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之前,我很有興致地觀看了井上ひさし的話劇《上海的月亮》。這部話劇描寫了內山完造和魯迅在上海的那一段友情,在勾勒了日本人心目中的“魯迅像”的同時,也勾勒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上海像”。但是,這一“上海像”,說到底,也不過就是白色恐怖和斗爭的象征符號而已。
對于戲劇來說,象征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不僅僅是戲劇需要象征。說句極端的話,象征符號也是人類最為依賴的認識世界的手段。例如,在面對某一實...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數年之前,我很有興致地觀看了井上ひさし的話劇《上海的月亮》。這部話劇描寫了內山完造和魯迅在上海的那一段友情,在勾勒了日本人心目中的“魯迅像”的同時,也勾勒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上海像”。但是,這一“上海像”,說到底,也不過就是白色恐怖和斗爭的象征符號而已。
對于戲劇來說,象征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不僅僅是戲劇需要象征。說句極端的話,象征符號也是人類最為依賴的認識世界的手段。例如,在面對某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