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 王向輝 韓靈梅
- 986字
- 2018-11-08 19:28:09
序
孟子曰:“衣食足而知禮儀”。人類要發展,首先必須吃、穿、住。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上層建筑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提供了人類絕對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和生存物質。不論何人和從事何種職業,都得以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產品為其生活、生存和發展之必需。孔子在陳絕糧后惶惶不可終日,說明圣人先哲和凡夫俗子對農業產品有同樣需求。人類的生存與農業相依為命;人類的發展實與農業并道同行。農豐則國安,食足則民樂,從過去到現在,從國內到國外莫不如此。
農業是環境的一部分,是人為創造的環境。長期的人為耕作栽培活動既改變了農業本身的環境要素,又從正、負兩方面改變了受其影響的自然環境。農業的興起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文明大廈的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貢獻。但最富于創造力的人類在謀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卻有恃無恐,濫墾濫伐,不斷地破壞自身難以創造的自然遺產:森林、水源、河流和土地;不合理地栽培耕作,不顧后果的掠奪式經營進一步強化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些負面的影響不僅直接毀掉了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基礎,也毀掉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必須引起高度注意和驚覺!
從歷史的角度研究農業環境的變遷和其對自然環境的正負影響,以史為鑒,既可知過去,也可知演變。本書從環境變遷與農業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入手,界定了環境與農業環境,提出環境變遷理論。引入生態學的環境脅迫理論,通過對歷史時期、近代時期和現代農業環境變遷分析,提出氣候變化脅迫、災害環境脅迫、生態環境脅迫和土地污染脅迫四個概念。根據西北地區自然災害多發,造成危害嚴重等特征,引入災害風險理論,提出農業減災構思。利用區域生態脆弱性分析,根據西北地區脆弱區環境變化與農業發展的對應關系,構建了區域農業生態治理理念。這些認知,對農業進一步發展和對環境治理有重要意義。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要把這些認知變成群眾保護和改善環境、保證農業持續發展的行動,就需要以文為載體,傳播這些認知。“言而無文,行而不遠”。向輝在讀研和讀博期間,專門從事西北地區自然災害、環境變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思慮獨到,認識深入,論有據而不落俗套,言有物而不隨流。書成后以文稿見示,并囑作序。讀后頗有感悟,乃欣然命筆,遂成數語,是以為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李生秀
2015年5月于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