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努爾哈赤 萬世人極 首奠基業(3)

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札薩克圖立即回應。他們在明朝軍事重鎮——鐵嶺東南八十里遠的黑扯木伐木造房,擬為將來據點。因為黑扯木地近明朝邊關,東接烏拉,北鄰葉赫,不僅可得到明朝就近庇護,還可借助努爾哈赤之敵烏拉葉赫的聲勢,更可得到三次聯姻的烏拉的援助。正當舒爾哈齊秘密籌劃分裂自立的關鍵時刻,努爾哈赤突然命他以建州首領的身份入京朝貢。努爾哈赤這一決定,無疑是調虎離山。舒爾哈齊盡管心中一百個不愿意,但無法推托,遂率領一百四十人的朝貢隊伍第四次進京。這一次,明朝以他為建州右衛的代表。建州右衛首領的頭銜已經久違,此次再現,是明朝欲扶植舒爾哈齊、削弱努爾哈赤勢力的明顯暗示。這恰與舒爾哈齊欲在黑扯木自立的想法不謀而合。

萬歷三十七年初,舒爾哈齊回到建州。他有恃無恐,與三子密謀投靠明朝、葉赫,隨即移居黑扯木。二月,努爾哈赤得知消息,怒責舒爾哈齊,勸其歸來。舒爾哈齊不聽。

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斷然剝奪了舒爾哈齊全部家產,殺死舒爾哈齊兩個兒子阿爾通阿和札薩克圖,將與此事有關的舒爾哈齊部將武爾坤吊在樹上活活燒死。至此,仍余怒未息,欲加刃于舒爾哈齊二子、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代善、皇太極等諸兄弟極力諫止,阿敏方免于一死,但也受到被剝奪所屬人口之半的懲戒。建州女真血濺蕭墻,明朝邊軍置若罔聞。

或許是憚懼努爾哈赤的精兵,或許是靜觀龍虎之斗、欲得鷸蚌相爭之利,總之,明朝邊軍沒有像舒爾哈齊所希望的那樣出手干涉。舒爾哈齊只有歸來,請安謝罪道:“兄汗優養恩深,弟卻妄想赴別處居住,實乃大謬大錯了。”努爾哈赤并不多言,大度地賜還沒收的舒爾哈齊全部家產。

在他人眼中,努爾哈赤是顧念手足之情的。但在舒爾哈齊看來,努爾哈赤卻是故作姿態,他不感恩。他認為自己沒有理由感恩,反而應該牢記哥哥對待親弟弟的刻薄寡恩。努爾哈赤何嘗感覺不到這些!

舒爾哈齊完了。他永遠不再是弟弟,而是敵人,一個無用、有害、又再無必要與之周旋的敵人。努爾哈赤佯稱新宅落成,邀舒爾哈齊赴宴,將其幽禁。又以舒爾哈齊之命召來他的兩名心腹驍將常書、納齊布,在二人步入房門之時,使潛伏甲士攔腰斬殺之。舒爾哈齊鐵索鋃鐺,被囚禁在暗無天日的禁所,囚室門窗皆被磚石密封,僅留“通飲食、出便溺”兩個洞口,生不如死。兩年后,亦即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十九日,舒爾哈齊憂憤而亡,時年四十八歲。

努爾哈赤大權在握,于明萬歷四十四年,順利登上了后金天命汗的寶座。五十八歲的努爾哈赤,以吞吐天地的雄才大略,橫掃千軍的赫赫戰功,統一女真的光輝業績,贏得了此時的殊榮。而他光輝燦爛的寶座,染有其胞弟——舒爾哈齊的鮮血。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前后,在集權與反集權血腥斗爭中登場的角色和對手,除了弟弟,還有他的兒子和家人。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權力的爭奪總是伴隨著殺戮和血腥,總是伴隨著骨肉相殘。

【3.建八旗,實行專權統治】

大權集中,小權下放,這樣既能保證權力不會被人竊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家族統治的時代,集權是不二的選擇。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錄制——女真人原有行師出獵的牛錄組織。史載,女真傳統,凡遇行師出獵,人不論多少,照依族寨而行。滿洲人出獵開圍的時候,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額(厄)真”(“牛錄額真”為滿語音譯,“牛錄”意為“大箭”;“額真”意為“主子”)。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以女真傳統的牛錄為基礎,按軍事編制創建了后金耕戰合一的社會軍事組織,初置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萬歷四十三年十一月,又增置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為八旗,正式在女真傳統牛錄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即位后,將降附的蒙古、漢人分編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以原八旗為滿洲八旗。入關后八旗依防地分為京師八旗與駐防八旗。順治年間多爾袞被治罪后,他所轄的正白旗收歸皇帝自領,加上皇帝原所自領的正黃、鑲黃兩旗,合稱“上三旗”,其他為“下五旗”。努爾哈赤創建了滿洲八旗,皇太極又發展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共有二十四旗。以后又將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編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勝八旗。但是,這些都通稱“八旗”。

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制度實行牛錄(漢名佐領)、甲喇(漢名參領)、固山(漢名旗)三級管理體制。以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牛錄額真(漢名佐領)一人為統率官員;五牛錄為一甲喇,每甲喇設甲喇額真(漢名參領)一人為統率官員;五甲喇為一固山,每固山即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人、副職梅勒額真二人為統率官員。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六萬人。后金人的奴仆亦編入八旗包衣(滿語音譯,意為“奴仆”),每旗設五甲喇(參領),下轄有牛錄(佐領)、渾托和(漢名管領)若干,分隸于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和各王府(下五旗包衣)。

八旗制度下,以地緣為主、血緣為輔組成的牛錄,是基層單位。牛錄額真下,設二名帶子為副職,再置四名章京、四名撥什庫,并把三百人組成的牛錄分編成四個塔坦(村或部落),由一章京、一撥什庫管理一個塔坦的各種事務。八旗制度是“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將后金“一國之眾”,即女真族全體成員及少數蒙古人、漢人和大量奴隸盡行編入,予以嚴格控制、管理,政治、經濟、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后金統治的基礎。

努爾哈赤作為后金國汗,是八旗的最高統帥,擁有八旗的一切。旗主的權力、爵位、財產、屬人均為努爾哈赤所賜,隨時可被努爾哈赤剝奪或重新分配。他將八旗作為私產,賜予子侄,使之充任和碩貝勒、旗主貝勒(滿語“和碩”為“一方”之意。相當長的時間里,和碩貝勒是旗主貝勒、固山貝勒的同義語,絕大多數和碩貝勒充任一旗之主的旗主貝勒),即八和碩貝勒。各旗旗主是后金國汗努爾哈赤之下最為顯赫的人物,掌握著本旗軍政大權及旗下全體旗人(全體旗人均為本旗旗主屬人,雙方是主奴關系)。而且努爾哈赤還親領兩黃旗,次子代善領兩紅旗,五子莽古爾泰領正藍旗,八子皇太極領鑲白旗,長孫杜度領正白旗,侄阿敏領正藍旗。從某種意義上說,八旗軍正是一支愛新覺羅家族的武裝力量。努爾哈赤對八旗軍的絕對控制,是其得以掌握后金最高權力,實行專權統治的重要前提。

八旗軍不僅出兵作戰、負責贍養旗下屬人,還承擔著后金的各種勞役以及各項財政支出。后金國各種收入及一切俘獲(包括人、畜)都按八旗統一分配。八旗實力基本相當,承擔國家部分職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八和碩貝勒據以參與政務并擁有發言權的主要資本。

努爾哈赤之子、侄、孫中大部分人不是旗主,只是一般的貝勒。他們分別隸屬于其父兄所掌旗,受制于父兄,僅領有少量的牛錄。時間久了,他們與其父兄旗主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可是,這些貝勒參與議政,并時常率軍出征,具有一定實力,因而又成為牽制本旗旗主的力量。

八旗制度的建立,將分散的幾十萬人嚴密地編制起來。分則弱,合則強,宋朝便有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的說法。現在,一二十萬女真統一編制,每牛錄僉甲一百或一百五十,可挑選精兵數萬,加上糧草充足,器械精良,戰馬十萬,這支武裝力量就成為具有極大威力的強大軍隊。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勁旅,用兵三十余年,戰必勝,攻必克,連下明朝重鎮,大破明軍于薩爾滸,俘獲人畜數百萬,轄地數千里,極大地增加了汗、貝勒的財富,增強了汗、貝勒的勢力,擴大了統治范圍,對后金國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強化了女真族人彼此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以前女真族人漁獵為生的傳統習俗,八旗人員大體上達到了“耕田食谷為生”的水平。

整個女真社會如同一座大兵營,是努爾哈赤時代的一大特點。他以八旗作為紐帶,把渙散的女真各部落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整體,從而加速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蒙城县| 衡阳市| 屯门区| 平湖市| 莱西市| 綦江县| 保德县| 绍兴县| 宁乡县| 洛扎县| 页游| 正宁县| 中卫市| 邮箱| 汉源县| 东源县| 景德镇市| 西峡县| 封丘县| 巴楚县| 琼海市| 乾安县| 长宁区| 中西区| 芮城县| 星座| 扶风县| 资源县| 石渠县| 南雄市| 大方县| 神池县| 云霄县| 陇川县| 沅江市| 黄平县| 环江| 翁源县| 绩溪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