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奠基李家天下 唐高祖(1)

唐高祖李淵是李唐帝國的開創者,但長期以來,他都被掩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盛名之下。事實上,唐高祖也是一個膽略超群、富有權謀的政治家。他善于把握時機,而且目光遠大,積極進取,為李氏家族開創了一代帝王霸業,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業。唐高祖執政初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為后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唐高祖李淵作為大唐帝國的奠基人,充分發揮其作為創業者的才干和膽識,使唐朝成為了中國封建統治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1.貴族出身:好風憑借力

我國的封建社會,實際上是個家族社會,權力主要由一些名門望族掌握著。李淵出身貴族,這一先天的有利條件使他很容易被其他家族理解、接受和支持。這為李淵后來奪取權力、登上皇位、開創李家天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公元618年至626年在位,謚號“太武皇帝”,廟號“唐高祖”。李淵的家族在其祖父李虎時便已開始飛黃騰達。李虎為后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官至太尉。李虎因為助后魏權臣宇文泰成功政變,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位極榮貴,死后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襲封唐公,北周時任安州(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淵建國以后,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親李昞為世祖元皇帝。

李氏祖上顯然是依靠軍功發跡的,被時人稱為關隴貴族集團。后來,又倚賴婚姻鞏固了家世門風。李氏家族與北周皇室及隋朝的姻親關系,是以獨孤氏為紐帶的。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個皇帝明帝,做了皇后。七女兒嫁給了楊忠的兒子楊堅,即后來的隋文帝,也做了皇后。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這便是李淵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李淵家族自祖父以來便家世貴顯,不僅與北周皇室宇文氏有著姻親關系,而且與隋朝楊家有著貴戚關系,李淵與隋煬帝楊廣互為姨表兄弟。在北周時期,李淵的父親就遷居長安,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于長安(今西安市),后由于父親早死,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淵七歲就襲唐國公。李淵青年時,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人緣極好。

李淵的妻子竇氏,也出生在一個軍事貴族家庭。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陜西興平)人,她的父親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氏自幼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武帝宇文邕十分喜愛她,把她接入宮中撫育,常常隨侍左右。竇氏小小年紀就對政事十分關心,有獨特的見解。竇毅認為自己的女兒才貌不凡,不能將其隨便嫁人,就決定為女兒謹慎選擇一位“賢夫”。于是當竇氏到了出閣年齡之時,竇毅命人在門屏上畫了兩只孔雀,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的人才會入選。四方英杰紛紛爭相上門一試,但都沒能如愿。李淵也慕名而來,他連發兩箭各中孔雀一目,竇毅最終將女兒許配給了他。由此可見,李淵年輕時即卓爾不群。

竇氏嫁給李淵后,盡心盡力輔佐丈夫,每遇丈夫有難解之事總能一語中的,提出中肯意見。北周亡國之時,竇家作為宇文家的姻親,居然沒有受到牽連,不能不說是因為竇氏與李淵結下的這門婚事。隋文帝獨孤皇后與李淵的母親是親姐妹,即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竇家成為新的皇家姻親,加之竇毅謹慎自守,對隋文帝小心侍候,所以才免遭禍患。李淵因姨母獨孤皇后的關系,受隋文帝垂愛,在朝廷上十分受寵。

隋朝建立之初,李淵還只是因為貴族的出身補為千牛備身。在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中,竇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夠不斷得以升遷。竇氏為李淵生有四子,建成、世民、元霸、元吉,一個女兒,即平陽公主,后嫁給柴紹為妻。

唐高祖李淵一出場就帶著滿身的富貴,他在前朝、當朝中的位置,因為姻親的關系可謂左右逢源。在那極為重視家庭門第和姻親關系的年代,李淵的出身無疑為他后來開創自家的天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是旁人所無法比擬的。

2.晉陽起兵:時逢亂世,英雄輩出

隋朝末年,各地群雄并起,農民起義不斷。亂世之中,隋煬帝不得不重用李淵。李淵借此之機,大樹威信,廣結豪友,擴大力量,使各路英雄紛紛投奔自己。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李淵抓住時機,在晉陽起兵,一舉開創了李家天下。

隋煬帝即位伊始就大興土木,建東都、修長城、開運河、筑馳道,使得民不堪命。隋煬帝又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權勢;出兵邊塞,征伐高句麗,以顯示自己的武威。結果徭役無時,戰爭頻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土地荒蕪。人民無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鋌而走險,以武力來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這不僅加深了隋煬帝統治的危機,也進一步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公元612年,隋煬帝發動了高句麗戰爭,李淵受命在懷遠鎮負責督運糧草。當時,民不堪苦,怨聲載道,貴族楊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起兵反隋,有相當多的貴族子弟追隨其后,遂爆發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亂,進一步加重了隋煬帝對大臣的猜忌。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兼知關右諸軍事,以防御楊玄感。楊玄感兵敗后,李淵繼續留守弘化。在這期間,李淵廣樹恩德,結納豪杰,引起隋煬帝對他有所猜忌。一次隋煬帝巡幸當中,征召李淵來行宮覲見。李淵稱病沒有前來,結果招致隋煬帝的不滿。隋煬帝曾對身邊的宮人說:“索性死了,倒也完事!”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淵除了倍加小心謹慎以外,必然也要設法自保,尋求出路。

隋煬帝由于出兵高句麗、鎮壓各地的造反者,不能不繼續重用李淵。公元615年至616年,李淵在河東(今山西省北部)平定了當地許多股土匪,抗拒了突厥人對邊境的侵犯,表現出過人的軍事謀略。李淵鎮守太原之初,隋煬帝從樓煩巡游到雁門時,被突厥兵包圍,正是李淵的太原兵奮力援救才得以解圍。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在馬邑,李淵與王仁恭兩軍兵力不過五千人,王仁恭因為兵少深感害怕。李淵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胡服騎射”的主意。隋軍兵馬不足五千,李淵選能騎善射者兩千余人,飲食起居一同突厥,馳騁射獵,伺機襲擊。一次,李淵的軍隊與突厥軍相遇,李淵縱兵出擊,大敗突厥,突厥人對李淵頗為忌憚。

此時隋煬帝荒暴,頗失民心,對大臣的猜忌心越來越重。在京畿一帶流傳著謠言“桃李子,有天下”“楊氏將滅,李氏將興”。謠言傳到隋煬帝耳中,引起他對李姓朝臣的疑忌,李密正是因此被逼去瓦崗寨起義的。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太原是軍事重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兵源充足,而且餉糧豐沛,儲糧可供十年之用,李淵初到太原時,有“歷山飛”農民起義軍結營于太原之南,使得上黨(今山西長治)、西河(今山西汾陽)、京都道路斷絕。這支起義軍有十幾萬人,巧于攻城,勇于力戰,多次打敗隋軍。李淵為樹立自己的威信,決定討伐“歷山飛”農民起義軍。兩軍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義軍兩萬余人,布陣齊嚴,而李淵所部步騎僅五六千余。在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李淵決定智取,他將所部將兵分為二陣:以贏兵居中,揚旗鳴鼓,排成大陣,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后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成兩個小陣,左右出擊,最終打敗了起義軍。

李淵擊敗起義軍后,他在太原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晉陽(今山西太原境內)一帶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紛紛投靠李淵,他成為了太原的最高統治者。

李淵赴晉陽上任時,留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在河東潛結英俊,擴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隨侍晉陽,李淵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廣攬人才。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以及逃避征遼、負罪在逃的右勛衛長孫順德、右勛侍劉弘基、左親衛竇琮等人紛紛投靠李淵,因此李淵十分高興,意欲在太原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在太原開始謀劃起兵。

此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支主力農民起義軍,他們分別活動在河南、河北、山東和江淮一帶,以摧枯拉朽之勢瓦解著隋王朝的統治,將隋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三處,使之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占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這種形勢下,早就心懷異志的李淵父子將起兵的準備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淵的行動,引起忠于隋煬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設計殺掉王、高二人,在太原起兵。李淵從太原起兵進入關中,一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李淵率部占領隋朝舊都大興城(即長安,今西安)以后,更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政治謀略,展示出了一個新王朝開創者的風采。

3.擁立新君:師出有名,建李唐天下

在封建社會,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可以說是對上一個朝代的背叛。誰也不想落一個“臣子謀逆,不忠不孝”的惡名。于是,那些改朝換代者就先擁立一個傀儡皇帝,隨后取而代之。他們以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來實現改朝換代而又不留惡名的目的。李淵如法炮制,先立隋朝代王楊侑為皇帝,擇時取而代之。這樣,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從此就建立了起來。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在李淵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打擊下,防守長安城的隋軍很快土崩瓦解,李淵攻陷隋朝都城長安。他下令“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為穩定局勢,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出城駐扎,統兵守城。李淵嚴明軍紀,“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在政治上完全占據了主動。城內百姓對李淵軍隊進城夾道歡迎,秩序井然。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六日,李淵將13歲的代王楊侑迎入大興殿即皇位,改元義寧,史稱隋恭帝。李淵立隋朝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己則被授為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總理軍國機務。隴西公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敦煌公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為齊國公。又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禮樂征伐,兵馬糧仗,事無巨細,全部歸丞相府負責。李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集團,又大封功臣。義寧二年(618年)春正月,封丞相長史裴寂為魏國公,司馬劉文靜為魯國公,其余諸將,分別加封。李淵以大丞相身份輔國是權臣奪取軍政大權的一貫做法,像三國時的曹操篡漢、西晉司馬氏取代魏,還有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而此時李淵的身份和他們當時是一樣的。李淵通過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長安的局勢,隋恭帝實際上成為了李淵的傀儡。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無非是表明自己雖然背叛了隋煬帝,卻還不想落個臣子謀逆的惡名,為天下人所不齒,而企圖在不失忠義的情況下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政治抱負。李淵從政治上取消了早已失去民心的隋煬帝的正統地位,確立代王為正統,為自己今后的改朝換代做好了準備。當時,與李淵采取相同政治手段的還有兩人,一是在江都(今江蘇揚州)擁立秦王楊浩為帝的宇文化及,一是在東都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天子的王世充。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時為隋煬帝右屯衛將軍的宇文化及和司馬德勘在江都發動兵變,將隋煬帝殺死,自稱大丞相,擁立秦王楊浩為帝。后二人率十余萬禁軍北上,欲返回關中,卻不想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被李密擊敗。宇文化及率余眾經魏縣(今河北大名東),將楊浩毒殺,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次年在聊城,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擒殺。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這使李淵不再需要隋恭帝做傀儡了。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恭帝楊侑以“功德日隆,天歷有歸,欲行禪讓之禮”為名讓位給李淵,朝廷大臣也順水推舟。但李淵卻覺得時機未到。五月,經裴寂等群臣三番五次勸說,李淵裝出勉為其難的樣子,同意即位。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淵于太極殿即皇位,國號唐,改元武德,仍然定都長安,大赦天下。

唐武德元年,隋恭帝楊侑將玉璽交付李淵,自己遜居舊邸。五月,李淵命李世民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仆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為內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從此,中國歷史揭開了輝煌的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乐亭县| 白河县| 无锡市| 襄垣县| 乌鲁木齐市| 固阳县| 平利县| 东安县| 女性| 葵青区| 常德市| 柏乡县| 兴山县| 元朗区| 伊吾县| 保康县| 贵南县| 仪陇县| 土默特右旗| 佛坪县| 林甸县| 夏邑县| 镇远县| 景东| 建德市| 桐梓县| 墨竹工卡县| 上高县| 泽普县| 汉阴县| 赫章县| 涡阳县| 松阳县| 义乌市| 锡林郭勒盟| 克什克腾旗| 锡林郭勒盟| 克拉玛依市| 开远市|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