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政治定力,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同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劃清界限。西方的那套理論,新自由主義也好,民主社會主義也罷,既不符合中國國情,也不反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可能為當代中國指出科學正確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同樣地,那種封閉僵化的觀念,既沒有緊跟時代發展變化,也遠遠落后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更不可能為當代中國指出科學正確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有這樣的政治定力。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成為現實。
二、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經過90多年的接續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我們黨成功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現階段奮斗的基本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凝聚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既適應中國國情和人民需要又廣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強大精神力量。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開創新局面、取得新勝利。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求獨立、求解放、求發展、求富強的必然。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先后實現了三次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做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三次歷史性轉變前后貫通,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舉,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變革。三次歷史性轉變證明了一個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就蘊含在中國近代以來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之中。
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政治定力,必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其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堅定道路自信,還必須堅信無論是照搬西方發展道路還是照搬蘇聯模式,都不能解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問題;堅信無論前進路上還會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我們必須有這樣的道路自信。
三、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制度,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適當而完備的制度,是人類社會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社會制度,既由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所決定,也由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所決定。如同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選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整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近代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
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必須始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始終堅持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理念,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制度自信,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既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必須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鞏固增強識別和抵制各種錯誤主張的能力。只有始終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會彰顯生命力。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才會保持旺盛活力。只有始終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才會充滿希望。只有始終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才能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只有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在科學發展中再創一個個中國奇跡。我們必須有這樣的制度自信。[6]
四、保持政治定力要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執行
政治定力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口頭上、紙面上,而要落實到實踐中、舉措中、行動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要求開展的工作,要毫不遲延地開展;中央決定禁止的事項,要毫不猶豫地禁止。無論遇到怎樣的阻力,無論地方、部門的眼前利益受到怎樣的影響,都要敢于負責、敢于擔當、敢于較真、敢于碰硬。同時,堅持把正確領會、堅決執行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有效組織動員群眾、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結合起來,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切實找準推進工作的著力點、政策措施的切入點、改革創新的關鍵點,既貫徹中央統一決策部署,又體現本地區本部門特色,確保中央的決策部署真正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意識形態領域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以及所謂“普世價值”、西方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潮,它們的側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都是要使中國脫離社會主義軌道,脫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危害不容忽視。在這方面,領導干部的政治定力就體現為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保持高度政治警醒,筑牢思想防線,堅決批判、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劃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第四節 黨員干部要有持之以恒的政治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定力,明確指出黨員領導干部要堅守政治定力,做到政治信仰不變色、政治立場不動搖、政治方向不偏移。
一、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是堅定政治定力的首要舉措
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黨章黨規。
第一,要認真學習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崇高信仰、堅定信念不會自發產生,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厚植我們的精神家園。實踐表明,只有真正學好馬克思主義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要學習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尤其要學習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學習,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第三,要認真學習好黨章黨規。尊崇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著力把黨章關于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的要求具體化,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出臺的重要文件和黨內法規中關于黨內政治生活、黨內監督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系統化,推動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用實際行動練就政治定力的“金剛不壞之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7]這“一個宗旨、三個能否”講的都是如何做,也就是說,堅定理想信念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工作中和關鍵時刻的表現上。
在時時、處處、事事實踐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要加強黨性修養和實踐鍛煉。第一,要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政治風浪面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樂于奉獻,甘愿吃苦,學習上刻苦鉆研,工作上率先垂范,生活上艱苦樸素。第三,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做人、做事。
三、要把政治定力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和具體行動中
我們不能空談理想信念,要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說:“對理想信念的檢驗,和平年代不像戰爭年代那樣直截了當,但依然可以分出優劣高低。領導干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理想信念的影子。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和重大考驗面前,公私是否分明,法紀是否嚴明,就是對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最好檢驗。”[8]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講話中講到要看“六個是否”,“那就主要是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是否能對工作極端負責,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勇挑重擔,是否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9]
四、堅定政治定力要堅持高標準與守底線相結合
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必須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與嚴肅黨的紀律和規矩結合起來,也就是把高標準和守底線結合起來。
第一,要注重發揮理想信念的先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全面從嚴治黨,既要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對共產黨人來講,動搖了信仰,背離了黨性,丟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圍獵’中被人捕獲。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
第二,要把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2015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時講道:“全面從嚴治黨,必然要求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緊密結合。道德使人向善,是紀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紀律用來懲惡,是道德的堅強后盾和保障。新修訂的準則,扣緊‘廉潔自律’這個主題,堅持正面倡導、重在立德,重申黨的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作風,這是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夠得到的一個標準,要樹這么一個標準,這是高標準,展現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追求;而新修訂的條例,圍繞著黨紀戒尺要求,開列‘負面清單’、重在立規,劃出了我們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這都是很清晰的。”既強調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又強調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是樹立的道德高標準,《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就是設立的底線,這兩個黨內法規體現出了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
注釋:
[1]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
[2]《加強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讓法規制度的力量充分釋放》,《人民日報》2015年6月28日。
[3]《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人民日報》2016年1月13日。
[4]《中共中央舉行紀念萬里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人民日報》2016年12月6日。
[5]《以解決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人民日報》2017年2月14日。
[6]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堅定“三個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人民日報》2013年5月31日。
[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頁。
[8]韓慶祥、唐愛軍:《堅定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解放軍報》2017年6月23日。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