的2.5倍,石井正紀“石油技術者たちの太平洋戦爭”、光人社2008年版、55頁。且屬于輕質油,還有歐美人建立的整裝的油田和煉油廠。為了將石油進口的重點從不可靠的美國切換到東印度,日本與荷屬東印度在1937年就大量采購石油等資源進行談判,一時達成協議,但由于美國的壓力,東印度在成為談判焦點的航空用燃料方面,只同意提供日本要求量的1/4,日本則以東印度的供給量不能滿足其要求為由,于1941年6月中斷談判。此外,日本每年可從臺灣地區獲取幾萬噸石油,日本海軍還通過三井物產等商社企圖在巴西、阿富汗、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地獲取油田和礦山的開發權,1939年日本駐埃及公使橫山正幸得知沙特阿拉伯發現油田,便率領橫山使節團訪問沙特首都利雅得,使節團從開羅出發伊始就遭到擔心日本謀取石油權益的美國方面的監視,美國人還跟蹤使節團在利雅得的行動并隨時向美國國內報告。由于美國的從旁干涉,日本獲取沙特石油的企圖未能得逞。均由于美國的壓力而未能達成協議。1941年日本徹底放棄了通過民間渠道開拓海外石油來源的努力,而就在這個時候,日本的航空用燃料的庫存接近見底。‘日本の石油産業の歴史(1)’、http://www.geocities.jp/tetchan_99_99/oil/history1.htm。

(二)從美國進口石油

日本國內自然資源十分貧乏,其鋼鐵生產在最高峰時也只有美國產量的1/13,發電量在其最高峰時相當于美國的16%,煤產量只有美國的1/9,為此日本工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進口原料,特別是日本缺少石油,戰爭期間日本本土的石油年產量只維持在20萬—30萬噸的水平,其所消費石油的90%以上依靠進口,在其他重要戰略物資中,鋼鐵對進口的依賴度高達87%,生橡膠和鎳則全部依賴進口。據美國國務院估計,當時日本的軍需物資有54%依賴從美國的進口,須藤真志“日米開戦外交研究”、慶応通信株式會社1986年版、334頁。據齊世榮推算,“1937—1939年日本所需石油來自美國的比例從80%增至85%,石油精制技術及其設備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也很大”http://www.m4.cn/space/2011-10/1174358.shtml.,特別是海軍用石油燃料的90%以上依靠從美國進口。盡管日本已經侵占了中國的廣大地區,但認為中國有煤炭,卻沒有可以直接驅動戰爭機器的石油,完全被“中國貧油論”自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貧油論”在我國頗有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一些知名的地質學家還認為我國自產石油“實不足供萬一之用”, “在世界石油礦業中甚難占得一席也”,并提出中國將來可從印度尼西亞、緬甸、中東、蘇聯以及遠向美國進口石油的主張。所蒙蔽,而日本的戰爭機器唯有求諸美國的石油供應,才能真正運轉起來。石油成為日本戰爭機器的軟肋。有鑒于此,英、法和中國都曾游說美國對日禁運石油等戰略資源,扼其經濟咽喉,逼其停止擴大侵略戰爭。

眾所周知,美國是石油產業的發祥地,美國石油產量高居世界首位(例如1940年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3),從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美國及其盟友共消費了70億桶石油,其中60億桶來自美國。而且世界上的石油產地基本上掌握在美英等國的石油巨頭手里,日本的石油進口主要依靠的正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國)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荷蘭和英國)。然而,由于日本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侵害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導致美國對日經濟制裁論抬頭。1938年近衛內閣發表“東亞新秩序”聲明,充分暴露了企圖吞并整個中國并獨霸遠東的野心,進一步加深了美日對立,但美國甚至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還在一時“保持中立”,被后人批評為采取“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安藤次男“立命館國際研究14”、2001年6月、78頁。

從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美國之所以遲遲不肯切斷對日石油供應,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日本主要石油來源有二:一是美國,二是荷屬東印度。對于沒有石油就不能打仗的日本來說,其面臨的選擇唯有或停止侵略,以防止戰時拖長和戰線拉長而導致石油等后勤供應跟不上;或至少在美國與荷屬東印度這兩個主要石油來源中保持一個來源。顯然日本不可能停止侵略,這意味著如果美國貿然切斷對日石油供應,將加快日本向荷屬東印度“南進”的步伐,而對1940年的美國來說,隨著“德軍以閃電之勢直逼巴黎……法國(向德國)發出了停戰求和的聲明……形勢轉入英國單獨應付德國的進攻……美國當然要盡力支持英國”,羅斯福甚至聲稱“美國的前線是在英國!”為了執行“歐洲優先”戰略,美國需避免同時打兩場戰爭,為此就有必要推遲與日本的戰爭,此外,以“加強世界霸權”和“維護世界的資本主義”為基本政策的羅斯福,顯然也期待日本“北上”去打“在世界六分之一土地上‘未被邀請’地出現的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以便把日本這股禍水推向北方。由此可見美國站在“維持或強化美國的世界霸權”的高屋建瓴層面,“在這中間有很多算盤可打的”馮賓符:《美國:夢魂縈繞霸權》,載楊學純、沈中明編《馮賓符國際問題文選》上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235頁。

日本要獨霸東亞,必然要排擠歐美在東亞的勢力,從而導致日本與歐美之間的深刻而尖銳的對立。不過,慣于投機取巧的日本,很善于利用世界各國之間的矛盾,它首先抓住英、美等反蘇心理,取得侵略中國的借口;英、美等則希望日本打先鋒反蘇,期待日本由侵華戰爭發展成反蘇戰爭。由于英、美存有這種期待,放松了對日本侵華的壓力,日本也樂得借助“反蘇防共”的幌子籠絡英、美。有時當英、美對日本采取較強硬的態度時,日本甚至會裝出要和蘇聯友好的樣子,以鉗制英、美。其次,日本又利用英、美間的矛盾,乘勢離間英、美,使英、美在遠東的合作更加困難,以減輕對日的壓力。參見鄭森禹《侵華戰爭中日本與各國》,香港《學生雜志》1940年11月15日。當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在歐洲戰場上初起,日本是四個“保持中立”的強國之一,其余三個中立國是蘇聯、美國、意大利,日本直到1940年9月才與德、意在柏林簽訂三國軍事同盟協定。日本一邊與同為“中立國”的美國談判停戰和撤軍,一邊又派兵去東南亞,準備太平洋戰爭。1939年日本瘋狂地實施對中國重慶的大轟炸,還在占領區貶低美元、限制美貨進口,美國才開始實施“道義上的出口禁止令”(美國國務部發布的要求飛機制造商及出口企業“對防止美國的產品和技術被用于非人道行為的出口限制”給予合作的通知),但禁運范圍也僅限于高性能航空汽油的制造方法、設備及其相關技術資料等。

此前,日本陸軍為了取得美國的高性能石油制造技術,在1927年設立日本揮發油公司(后改名“日揮”),企圖通過該公司從美國的UOP公司進口接觸分解設備和技術,美國發布“道義上的出口禁止令”大大影響了日本正在與UOP公司開展的引進制造辛烷值100汽油的觸媒分解法談判,被通告說有關觸媒分解裝置的技術情報的提供已完全不可能。

航空汽油辛烷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機的性能,美國保證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供給是令人生畏的挑戰。這種燃料比辛烷值87以下的航空汽油具有更強的爆發力,可使戰斗機增添追殲敵機的爆發力,使滿載炸彈的轟炸機提高承載力,使飛機的速度加快,航程加長,而且更為靈活,極有利于在空戰中壓倒對方。日本海軍擁有的速度最快的飛機是偵察機“彩云”,時速為610公里,而美國使用高性能汽油和潤滑油的戰斗機時速達695公里,這意味著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可使飛機的速度增加14%。對于日本陸海軍來說,高性能汽油是增大引擎的輸出功率所必需的最重要物資,而日本憑借自身技術努力在1936年仍只能生產出辛烷值86汽油。這樣,美國限制向日本出口高辛烷值的汽油可一舉三得:既避免全面禁運導致與日本徹底決裂;又可保證美國軍隊的高性能汽油供應;還可阻止日軍取得高性能汽油,保證使用辛烷值100汽油的美國空軍,比只能使用辛烷值86或87汽油的日軍飛機“勝出一籌”。

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和陸軍先后開始了對航空汽油的研究開發。日本陸軍為制造汽油生產裝置,在與美國談判過程中,以極密手段獲得了美國UOP公司的觸媒分解裝置的圖紙,在1938年利用九八式水添裝置進行開發,制成辛烷值92的航空汽油。在太平洋戰爭中,被認為是“日本最優秀戰斗機”的陸軍四式戰斗機(疾風)利用辛烷值92汽油和水甲醇噴射裝置的結合,時速提升到624公里。此后日本也曾利用九六式水添裝置開發出辛烷值100汽油,但只是試驗成功,未能達到批量生產階段,其原因是日本缺乏特殊的能耐受氫添加工藝所需的高溫高壓條件的鉻鋼制造技術。這意味著雖然日本為了戰爭需要在開發急需的專項技術方面確有一股非凡的技術拼勁,但卻無法擺脫整體綜合科技實力落后對解困石油危機的束縛,致使日本最終未能達到批量生產辛烷值100汽油的水平。

隨著美國全面禁運石油的風聲越來越緊,日本采取了減少“優先程度低的物資”進口,優先購買石油、鉆井設備、散裝油庫及其他重要物資的策略。1939年日軍侵占海南島。1940年1月美國宣告日美通商條約失效,但仍未對日徹底禁運,結果導致日本在1940年7月以后的五個月里,在美國收緊對日出口但尚未全面禁運的情況下,設法從美國進口遠遠超過其正常用量的辛烷值86汽油,進口量比此前增加了550%。通過“軍民共同全力進口石油”、“以全國力量積極儲備石油”、“推行全民節能”等措施,日本儲油量激增。可以說,正是由于美國的綏靖政策,日本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儲存了4300萬桶石油,造成了日本利用美國資源攻打美國的荒唐結果。

由于日本依賴美國資源進行戰爭,美國施加經濟壓力使資源貧乏的日本陷入恐慌,美國則步步緊逼,于1940年8月宣布對石油產品(特別是航空用燃料)等的出口采取許可制;于1941年6月對石油出口采取許可制;于同年7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由于當時實行金本位制,日本在紐約和倫敦擁有外匯結算用的國外資產,在紐約的日本政府代理店是橫濱正金銀行,當時有近1億美元的資產(日本銀行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日本銀行百年史 第2章4.金·為替の統制と國際金融政策’)。于同年8月對日本全面禁運石油。巖間敏‘戦爭と石油(1)’、JOGMEC“石油·天然ガスレビュー”、2006年1月。這意味著美國在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的四年后,才完全切斷對日的石油及石油產品供應,美國還促使荷蘭也加入了禁運行列。在美國宣布對日全面禁運石油后的1941年,日本的石油進口只有136萬千升,減至1937年進口量的20%。

三 以能源運輸安全為主要矛盾的時期(1941—1944)

1940年9月,日本與納粹德國、意大利簽訂軍事同盟。然而,直到1941年12月對美開戰之前,日本一直在“北進”還是“南進”之間動搖,當時所稱的“南方”,西至現在的緬甸,南至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包括從中國大陸南部到太平洋島國的廣大范圍。堅持要“北進”的陸軍主張以蘇聯為“主敵”、以中國大陸為主要戰場;堅持要“南進”的海軍則主張以英國為“主敵”,認為只要擊潰美、英的大海軍,再來收拾蘇聯才是順理成章,顯然,日本如果南進,就意味著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霸權和對美開戰。參見劉世龍《美日關系:1791—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頁。1941年7月2日舉行的御前會議制定了《依據形勢推移的帝國國策要綱》,其具體內容是:(1)繼續對中國的戰爭;(2)如果德軍對蘇攻勢順利就攻打蘇聯;(3)對美國則一邊加緊戰爭準備,一邊繼續“日美談判”。http://www.jacar.go.jp/nichibei/popup/pop_10.html.“要綱”顯示出“四面樹敵”、“四面出擊”的姿態,完全背離了要集中力量應對主要敵人的戰略思想,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甚至認為外交手段毫無用處,反對同美國達成任何妥協。1941年7月31日,日本海軍軍令部向昭和天皇表示:“石油來源斷絕,眼前只有兩年的儲藏量,倘若打起仗來,一年半就消費罄盡。”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670頁。

1941年8月9日陸軍制定《帝國陸軍作戰大綱》,主張加速準備在南方的對英美戰爭,開始積極推行“南進”戰略,“目標是在11月底完成之”。8月16日,在日本陸海軍局、部長會議上,海軍提出了《帝國國策實施方針》案,依據于此,日本準備外交與戰爭準備同時進行。即“1.以10月下旬為目標,同時進行戰爭準備與外交交涉。2.到10月中旬,如果外交交涉仍不見妥協,即采取發動武力的措施”。9月6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決定了以10月上旬為期限、外交與軍事準備并進的“帝國國策實施要領”:“1.帝國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在對美(英、荷)不辭一戰的決心下,大致以10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2.帝國在進行前項的同時,對英、美盡量采取各種外交手段,努力貫徹帝國的要求。在對美(英)交涉中,帝國所應達到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事項,以及與此有關對帝國可以承諾的限度,如附件。3.通過前項外交交涉,到10月上旬仍未達到我方要求時,立即下決心對美(英、荷)開戰。”日方最低限度的要求事項附件包括,“美英不得干涉或妨礙帝國處理中國事變;美英不得在遠東采取威脅帝國國防的行動;美英協助帝國獲得所必需的物資(汽油、橡膠等)”。

9月8日參謀總長杉川元向天皇上奏的南方作戰構想確定的戰爭目標是:“摧毀、占領英美在東亞的主要根據地,攻略荷屬東印度,確立自存自衛的體制。”細谷千博をと編“太平洋戰爭”、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版、17頁。其理由是:(1)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遇到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陷入了長期消耗戰的泥潭,而日軍察覺華中、華南等地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通過法屬印度支那獲得了國外的大量物質援助,因此,日軍在1940年9月下旬在親納粹德國的維希法國默許下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其目的之一就是切斷中國抗日戰爭的外援。日本史學家家永三郎認為:日本為了繼續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而導致與反對日本這樣做的美、英、荷蘭之間的戰爭(吉田裕 “アジア·太平洋戦爭”、巖波書店〈巖波新書〉2007年版、13頁)。(2)占領法屬印度支那,也是為了進一步踏上向南入侵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豐富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跳板,當時日本每年大約需要500萬噸石油,但自給率不足10%,而距離日本最近的大型產油區就是印度尼西亞(荷屬)和馬來西亞(英屬)一帶的南洋油田,油田由英國和荷蘭合作開發,附近建有煉油廠,1940年石油產量達900萬噸,王鍵:《偷襲珍珠港的前因后果》,載《太平洋戰爭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頁。如果日本將其收入掌中,可有效保障日本對外軍事行動的能源需求。(3)東南亞是英國的勢力范圍,而英國在歐洲戰場遭遇失敗,給日本提供了入侵東南亞的可乘之機。日軍占領法屬印支后,隨著美國對日全面禁運,英國也切斷了從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從而使日本陷入了其所稱的ABCD包圍圈(ABCD分別是美國、英國、中國、荷蘭的英文國名的字頭),日本每年約290萬噸的石油進口渠道被完全封死。其后,石油問題成了促使日本走向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

日美之間一方面積極相互備戰,一方面又堅持相互談判,其原因在日方是存在著決心開戰與“通過談判解決分歧”的國內政治對立;在美方則是為了爭取時間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這意味著日方內部的不同意見“消失”之日,或美方軍事斗爭準備完成之日,就是日美戰爭開始之日。而實際事態的進展是:日方內部不同意見的“消失”早于美方軍事斗爭準備的“完成”,從而出現了日方主動開始襲擊美軍而美方倉促應戰的局面。

日方內部不同意見“消失”體現在10月14日內閣會議上,曾表示“愿親赴火奴魯魯(檀香山)同羅斯福總統會談”的時任首相近衛與時任陸相東條發生了尖銳的意見對立,近衛認為雖然日美談判有困難,但如果日方“略加讓步,通過談判解決還是有希望的”,但東條堅決不同意日方讓步,認為“如果應允美國主張,則中國事變的成果將完全喪盡。進而危及滿洲國的存在,并動搖對朝鮮的統治”。10月16日,第三次組閣的近衛又一次垮臺,東條英機上臺,10月30日,東條英機內閣決心對美開戰,時間規定為12月初,在此之前完成作戰準備,同時繼續進行“外交”。11月5日,日陸軍擬定好《帝國陸軍作戰計劃》,內容為:“1.南方作戰的目的在于,摧毀美、英、荷在遠東的主要根據地,占領并確保南方要地。2.根據前款,須占領的地區為菲律賓、關島、香港、英屬馬來、緬甸、俾斯麥群島、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西里伯斯、帝波島等。”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拂曉),日軍偷襲珍珠港并向美國宣戰,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偷襲珍珠港的具體計劃是由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制定的,有研究表明,山本的行動也有“違心”一面,他認為從綜合國力看,“我帝國之國力較之美國有天壤之別”,同美國作戰注定要失敗。但當時日本軍部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認為日本海軍是“無敵海軍”。在這種輿論和政治環境下,山本不想成為“膽小鬼”, “下了和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的決心”,制訂了偷襲計劃,并決心同日本的“飛機和軍艦共存亡”。結果一語成讖,他的座機被美軍擊落,命喪布干維爾島(廉德瑰)。此后,日本接連對菲律賓、馬來半島、香港、荷屬東印度、婆羅洲等地發起進攻取得成功。12月16日,即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周后,以傘兵部隊為先導,日軍占領了婆羅洲西部的油田和煉油廠,遇到英屬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的從業員及英國陸軍的工兵部隊焚燒油田并拒絕復工,日軍的采油部隊迅速進入油田撲滅大火恢復生產。http://www.aizax.fc2-rentalserver.com/repo6/61a071116.html.

1942年年初日軍占領了“地上出產油(棕櫚油),地下也出產油(石油)”的蘇門答臘以及荷屬東印度的其他油田。在日軍到達前,當地的石油工人和英國部隊就提前對油田、輸油管道和煉油廠進行了破壞,迎接登陸的日軍的是熊熊烈火,漫天黑煙和遭到嚴重毀損的煉油廠。為了修復油田和工廠,日本從國內將鉆井隊和4000名石油工人(占日本國內石油工人人數的70%)以及設備器材緊急調遣到南洋油田,立即著手修復東印度的石油工業,“石油人”為此付出了超乎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到了1942年底,被日本人修復的油田年產2594萬桶(實際運回國內1052萬桶),相當于日本攻入東印度群島之前的1940年水平的39.8%,1943年日占東印度的石油產量恢復到年產4963萬桶(約788萬千升、700萬噸),達到日占期間產量最高峰,相當于1940年水平的76.7%。在1943年第一季度,日本從東印度的石油進口量已達到美、英、荷三國對日禁運之前的進口量的80%。日本人還利用了加德士公司在戰爭爆發前在蘇門答臘中部發現的一座特大超級油田。由于整個南部地區采油工作的巨大成功,意味著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奪取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1943年東條英機宣布日本為之訴諸戰爭行動的石油問題已經解決。

盡管日本在海外開采原油和精煉石油均大幅度超過戰前計劃,但要將這些石油運回日本國內,就不大容易了。隨著日本在南部地區采油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將石油運回國內的運輸安全成了海上戰爭的焦點,來往于東印度和日本本土之間的日本油輪成了美國潛艇部隊最關注的攻擊目標,致使日本運回國內的石油一年比一年減少:1942年運回128萬噸石油,1943年為214萬噸,1944年下降到85.5萬噸,1945年幾乎沒有,四年累計為427.5萬噸,僅相當于計劃運回量的一半。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戰略上忽視了對海上運輸線的保護,而美國卻把擊沉日本運輸船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使用潛水艇等竭力攻擊日本運輸船隊。

美軍在太平洋投入了51艘潛艇,但在1942年美軍潛艇的魚雷性能不佳,又被日軍炸毀了美亞洲艦隊在菲律賓一個港口的魚雷儲存庫,致使美海軍潛艇的活動一時受到制約。即便如此,在1942年日本損失船舶也高達121萬噸,1943年的損失增加到190萬噸。1943年以后,美軍潛艇接連裝備電池魚雷、敵我方識別裝置、針對艦船和飛機的微波雷達等新武器,并采取“狼群戰法”提升潛艇的攻擊能力,致使被擊沉的日本油船數目急劇增加,在1944年的損失高達390萬噸。船只的損失導致日本的海運量直線下降,從1941年的4700萬噸跌為1945年的600萬噸,1944年被擊沉的日本油船遠遠超過新造的油船,日軍不得不把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用于運油,到戰爭后期甚至想把潛艇拿來運油。

日本的石油運輸線遭到慘重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沉溺于“巨艦大炮主義”的日軍忽視了軍事技術不斷革新的潮流,特別是忽視了信息戰已經成為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致使日本的無線電暗號(包括運輸船隊的出發時間、港灣名、會合點、船隊編組等關鍵情報)被美軍破譯而毫無察覺。美國早在1910年就開始準備對日情報戰,專門建立了情報戰的研修制度。從1929年到1932年,美國間諜雷頓在日本“研修”了三年,在后來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比巡洋艦隊”還要貴重。與之對照,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三個月才開始正式著手培養通信諜報和暗號解讀方面的人才,直到1941年9月,才有相關專業的大學或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出爐”(每年120人),而當這些畢業生進入情報工作第一線的時候,戰爭的敗局已成大勢所趨。1942年8月德國駐日武官警告日軍“存在暗號被解讀的危險性,應盡快改變暗號”,而日軍卻認為“沒這回事”,而實際上日軍的暗號確實已被美軍解讀。進入1945年,日軍又動員東京大學數學系的教師來解讀美軍暗號,其實已經時已晚矣。

日本海軍未能充分地估計潛艇的危險,日軍用于探知潛艇的電子設備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很差,遠遠不能適應信息戰的要求。而被日本低估的美國的潛艇部隊卻成了削弱和切斷南方地區和日本列島之間的海運要道的致命武器。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美國的潛艇艦隊得以采取“狼群戰法”對日本船隊進行聚殲。美國的潛艇部隊官兵不足海軍全員的2%,但日本船隊55%的損失屬于他們的功績,另有5%則歸功于其他同盟國的潛艇部隊。其后隨著美軍奪取制空權,日本的運輸船隊又受到美軍飛機的攻擊。運輸船每沉沒一艘,就會有大批船員犧牲,最多一次達4999人。由于海上運輸線遭封鎖,日本海軍展開所謂“北號作戰”,以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軍艦代替運輸船運送航空汽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一艘航空母艦盡其所能可裝載1萬個以上汽油桶的航空汽油。1944年美軍攻克塞班島后,美軍B-29轟炸機隊開始在日本周邊海域投擲大量水雷,至1945年3月,美軍在日本周邊海域投下的水雷達1200顆,途經此海域的日本船只的1/3因觸雷沉沒。總之,美軍通過運用信息戰、潛艇、飛機攻擊加上水雷這四件未被日本人充分認識的法寶,將日本的海上運輸線打得落花流水。從1944年2月到1945年1月,美、英空軍又猛烈轟炸了日本所占領的東印度群島的油田、煉油廠和油輪,使日本的海外石油生產、煉油活動遭到重創。

日本海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兩年后的1943年11月才設立“海上護衛艦司令部”的。當時日本商船的損失量累計已達300萬噸,但護衛艦的建造不能滿足要求,“海上護衛艦司令部”增強海防艦的要求與固執于“戰斗艦至上主義”的軍令部之間形成對立。在海防艦隊中有四艘利用商船改造成的護衛航空母艦,其中三艘被美國潛艇的魚雷擊沉,剩下的一艘也遭美軍機動部隊的艦載機的攻擊而擱淺。日本將本來速度就低、飛機起降的甲板就短的運輸飛機用的航空母艦急速改為護衛航空母艦,這種臨陣磨槍的做法導致的一個惡果是,日本海防艦每小時只能航行17海里,而美國潛艇浮出海面時的速度達每小時20海里以上,日本海防艦不僅追不上美軍潛艇反遭敵方還擊。再者,臨陣磨槍趕造出的日本海防艦的鋼板也和商船一樣薄,因此遭到攻擊時受損嚴重,遭到魚雷攻擊后很容易被炸沉。

美軍這種步步收緊的海上封鎖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的成功不僅使日軍的戰斗力大打折扣,也對日本戰爭經濟給予了致命打擊,嚴重地影響到日本本土的民用石油供給。1944年7月,日本的石油儲備僅剩下30萬噸,勉強能滿足27天的作戰需要。到1944年年底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1945年3月,最后一支日本油輪隊離開新加坡,它們沒有回到日本,而是在盟軍的打擊下葬身魚腹。其后,在任何有煤的地方,日本人都將現役艦只改裝成燒煤,建造中的船舶則在下水前改建為用煤推動。相對來說,這種做法保障了燃料供給,但也意味著艦船失去了速度和靈活性。

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戰爭期間,美軍共擊沉日本運油船156.9萬噸,戰爭結束時日本僅有油船6.3萬噸,基本上喪失了運油能力。而在日本喪失的商船中,60%是被潛艇擊沉,30%是被美國軍機擊沉,5%是被水雷擊沉,其中油輪損失了147萬噸。巖間敏“石油で読み解く ‘完敗の太平洋戦爭’”、朝日新聞社2007年版、129頁。這與開戰前日本軍令部的預測大相徑庭,這個預測是:保有商船610萬噸,每年消耗量10%,造船能力每年50萬—70萬噸,因此開戰時的保有量可能在兩至三年的戰爭期間基本保持不變。

1945年日本石油已接近枯竭,成為直接左右日本戰局的首要因素,以至日本流行這樣一句有名的口頭禪:“嗚呼哀哉,石油和船!”隨著日本在各條戰線上潰退,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荷屬東印度的油田。本土各島的大多數煉油廠也早已無油可供。

四 從能源困局走向能源絕境的時期(1945—1950)

以1942年6月進行的中途島海戰為契機,太平洋戰爭的局勢開始發生逆轉。1944年7月塞班島被美軍攻占,1945年美軍在沖繩島登陸,同年美軍對日本的各大城市實行連續的大規模空襲。與此同時,在歐洲戰場上,德意軸心國在1943年后也開始節節敗退,意大利在當年9月宣布無條件投降,德國1945年5月也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宣布投降。日本政府的調查表明,戰時經濟由于燃料匱乏和美國的空襲而幾乎癱瘓,燃料油儲備從1937年4月的2960萬桶減少到1945年7月的80萬桶。日本投降后,美軍當局清點日本的家當,發現日本全國僅剩下31.6萬桶石油,被日軍秘密儲藏在偏遠的巖洞和無數隱蔽的地點,準備用來對入侵者進行自殺性戰斗。此外,還有儲存的一些松根汽油被發現。事實上石油已經從國民經濟中消失。為了獲取燃料,政府想盡辦法,不擇手段,甚至異想天開。

(一)人造石油計劃的失敗

早在20世紀30年代后半期,為了應對石油供給的不足和不確定性,日本寄期望于“人造石油”。人造石油是通過從油頁巖、煤、油砂等可燃性固體礦物等加工而成的、類似于天然石油的液體燃料,其中用化學方法將煤液化后加氫氣,需在500℃以上高溫和數十氣壓的高壓條件下使煤與氫氣進行化學反應。由于天然原油可大量開采且價格低廉,故人造石油工業的發展只局限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在德國。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造石油工業在南非。日本的人造石油技術是從德國引進的,1937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旨在資助民間企業的《人造石油制造事業法》、《帝國燃料興業株式會社法》,以推進“人造石油制造事業振興七年計劃”,‘日本の石油産業の歴史(1)’、http://www.geocities.jp/tetchan_99_99/oil/history1.htm。計劃在1944年使人造石油產量(包括揮發油和重油在內)達到1400萬桶,占到日本石油總需要量的一半。然而由于包括工藝、工程、機械、人才在內的技術瓶頸和管理方面的問題,日本的“人造石油”計劃進展很不順利,到1943年日本國內的人造石油產量只達到100萬桶,僅為原定目標的8%,占當年日本石油需要量的約11%,占戰爭期間日本石油需要量的不到3%,而且為制造“人造石油”所投入的能源居然比生產出來的能源還要多,http://cpc.la.coocan.jp/newbooks_information.html.還集中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多達40萬名煤礦工人。

日本人造石油計劃失敗的原因包括:(1)一個國家通過技術創新來開發代替石油的燃料,借以緩解石油危機,并非不可能,但需要長期規劃和科學決策,一旦決定下來就堅決推進。然而日本遲遲到1937年才制定振興人造石油事業的“七年計劃”,直到1941年9月內閣還就是否應該加大力度發展人造石油生產展開激烈爭論,有關負責人擺出了“工程太大”、“需要投資數十億日元和不計其數的鋼材、管道和機器,還得集中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多達40萬名煤礦工人”等具體困難,否決了加大發展人造石油生產的力度的建議。(2)原來預定從煤炭液化技術先進的德國進口現成的氫添加裝置等器材,后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獲取上述器材遇到困難。(3)日本國產的特殊鋼、機床的性能和質量差,以日本當時的技術水平制造不出能承受煤炭液化所必需的200大氣壓、400℃的反應條件的鉻鋼材。(4)由于戰時條件的限制,配套的機械和器材供給不足。http://www.teamrenzan.com/archives/writer/saito/warandoil6.html.(5)雖然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撫順建設了油頁巖制油廠,在1941—1944年達到產量高峰期(例如在1941年達到14萬千升,占日本人造石油總產量的比例高達40%—70%),但由于朝鮮海峽受到美軍潛艇的威脅,使中國產的人造石油無法順利地運回日本國內。總之,日本的人造石油計劃浪費了許多貴重資源,可謂是“得不償失”。與之相比,日本引進人造石油技術的來源地——德國,卻成功地開發了這項技術并投入生產,從1927年德國建成世界第一個煤炭直接液化的“人造石油”工廠起,德國“人造石油”產量從1936年的430萬桶增加到1939年的1500萬桶,1941年的2700萬桶,并在1943年達到大約3500萬桶,在20世紀40年代,人造石油占德國石油總產量的比重達到50%—64%,占到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左右,如果沒有人造石油,德國空軍就無法升空。

(二)“松根油運動”:為石油而瘋狂

1944年3月,日本駐柏林的海軍武官報告說,德國正在用松樹的樹木生產飛機燃料,海軍立即開展調查,得出結論認為利用松根油生產汽油是可能的,陸軍海軍的燃料廠對松根油進行了“拼死的研究”,認為以日本國內松樹資源估計可能生產約100萬千升松根油。1944年10月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制定“松根油等緊急增產對策指導要綱”‘日本の石油産業の歴史(1)’、http://www.geocities.jp/tetchan_99_99/oil/history1.htm。,號召在全國展開松根油增產運動,內閣計劃在1945年度生產松根油42萬千升,提出“200棵松樹的根可用來使飛機飛一個小時”。盡管技術專家認為利用松根油生產汽油沒有意義,軍部還是強制推行荒唐的“松根油運動”,將松根油蒸餾后得到輕質油,再摻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這可以說是在絕望情況下發起的一場異想天開、十分荒唐的全民運動。大人小孩都被動員起來四處挖掘松樹根,并在全國征用民間鐵器架設了37000個大鍋,用來加熱干餾松根,目標是每個裝置每天將松樹根加熱12小時可生產三至四加侖油料,為此每天投入125萬個勞動力,總共動員了4000萬人。“松根油運動”導致山上所有樹林和樹苗都被拔得精光,大捆的樹根和樹枝堆積在路邊,全國各地滿目瘡痍,遇到刮臺風下暴雨,到處發生嚴重的泥石流災害。

松根油的產量達到了每月7萬桶,從4月到8月,總共生產了4000萬千升松根油,由于缺乏將松根油轉化為輕質油或航空汽油的技術,生產出來的“油”用于汽車會使引擎受到損傷。其實,以日本當時的技術水平,即便從石油原油提煉高性能汽油都有困難,用松根油制造汽油就更難以做到,所以到了1945年6月,航空汽油的原料只剩下了松根油,而且煉出的油內越來越多地摻和酒精。這種劣質的燃料和訓練不足的飛行員、未經充分測試的飛機合在一起,加速了航空兵力量的崩潰。戰后美國占領軍將這種汽油放在軍用吉普車里試驗,發現它糟糕透頂,發動機的汽缸被淤塞得不成樣子。

(三)因石油進口中斷而在軍事和經濟等方面陷入絕境

由于石油短缺,日軍將飛行員的訓練從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最后甚至干脆被取消。日軍還將自殺式襲擊確定為最后的克敵手段,命令“神風”敢死隊員駕駛飛機直沖美艦甲板,與采用常規辦法摧毀一艘美國航空母艦或戰列艦需8架轟炸機和16架戰斗機相比,神風隊僅用1—3架飛機就能實施同樣的打擊,由于不必返航,攜帶的燃料也省去一半,但即使如此,日軍也嫌耗油太多而研制用火藥火箭推進的“櫻花”系列特攻機,成了能飛的人肉炸彈。

在民生方面,為了節油而將國內汽車改裝成以木炭或木柴做燃料,1945年上半年除緊急車輛以外,民間汽車都動不了。捕魚船隊奉令停止使用石油燃料,代之以純粹依靠風力來行駛,導致捕魚量大減,加速食品不足。為了產油,甚至連老百姓儲存的或商店貨架擺放的土豆、糖、米酒也被政府征用,轉換成燃料酒精。隨著國民生活環境日益艱難,導致結核病猖獗,嬰兒死亡率增大(因為婦女體力勞動過度之故),征兵檢查合格的壯丁日漸減少,在工廠和工地受傷甚至致死的勞動者人數增加,日本除了陷入“石油資源危機”之外又陷入了“人的資源的危機”。

1944年年初,從塞班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將“日本石油橫濱制油所”作為對石油設施進行攻擊的第一個目標。其后,到日本戰敗當日的8月15日為止,對日本的煉油廠、人造石油工廠的轟炸達39次,投彈量共計1.06萬噸,占對日本全土投彈量15.3萬噸的7%。對日本的煉油廠、人造石油設施的轟炸被稱為“石油作戰”,使日本的煉油能力的75%、人造石油制造能力的90%遭到破壞,并使7.5萬千升日本石油儲存被燒毀。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舉行了雅爾塔會談,就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簽訂了秘密協定,同年7月美、英、中三國于波茨坦舉行會談,提出了《波茨坦公告》,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在對日宣戰后也參加了《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緊接著,美國在8月6日向廣島、9日向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最新史料表明,日本軍方至少隱瞞了兩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密:蘇聯將宣戰,美國將投原子彈。大約在1945年5月,日本軍部就已知道蘇聯即將要向日本宣戰。這個情報是由日本當時駐歐洲各國大使館武官獲悉,并向日本國內報告。然而日本軍方的最高領導人直至外相、首相都隱瞞了這個報告,從而使日本陷入更深的國家危機中。此外,早在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特殊情報部在解讀美軍發出的密碼中,發現了一支美軍的特殊轟炸部隊,也就是之后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美國轟炸部隊,日本陸軍雖然掌握了美軍特殊轟炸部隊的動向,卻沒有告訴日本國民,因為擔心如果讓國民知道了真相會影響士氣。1945年8月6日清晨,美軍特殊轟炸部隊向廣島飛來,日本特殊情報部在美軍投下原子彈前一個小時已獲知這個情報,并立即向參謀本部報告,但參謀本部什么也沒有做,廣島就像一個不設防的城市,任憑美軍投下原子彈。到了8月9日,特殊情報部又一次在原子彈投下五個小時前掌握到了美軍特殊轟炸部隊的動向,又馬上向參謀本部報告,參謀本部還是什么都沒有做,不幸的長崎市也在毫無防備情況下被原子彈炸中。一位幸存者說:如果當時拉了防空警報讓大家避難,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橋本隆則:《被日本軍方隱瞞的二戰秘密》, http://viewpoint.inewsweek.cn/detail-781.html)。在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之后,日本陸軍參謀部不允許日本士兵投降,命令他們只能自殺。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人民播送了停戰詔書,9月2日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投降文件的簽字儀式。這樣,歷時四年的太平洋戰爭和長達14年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終于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南平市| 安远县| 霍邱县| 漳平市| 融水| 闽清县| 文化| 彭山县| 正阳县| 玉山县| 调兵山市| 讷河市| 大埔县| 沈阳市| 湘潭市| 贺州市| 革吉县| 天等县| 横峰县| 栖霞市| 永寿县| 贺兰县| 天台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宜丰县| 监利县| 阿克陶县| 彰化县| 西盟| 贵州省| 清丰县| 化德县| 象山县| 四会市| 隆安县| 甘德县| 合肥市| 双鸭山市| 忻城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