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所屬分支與目標

一 研究所屬分支

信息經濟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在情報學領域和經濟學領域分別形成了宏觀和微觀兩個研究角度,本書的研究基于情報學角度對宏觀信息空間配置的研究分支。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始于對新古典經濟學“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基本假設的批判。195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克發表了《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文,“信息經濟學”一詞正式出現在經濟學領域。隨后的1961年斯蒂格勒在其論文《信息經濟學》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價值和信息對價格、工資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首次將信息作為經濟活動的要素和經濟運行的機制加以研究,信息經濟學正式誕生。

一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集中于微觀角度。1977年斯蒂格勒提出應該用不完全信息作為前提來替代完全信息的假設,以修正傳統的市場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開創了不完全信息和不確定性理論推動信息經濟學的前進,他也因此一直被譽為信息經濟學的創始人。

另一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力量則集中于對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研究,在中觀和宏觀層次上分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及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這一領域的研究始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克盧普,1962年他在《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從宏觀上對美國的知識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波拉特在1977年完成的《信息經濟》九卷本,提出了信息經濟規模和結構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方法,該方法在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采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發展程度。

到1979年,信息經濟學首次被人為地正式劃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大部分。

國內信息經濟學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情報學界。1980年我國情報學界便開始嘗試有償服務,研究涉及有關情報的經濟價值及商品化等一系列問題。到80年代中期,隨著國外信息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大量引入,信息經濟、信息市場、信息產業等課題頻繁出現在情報學學科發展的前沿。發展到今天,已產生了一大批極具價值的信息經濟學論著,如烏家培的《信息與經濟》《經濟信息與信息經濟》,張守一的《信息經濟學》,謝康的《微觀信息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原理》等,都從不同角度圍繞著宏觀經濟學,從信息產業和信息商品等領域對信息經濟問題進行系統的探討。

另外,信息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以不對稱信息為核心,更多地關注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動態,而對宏觀經濟學研究較少。王則柯教授的《經濟學直面現實》《博弈論平話》《嶺南筆記》《信息經濟學前說》等都是我國從經濟學視角對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佳作。張維迎教授的《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是我國首次以非對稱信息博弈論在經濟學的應用領域進行的開拓性研究。因此,和宏觀與微觀角度相對應,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也分為情報學角度和經濟學角度。

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分支的討論眾說紛紜謝康教授曾將國外信息經濟學研究劃分為:從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假設出發分析經濟現象,從統計決策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實現最優信息經濟,從企業管理和信息管理角度、信息產業角度、信息經濟的統計測算角度分析信息經濟現象。烏家培于1991年發表的《經濟信息和信息經濟》一文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分為三類: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和信息與經濟的關系的研究。。經濟學界的信息經濟學研究以不對稱信息為核心,十分重視對微觀信息經濟學的介紹和各種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問題的研究。而在情報學體系框架下,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一般從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信息資源、信息系統、信息市場、信息產業、國民經濟信息化等方面進行研究。其中信息資源配置的研究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也在本書研究范圍。

信息資源的配置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從時間序列來看,在一定空間中信息資源要素隨時間推移而發生量的擴張和質的演進,是信息資源的積累;從空間序列來看,在一定時間內信息資源要素隨空間變遷而發生的量與質的轉移、交換等現象,為信息資源要素流動。積累和流動是信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形式。信息資源要素流動有集中、擴散、交換等具體操作性形式,可以產生補償與耦合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組合整化效應、配置規模效應和配置分工效應(周毅,2004)。圖1-2給出了本書所屬研究分支。

圖1-2 本書研究所屬分支

二 研究目標

本書的研究目標在于揭示信息在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間流動的空間格局,并對其進行理論解釋。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1.信息流在各省、市、自治區間是怎樣流動的,形成怎樣的空間格局與層次。

2.什么導致信息的流動,從經濟學角度解釋空間格局形成的機制。

本書的研究路線包括:首先,在信息流相關文獻綜述和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假設:信息流的空間結構應是多中心網絡化的;其次,實證分析檢驗假設;再次,從實證分析的結果總結信息流空間結構產生的原因;最后,討論信息流的經濟效應,主要研究信息流對數字鴻溝演變的影響。

實證分析是本書的重要環節,包括兩部分:

第一,分析得出信息化發展具有地域鄰近性,從而本區域和鄰近區域信息化發展的相互關系就直接影響了信息的流動,借用空間自相關模型研究相鄰區域信息化發展的相互影響,得到我國現階段區域間信息流動方向的總趨勢。

第二,本書將信息流看作區域間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在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基礎上構建區際信息流規模模型,找到區域間雙向信息流的規模,從而得出信息流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結構。

在機制分析部分:

第一,從信息與信息流的規模收益遞增性揭示信息流的空間集聚機制。

第二,結合社會網絡理論和空間擴散理論中信息交流網絡具有層次性的論斷,揭示信息流的隨距離衰減規律和空間等級秩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安顺市| 鹤庆县| 新昌县| 威海市| 长岭县| 安达市| 正蓝旗| 贵州省| 五家渠市| 饶河县| 明溪县| 斗六市| 大渡口区| 文登市| 平罗县| 广平县| 石柱| 北川| 中方县| 长葛市| 宣城市| 涡阳县| 凌源市| 辽源市| 呼玛县| 绿春县| 耒阳市| 景德镇市| 霍山县| 广平县| 南郑县| 沅陵县| 太仆寺旗| 隆尧县| 新丰县| 南木林县| 井研县| 库伦旗| 盐津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