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文獻綜述

金融中心介于金融學和城市經濟學之間,屬于一個邊緣問題。國際上對研究金融中心的理論起步較晚,主要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80年代發展起來,到90年代才開始逐步成熟。其實,金融中心的形成過程就是金融機構的聚集過程。相關文獻最早可追溯到英國學者Powell(1815年)的著作《貨幣市場的演進:1384—1915年》,其中描述了銀行逐漸聚集并漸次集中到倫敦的過程。后來,Gras(1922年)把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作為大城市所具備的一項功能來展開研究。1933年,德國經濟地理學家Christaller提出并證明:城市形成的基石主要為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1940年德國學者Losch運用企業區位理論,采用邏輯推理方法,提出了生產區位經濟景觀學說。1960年Vemon提出了金融機構聚集的原始動機說,并認為正是這樣的聚集提供了近距離的交流與溝通的便利,將那些以較快的互動速度為必要條件的行業聚集起來,因而公司或金融機構的集中促進了那些為了熟悉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而應運而生的客戶關系。對于金融中心的系統理論闡述則來自于Kindleberger(1974年),他提出了金融機構在金融中心的聚集效應,該效應提高了跨地區支付效率和金融資源跨地區配置的效率。他還證明了這樣的結論,即最有效率的結算系統存在于全部結算活動集中在一個金融中心之中的情況,于是可以用n—1條交易通道代替原來的n(n—1)條通道,從而結算效率大增而交易成本大減。

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展經濟學家形成需求反應和供給引導的金融體系學說,將一國金融體系的產生分為需求反應和供給引導兩種途徑,并對之進行詳細分析后應用于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方式上。

20世紀80年代,國際金融中心理論持續發展。量化形式頻繁用于金融中心組織結構和隨時間發展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手段不斷出現,引發成簇分析法、回歸分析法和主因分析法等一些數量方法的大量應用。其中Reed(1980)試圖為界定金融中心而規劃客觀標準,為此而使用層級研究法來對金融中心進行分級,再用階梯式綜合判別法來展開檢驗,以證明形成這一結構的成因。1981年他把全球80個國際和地區性金融中心納入這一研究視野,從中發現這些金融中心幾乎全都具備明顯層級結構特征。此時他用成簇分析方法來考量76個城市9個金融和銀行變量,以1900—1980年度之間指定年份的數據為依據把金融中心成簇分群,再以分層辨別的方式分別分析和建立主要變量,繼而對金融中心進行了名稱排序。1986年,Choi等人采取1970—1980年兩年間的數據,對世界上最大300家銀行在14個金融中心的各類辦事處數量和這些金融中心吸引辦事處的理由進行了回歸分析式的排名。不久,在此基礎之上Yi—Cheng Liu等人用層次成簇分析方法和要因分析法對包括上海在內的亞太地區金融中心作了排名并探尋其中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韓國學者Y. S. Park是80年代第一個用微觀經濟學規模經濟的理論來分析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因問題的學者。其觀點為,在一地跨國銀行數量上升、規模膨脹的時候,國際金融中心就可能應運而生,而且還擁有外部經濟特征,誘發生產和經營單位在空間上的聚合;1982年他立足于定位經濟學理論,認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區位方面具備聚集投資者和借款人的優勢,這種優勢當然涵蓋時區方面、地點方面、交通運輸方面和政策方面的種種優勢。

1984年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綜合論述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古今特點、條件、規模經濟效應、經營地位等方面對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競爭力和政府監管諸多問題的影響。

德國學者Gehrig(1998年)發現不同金融產品對信息具有不同的敏感差異,據此他將證券區別為敏感度高低各異的兩大類,同時通過建模來模擬金融中介對交易地點的選擇。從中發現通訊和信息技術的改進與發展沒有完全改變金融中心繼續發揮本地化信息集散地的角色。而且,他還總結出金融中心聚集效用具有支付機制規模經濟效應、信息外溢、良好市場流動性等作用。

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對國際金融中心的研究也在走向深入。例如,楊小凱(1991年)就針對城市化和分工演進關系而構建了一般均衡模型,結論為一旦形成人群薈萃的中心城市,則此地的交易效率自然會大幅提升。香港大學的饒余慶、何基教授和臺灣的楊雅會則各自按照不同的標準對金融中心進行了分門別類。大陸的潘英麗教授(2001)則指出,如果金融機構在空間上聚集起來,聚集負效應也似乎不可避免,于是信息成本增加、時區差別、辦公樓租金高企以及市場供給能力趨于過剩等不經濟的負效應也會如影相隨,從而誘發金融業過度競爭和平均利潤率走低等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敦煌市| 平乐县| 石嘴山市| 玉龙| 桂平市| 杭州市| 石景山区| 湾仔区| 德州市| 泾阳县| 宁化县| 皋兰县| 娄底市| 吉木萨尔县| 台南市| 嵊州市| 湘西| 青神县| 榆中县| 阿城市| 望奎县| 蒙山县| 名山县| 梧州市| 五寨县| 宝丰县| 什邡市| 陆丰市| 高雄县| 科技| 苏尼特左旗| 象州县| 华宁县| 都兰县| 普洱| 武清区| 宁蒗| 清河县| 长顺县|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