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佛珠記(2)

曾大人原先在京都舊任各部侍郎達十幾年,對大清的官制早就爛熟于胸,他可不是無的放矢。

原來,自世祖順治爺那當兒,八旗威武,縱橫天下,到了康熙爺,八旗安逸已久,平定三藩之后,就開始重用綠營兵。

雍正、乾隆時代,都是綠營兵打頭陣,八旗兵在后頭。

所以,不管怎么猜忌,綠營將領的地位,越來越高。

到了乾隆中期,因為高宗乾隆爺銳意廣武,十全武功赫赫當陽,就改變了官制,最后制定了武官職位,傳之后世。

這趙大全做的肅州鎮掛印總兵官,自打康熙晚期,十四爺任撫遠大將軍王,親自領兵西征,才最終設置,到了乾隆朝,相沿不便,又加了定邊左副將軍的職銜。

那位問了,大清的提督、總兵滿天下上百個,怎么就這個特殊呢?

因為,這種掛印總兵官,全大清國的武官中,只有十個!

掛印總兵,顧名思義,在職權上,有種種特權,比一般地方督撫,更為強勢。

那年頭,重文輕武,一般內地的提督、總兵,都由文官的總督、巡撫節制,沒有直奏皇帝的特權。

而高宗乾隆爺規定——

1.掛印總兵官,不受當地督撫節制,可以單獨密奏軍情戰報和參奏督撫大員。

2.凡報告政務及軍務,不需要加蓋督撫大印,直接用自身官印,直達御前。

3.掛印總兵官,戰時可以用本身印信指揮普通提督或總兵。

4.更加重要的是,這肅州鎮掛印總兵官,還兼任定邊左副將軍。這定邊左副將軍,乾隆之前,一直是郡王、貝勒貝子和王公親貴,皇帝最嫡系親信的職位,兼領著內外蒙古各旗騎兵上萬虎狼之師,并對內外蒙古各部,有監督警戒責任。戰時,則作為一路軍統帥,麾下數萬或十數萬兵馬,端的是萬萬人之上的軍事首腦。

其印信,不僅比一般督撫封疆大吏的要大,而且,是三臺銀印,碩大無比,只有戰時的大將軍在太和殿外,由皇帝臨時授予的大印比之大,其余六部九卿各衙門甚至軍機處的銀印,都沒有這種掛印總兵的印大。

自然,也就是左中堂在信里說——趙大全印比自己大,這股怒火的來歷嘍。

這樣一來,自順治到嘉慶年間,這個職位,基本上都是滿洲八旗親貴的專有職位,直到道光之后,才有漢軍旗人充任,可趙大全一個漢人,怎么會忽剌巴的突然出任這種非常特別的職位,且不是曾文正公、李中堂和左中堂的推薦呢?

俗話說,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果不其然。

第二天下午,收了一千兩銀子的劉章京,親自來了湖南會館,向曾大人和趙大全將軍,說明了原因。

一個多月前,軍機處確實接到吏部通知,要遴選全國高級武官,別的還好說,就是這十個掛印總兵和江南幾個省的提督,需要大費周章。

明擺著,恭親王六爺有話——既不能讓咱們旗人吃了虧,還得調劑調劑曾、左、李、劉等人手里那些漢人。

曾大人因為是直隸總督,又是原來的湘軍統帥,直隸提督早有人了,這回,就沒過問他。而是軍機上,奉了兩宮皇太后密旨,指示李中堂、左中堂等人,秘密保奏推薦幾位能臣。

李中堂那邊還罷了,左中堂興沖沖地找了自己兩個親信,寫了推薦書,送來京都。

當然,那會兒,六部還比較有規矩。

按規矩,給皇帝看的單子,絕不能只有推薦的那幾個人,必須得寫上一大串兒,把想任命的幾個,寫在最前面,后頭那些名字純粹是為了湊數才寫上的,軍機大臣們拿著名單,送進養心殿東暖閣,由小皇帝拿朱筆畫圈,這個儀式,也叫朱筆欽點,算是由皇帝親自任命了,表示任命文武大臣的大權“出自上意”。

于是,趙大全這位記名提督、忠勇巴圖魯的名字,也被兵部、吏部聯合寫在了名單上,用來湊數,表示朝廷一秉大公,君主英明。其實呢,早就內定了。然而,書吏在寫名字時,把趙大全寫成了趙大福,而送到軍機處的單子,幾位軍機大臣,也沒來得及細看,畢竟李中堂、左中堂提出來的名字,恭親王早就指揮著寫在前三行了,誰知道這個趙大全還是趙大福是哪根兒蔥呢?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天,恭親王領著軍機大臣們進了養心殿東暖閣,跟垂簾的兩宮皇太后和小皇帝覲見,上奏此事,其他幾份名單,同治皇帝百無聊賴地提著玉管朱筆,胡亂在前三行上畫了圈子,反正母后和六叔都跟他講過,只在前三行畫圈就成。這些官兒到底是誰,多大年紀長什么樣子,他根本不認識。

不料,畫到趙大全這張,沒了朱砂,等御前小太監調勻了朱砂,小皇帝提筆在手,在左面的御硯里蘸了滿滿一筆,想移動到右面的紙張上畫圈,可朱砂蘸得太滿,略微一晃動,一滴大大的朱砂墨,就滴在了一個人名字上。

同治皇帝呵呵大笑起來,指著趙大全的名字問恭親王:“瞧瞧!人家這名字起的,趙大福!得了,就是他吧!”說完把御筆一扔,轉身進了內廷。

這位恭親王六爺,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呢,皇帝就走了,攔都攔不住,看看其他幾位軍機大臣,也都沒話說,都二傻子似的跪在金磚地下發呆。

倒是慈禧太后聽了,覺得不像話,讓太監拿過單子來一看,原來知道是左中堂舉薦的名單,可皇帝朱筆點了,再看看名字——趙大福!

慈安皇太后笑道:“嗯!這名字好!瞅著就有福,不然,怎么一個湊數的能得了朱筆呢?”慈禧太后也覺得名字吉祥,便發了話:“照皇上的意思辦去吧!”

那年月,皇帝的意思就是欽點!就是天子之意,誰還敢改動?加上兩宮太后有話,得,趙大全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記名提督、一品候補,搖身一變,成了邊防大將。

這就是為啥左中堂有些憤憤不平的原因,原來就是一場誤會。

幾人知道原委后,哈哈大笑,趙大全激動地朝北叩首感謝天恩,又親自請曾文正公寫信給左中堂說明原委,又請了曾大人、劉章京的客,這才高高興興去上了任。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趙大全就此,改名為趙大福,畢竟是天子親自欽點的大將嘛。

因趙大福帶兵嚴肅,作戰英勇,為人剛方嚴正,在肅州等地一待就是十來年。直到光緒初年,年過六十,才上奏了朝廷,卸任回京。

此時,曾文正公和一部分老一輩的湘軍將領,早已駕鶴西去,魂返道山,去世了。倒是曾家小侯爺在京為總理衙門大臣和兵部侍郎,時不常來探問老叔,趙大福家小都在湖南老家,不過,多年的北方生活,倒是讓他喜歡上了這里。因此,寫了家信,讓大太太在家看家,二太太領著小女兒來京陪伴。

在肅州,趙大福找了個三太太,畢竟是一品大員嘛,算是有個伴兒,這三太太也不是外人,乃是曾九帥遠房的一個表妹妹,過了三十還沒出嫁,由九帥做大媒人,說給了老兄弟趙大福。婚后,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金壽,一個叫金寶,倒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等二太太進了京城,一大家子人住不開了,怎么辦呢?趙大福想過了七十再回鄉。于是,找了不少房子,都看不中,也是他運氣不好,被兵部的京油子司官兒拉纖兒的說合了,在西直門內大街花了仨瓜倆棗的銀子,買了一所大院子,就住進去了。

為何說他運氣不好呢?

因為,這所大院子,是京都西城內外,有名的兇宅!

原先在乾隆年間,這所大院兒,是內務府有名的肥缺官兒,粵海關監督松壽的官邸,占地不小,還有個花園兒,亭臺樓閣三十多座,十分美麗幽靜。乾隆五十年,因為松壽撈錢太多,又得罪了當朝的首輔、內務府總管大臣、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兼著九門提督,那位赫赫有名的和珅和大人,被和珅在乾隆爺面前密奏一本,說松壽貪污重大,民命不堪,而且,把上貢御用的紫檀寶座、琉璃宮燈擅自私用,老邁的乾隆爺勃然大怒,當即就下旨革職抄家問罪。這松壽也是撈錢有術,膽子卻不大,知道犯在和珅手里,沒個好,便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在正房里懸梁上吊自盡了!

等步軍統領衙門、內務府抄家的人一來,大廳里滿滿一屋吊死鬼,嚇得眾人屁滾尿流,只把金銀財寶都抄了走,運回大內,充實了乾隆爺的小金庫。而這所房子,也被收入內務府,成了官產。可是,滿朝親貴王公大臣,誰也不敢要,更別說買了,皇帝賞賜人,也不好意思賞出去。

到了后來,有人風雨之夜路過此地,那是陰風慘慘,鬼哭狼嚎,鬧得周圍人心惶惶,一傳十十傳百,更沒人敢要,就此,成了兇宅。

到了道光初年,有位江西的翰林院學士不信邪,給內務府交錢買下來,住了不到半年,就暴死了,四九城的老少爺們口口相傳。這里,更成了談虎色變的兇宅。

不過,趙大福倒是不怕,誰讓年輕時他在軍中就有趙大膽的外號呢!連曾九帥,都佩服他的膽子,于是乎,六十來歲的趙大福,非常便宜地買了房,花錢請木廠的師傅們大修了一遍,舒舒服服住了進來。

他覺得,自己一生有福,連官職來得都是天意,還怕什么鬼魅呢?

住進這座大宅子之后,京城里的故舊、湖南老哥們兒倒是不少人勸說趙大福,找幾個道士喇嘛和尚念念經,超度一下,也是心安的一個法子嘛。

趙大福不在乎這些個,哈哈大笑:“那些年在戰場上殺得血葫蘆似的,尸山血海里滾過來的,還怕這點忌諱?!哪個冤魂敢炸毛,看老子不活劈了他!

因此,全家倒是都不在乎。

奇怪的是,不知道趙大福是真的有福還是貴人星照命,反正,住進來半年多,確實沒啥事。

到了這年春夏之交,趙大福在家里納福也悶了,雖說他這座院子被稱為兇宅,但西直門大街,也是京都四九城有名的繁華之地,比大柵欄、珠市口一點兒不差。滿街桶子的店面,鋪戶櫛比鱗次,每到節慶,也是熱鬧非凡。

而趙大福周圍的鄰居,除了一開始對買了這座兇宅的他背后指指點點地叫“大頭棒槌”——意即傻子。可后來看看人家趙大福確實能鎮得住,也就放了心開始交往。

老北京的交往,漢人跟旗人同,但大禮上,融會貫通了不少。

遠親不如近鄰嘛。于是乎,西街上的楊掌柜,就成了趙府的常客。

楊掌柜是琉璃廠匯文堂的大掌柜,山西忻州人士,五十出頭的年紀,來京都已然三十多年了,從夾包袱跑街開始,一直做到了匯文堂大掌柜,對京都的禮儀民俗和趣聞典故、朝廷典章,了如指掌。如今賺了不少錢,也在西直門大街買了一所四合院,可惜,膝下無子,六年前,從街頭收養了一個孤兒,起名叫楊云庭,今年才十六歲,長得也是一表人才。

楊云庭在楊家,并不怎么受重視,畢竟是收養的外人,楊太太和小姨太太,都對他不怎么看重。而楊掌柜是生意人,收養了小楊,本來就覺得不是親生的,有些含含糊糊,后來老家親戚來人也說覺得太倉促,不如從本家里找個合適的繼承他們家業。

楊掌柜這心眼兒就活動了,可畢竟已經養了六年多,再把小楊趕出去,他也確實舍不得——吃了自家這些年飯,怎么也得報答報答自己嘛!

所以,小楊從乞丐變成少爺,又從少爺,變成不值錢的仆人,吃喝穿戴,都跟楊家的高級仆人差不多。

幸虧小楊為人善良,性格溫厚,敏學上進,知道自己的身份,對楊太太的冷嘲熱諷倒是不上心不在意,在家里對二老恭恭敬敬不說,平時,跟著楊掌柜學了不少古玩書畫知識,還外帶著幫楊家做家務。

上頭看不上,底下的這些下人,自然都是些勢利眼,對楊少爺使勁兒作踐起來,明的,暗的,反正說什么的都有,人家楊云庭楊少爺,毫不在意,默默做好自己的事,不氣餒不張揚,別人任誰也挑不出錯。

隨著楊掌柜接長不短兒的拜訪趙大福將軍,楊少爺也成了趙家的常客,經常恭恭敬敬地跟在養父后面,學習著人情往來。

趙大福倒是很喜歡楊少爺,除了楊少爺文質彬彬人才儀表都很出色,再一個,自己的兒子,金壽、金寶這兩個小孩子,平時皮猴子似的上躥下跳,家里頭沒有什么年輕人帶著玩兒,只有楊少爺來了,抱一個領著一個,在后花園里能撒開歡兒地玩耍,這兩個孩子一口一個“楊哥哥”地叫著,簡直把楊少爺看成了親哥,一見面就像股糖似的抱著楊少爺不撒手嘍。

楊掌柜心里也樂,善于拉攏人心的他,通過自己和兒子來趙府的人情,賣給附庸風雅的趙大福不少古玩書畫,著實賺了不少銀子。反正他知道,這些湘軍老爺們,當年在長毛之亂里,可是沒少發財,據說,當年曾九帥一個人就賺了三百多萬銀子,拉回老家一千多船金銀財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连江县| 交口县| 宜宾市| 高清| 大石桥市| 柳江县| 咸阳市| 逊克县| 靖江市| 灵丘县| 迁西县| 清水县| 榕江县| 鹤山市| 临沂市| 桦甸市| 阿拉善右旗| 丹棱县| 湖北省| 正镶白旗| 唐山市| 边坝县| 乳山市| 定州市| 安康市| 泰和县| 绥中县| 沂南县| 江陵县| 安多县| 高碑店市| 谷城县| 棋牌| 霍林郭勒市| 中山市| 甘洛县| 石嘴山市| 呼伦贝尔市| 鄂州市|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