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際信息流動空間結構及其對區域等級體系的影響
- 梁輝
- 2128字
- 2019-01-04 12:39:45
第三節 本書研究內容與創新
一 研究內容
本書共分為九章,沿著上述研究框架的思路展開。
第一章導論部分,從我國已經進入信息經濟時代,而信息流動是主要特征;和要素流動與區域發展相伴而生,信息流的作用日益凸顯,給出本書研究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信息流的研究是有意義的。研究的意義包括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其中對本書研究所屬分支的討論明晰了研究內容和對象,也是理論價值的基礎,試圖對生產要素流動理論進行有益補充。實際意義基于對現狀的理解,信息流作用越來越大,對信息流的研究給我們研究當代區域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
第二章是信息空間流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述評。由于信息與信息流概念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不一致是導致信息空間流動研究欠缺的一個原因,因此本章首先對信息流與信息流量基本概念進行辨析。綜述部分包括信息流空間結構的述評和對信息流影響因素與實物流關系的述評兩部分。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對信息流靜態的、孤立的討論。本書認為信息不會自動地產生和流動,只有在區域相互作用和聯系的過程中才會產生。任何區域之間的信息流動都擺脫不了其周圍的環境,包括地理區位、社會網絡、和周圍區域的關系等。而同樣的信息位于不同的區域聯系(如中心城市與腹地之間、中心城市之間等)中時,也會有不同的流動方式、不同的規模和層次。因此本書將信息流看作區域之間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希望能夠動態地、全面地討論信息流動的空間結構與形成機制。
第三章是對信息流動情況的現狀分析,并據此提出本書的研究框架。區域的信息存量對區域信息創新、吸收和處理效率等都有直接影響,因此本書首先研究了區域信息存量的空間分布特征,信息存量的代替指標用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載體兩種方法,都得出信息存量在空間極化的特征。對信息的需求是信息流動的動力,研究表明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不同的人群對信息需求的層次也不同;從地域上看,網絡信息需求也產生明顯的分層現象。信息流以實物流為載體又對實物流產生導引作用,因此本書截取了一段時間內我國大城市間航空客流數據,發現航空客流呈現網絡化等級秩序,再加上已有文獻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測信息的空間流動也應當呈現多中心網絡化的特征,等級秩序明顯。
第四章與第五章為實證檢驗部分,分兩個階段。第四章從信息流與實物流關系、信息流的社會性和信息流的地域衰減性幾個角度分析得出區域信息化發展具有鄰近效應,進而得出信息流具有地域依賴性。因此某區域與周圍區域信息化發展的相互關系決定了信息流的方向,利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分析出我國現階段區域間信息流動的總趨勢,并以“極化中心”“擴散中心”“局部擴散”和“低洼地”對各區域的信息流動狀況進行分類。
前面的實證只給出某區域主要接收信息或主要輻射信息,但具體的信息吸收和輻射的方向以及各方向上的規模還不確定。第五章具體給出各區域間雙向上的信息流規模。區域的空間相互作用表現為信息的區際流動,因此本章在對空間相互作用諸模型分析的基礎上,選用引力模型并進行修正構建區際信息流規模模型,找到31個省、市、自治區間信息流動的規模。結合第四章的實證結論得出我國已經形成三大信息流中心:京津地區、滬蘇浙地區和廣東省。并對每個中心地區及其腹地以及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信息流進行分析,發現在信息流作用下新的區域等級秩序。
第六章在對前面實證結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信息流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空間結構的內在機制。信息流的規模收益遞增性(包括信息流的增值性和衰減性)使得不同信道上信息的衰減和增值程度不同,信息流勢必集聚于信息化發展成熟的地區以及它們的鄰近地區。信息流動構成社會網絡,發現不同結構和聯系的網絡信息流動的規律不同,處于網絡不同位置的區域信息吸收或輻射也不同,從而得出信息流動會在某些網絡內或網絡間集聚,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弱以及密度的大小促使信息流的多層極化。
第七章研究信息流的經濟效應,數字鴻溝是信息社會凸顯的較重要的經濟現象,因此本書選取數字鴻溝,定性地研究信息流動對數字鴻溝演變的影響。取2001年末到2007年末各省、市、自治區互聯網、移動電話、普通電話、彩色電視普及率與北京市相對差距衡量各區域在當年的數字鴻溝,將幾年來各區域數字鴻溝的變化與信息流動情況相比較討論信息流對數字鴻溝的影響。
第八章以就業信息為例分析信息流動的社會和經濟效應。農民工群體進入城市,從尋職到就業,再到職業流動、社會和經濟地位提升的全過程,體現了信息流動的效應。以職業搜尋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當前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群體的特征,構建農民工的職業搜尋模型。并在數理模型基礎上,以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對農民工尋職過程的跟蹤數據,分析農民工職業搜尋過程對其職業流動狀況的影響。
第九章是結論、政策含義和研究展望,對本書主要研究結論的概括總結,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點和方向。
二 創新之處
第一,研究視角的創新。從區域間聯系的角度研究信息流,體現了區域間聯系的動態性,也反映了信息流動在空間上的相互影響。
第二,理論上的創新。將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加入信息流動研究中,提出我國現階段信息流動多中心網絡化格局形成的結論。
第三,研究方法的創新。從基本理論和信息流動規律出發,在空間自相關模型和引力模型基礎上構建信息流動模型,實現了對信息流規模的間接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