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訴求

第一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的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哺育著勤勞善良、果敢勇毅的中華兒女。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表現形態多樣,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思想觀念,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憑據之一。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界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從《詩經》、《說文解字》、《爾雅》、《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楚辭》到《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一部部著作典籍書寫著中國文學與思想文化的發展脈絡;從祖沖之的圓周率、張衡的地動儀到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等四大發明,無不記錄著我們祖先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及追求科技進步的卓越品質;從倉頡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到草書,無不記載著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演進歷程;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維新變法、思想啟蒙運動,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公車上書、科舉廢除,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亦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這一切無不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篳路藍縷的前進軌跡。總而言之,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較為重要的記錄形式之一,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從未斷絕、延續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已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余載,而歷史上曾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蕩然無存。在此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探究的。然而,在當今時代,有人卻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遭到了打壓,甚至變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詞。一段時期,人們唯西方文化是從,崇洋媚外,言必稱“希臘”,甚至摒棄了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然而,時至今日,人們經歷了“群魔亂舞”或“眾神狂歡”的喧囂之后,逐漸開始轉為內省,審視昔日的一切,痛定思痛,許多國人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在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甚至曾享受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由于對傳統文化的背棄,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已極為少見,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活動中惡性事件的頻發,以致不少人缺乏內心的安全感。當今,不少人即使主動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也可能會遭遇被搶劫或偷竊的厄運。民眾在反思,學者在反思,社會在反思。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其煥發新的時代魅力。教育部為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還專門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綱要》,呼吁全社會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著力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體系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計劃分階段有秩序地推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相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綱要的規范和要求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一定會落在實處。這無疑讓國人備感振奮,能使其在“迷?!敝姓业椒较颍业街敢斑M的啟明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去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既能充分說理,又不無實證,始終以關心現實社會人生為懷,這些特征不是一般宗教文化能比擬的。一般而言,宗教文化往往建立在人對神靈等異化力量信仰與膜拜的基礎之上。因而,宗教與現實社會難免會有脫節之處。雖然也有人根據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的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的相關特點,提出了儒教與道教的說法,但“儒教”終究不是一種宗教,道家學說和宗教意義上的“道教”也是有區別的。即使依據道家學說而存在的道教,也將希望寄托于今生今世,而非來生來世。今天,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誘惑中,一些人常常經不起外界的引誘,他們的信仰也難免發生動搖。當宗教不能準確、科學地解釋自身及現實社會人生的時候,關注現實社會與現實人生的學問無疑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顯學。今天,航天科技、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等日新月異。在這種背景下,科學觀念當然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盡管如此,人類所面臨的困惑仍然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面對現代科技的負面效應而產生的困惑。在此形勢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生哲學與生存智慧無疑又成了當代人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因此,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深入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無疑有利于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建構和諧社會。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與廣大青年學生暢言青年的責任和擔當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潘旭濤:《民族的根與魂》,《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7月31日第5版。。不僅如此,在國內多個場合,甚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里,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尊重不同文明的重要性。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前賢時俊曾多角度、多維度撰文闡釋,我們在這里不贅述前賢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前賢時俊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從文化習得的角度,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

第一,可繼承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先輩哲人思想的凝結,是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習得。因此,其具有可繼承性的特點。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曾發表了《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的講話;2014年2月,習總書記會見連戰先生時,作了《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演講。在這兩個重要講話中,習總書記都談到了繼往開來對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夢的重要性?;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不僅不能對中華傳統文化妄自菲薄,而且應該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繼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習近平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img alt="《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當代廣西》2014年第5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BBFC/1079720700489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339863-9tynzlqkdan73enDOCUsyDpUTnqOLkof-0-5e08a4c351738c03be23021bd458e1f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img alt="《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2日第3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BBFC/1079720700489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339863-9tynzlqkdan73enDOCUsyDpUTnqOLkof-0-5e08a4c351738c03be23021bd458e1f7">因此,我們必須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繼承不能僅僅局限于口頭上,還必須將其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必須去偽存真,切實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扒嗌倌晔亲鎳奈磥?,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BBFC/10797207004890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339863-9tynzlqkdan73enDOCUsyDpUTnqOLkof-0-5e08a4c351738c03be23021bd458e1f7">

第二,可創造性。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自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應堅持文化發展,推動文化創新。所謂文化創新就是指文化的可創造性,是在文化守正的基礎上推動文化創新。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經過無數的風雨洗禮,流傳于后世的文化大都是先民或前輩的心血凝結,是不同文化積淀的結果。不同的文化層,對當今人們的影響力是有差異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魅力。當今社會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文化又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軟實力就成了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路徑。為此,我們需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并融入時代內容,賦予其新的生命。

當前,我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創造性的體現,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內經濟社會轉軌轉型,深刻變革,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想觀念日益活躍。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和道德行為,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2日第3版。,對于文化創新和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受眾廣。中華民族人口眾多,加上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和華僑,已經占世界總人口的相當比重。生活在華夏大地的中華民族,耳濡目染,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至根植于他們的內心深處。世界文明古國中,唯獨中華傳統文化從未斷層,一代代口耳相傳,綿延至今。不僅如此,中華文化還曾對韓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影響甚大,今天,人們依舊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對這些國家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中華兒女越洋過海到世界各地求學、生活,他們將中華文化遠播四海,并對其他文化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如今,研究中華文化的外國漢學家已越來越多,中華文化典籍的外譯工程也日漸成熟,國外的孔子學院在逐年增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數在逐年遞增,這一切都有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無疑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受眾。與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中華文化受眾的廣度就可想而知。基于此,我們應加強對受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廣大受眾“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2日第3版。

第四,博大精深,影響深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通常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中國古代,盡管對外交往受到某種限制,但中華文化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并蓄,如吸收佛教文化等;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了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司馬遷傳》)為出發點,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力求實現其自身價值。

傳統文化能否成為治國理政的政治資源,這關涉的乃是“道”的選擇,而非僅僅是“術”的運用。一國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但根本還是要把這棵大樹栽培在本國歷史的土壤之中。這不僅僅是出于“歷史的慣性”的考慮,更是政治的智慧。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內在的肌理,強行打亂這些理路,只會造成血脈的閉塞、身體的萎靡。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與作用就無法被忽視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繁峙县| 犍为县| 抚松县| 鲁山县| 德州市| 高淳县| 丹阳市| 布尔津县| 墨玉县| 鹤岗市| 敦化市| 池州市| 新绛县| 洪雅县| 天台县| 镇宁| 从江县| 厦门市| 大理市| 九龙县| 淮安市| 惠州市| 交口县| 上高县| 潮州市| 沿河| 舞阳县| 三穗县| 呼图壁县| 突泉县| 阳西县| 泾川县| 鸡泽县| 神池县| 嘉善县| 青岛市| 普宁市| 陆河县| 尉氏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