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產業公益性研究
- 依紹華等
- 1032字
- 2018-11-08 19:40:22
引言
流通作為聯結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領域實行了市場化改革,由于當時國民經濟實力有限,很多應由政府承擔的活動交由市場運作,雖然實現了效率,但是也帶來很多問題,企業作為“經濟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在很多基礎領域忽視了流通產業的公益性職能,從而造成流通環節費用高、百姓基本商業需求難滿足等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上升,政府開始有實力和能力對流通產業過度市場化部分進行校正,對公益性內容進行合理介入,充分發揮其在百姓生活方面的基礎作用,但是在政府干預的同時,如何處理好流通產業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對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動流通產業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對于流通產業公益性與市場化關系的認識和理解,涉及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等基本命題,有著深刻的政策含義;同時,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建立成熟市場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又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既要改變政府“大包大攬”,又要避免“過度市場化”;在政府應當履行職能的領域,既要適度干預,注重公平,又要避免“越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效率。因此,充分研究流通公益性和市場化的內在關系,是政府介入流通公益領域,合理干預流通活動,進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要求。
公益性與市場化關系的政策落腳點在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內容及參與方式。對公益性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內容范圍。一般來講,政府的經濟角色主要體現在構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條件,彌補市場機制無法有效實現的資源配置,以及完成市場無法實現的社會目標等方面,這些內容與廣義或狹義的“公益性”概念存在對應關系。流通產業公益性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關系到政府參與或干預的內容劃定。市場化是政府與市場間關系的實現方式。當原本由政府經營的領域被認為不再需要直接干預時,就可以通過市場化引入競爭機制;對于離不開政府支持的領域,則需采取恰當方式,盡量避免缺乏效率、滋生“尋租”等問題,通常可以選擇市場化的參與方式實現改進。市場化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總體取向。
就流通產業而言,本質上屬于競爭性產業,職能上則承擔了一定的公益功能,具有社會公益性,而不同的職能顯然需要不同的發展機制。因此,流通產業的發展既需要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也需要政府在期間有所作為。所有這些,都是現階段如何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動流通產業發展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