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海外投資稅務風險
稅務風險是指企業涉稅業務或涉稅行為給企業帶來的不確定性,造成企業增加稅收滯納金、罰款、罰金等額外支出,或因多繳稅款、未用足稅收優惠政策等而減少應得經濟利益的可能性。稅務風險是企業經營過程中固有的、必須面對的風險。稅務風險分為國內經營稅務風險和海外投資稅務風險。
1.2.1 國內經營稅務風險
國內經營稅務風險是指納稅人在國內經營中所面臨的稅務風險,如采取了一些主動的、激進的稅務規劃方法所帶來的稅務風險,或雖未采取任何主觀性稅務規劃,但因對稅收法規變化不敏感或對稅收法規不理解所導致的稅務風險,或未享受到已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而導致的利益流失風險。
現時的中國,稅收法規不斷完善,稅收新政不斷出臺,經濟發展需要稅收以持續高增長作為保障。稅收征管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稅務機關發現違法行為的時效性提高,企業遭遇稅務稽查的概率與日俱增。因此,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果企業對涉稅業務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就會存在稅務風險。
2009年的“稅務稽查風暴”,很多企業記憶猶新,大多數企業都為自己有意或無意的不規范行為交了學費。當年全國稅務稽查部門共檢查納稅人31.3萬戶,查補收入1192.6億元。其中,通過組織重點稅源企業自查和全面檢查,查補收入688.4億元,占全年查補收入總額的63.5%。站在企業的角度,在稅務稽查中,企業增加的稅收滯納金、罰款、罰金等額外支出就是企業的稅務風險。
我國稅收征管法要求納稅人必須自行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納稅申報,并在規定期限內自行繳納稅款。現在,稅收政策都掛在國家稅務總局和各地稅務主管機關的網站上,新政的出臺和實施,通過電視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后不再另行通知。如果企業沒有關注最新稅收政策,按照最新政策應該納稅的業務沒有納稅,最終少繳納了稅款,后來稅務稽查發現時,不會考慮企業是主觀原因(故意)還是客觀原因(不懂),則一律按逃避納稅處理,除補繳稅款外,還要加收滯納金,并處以罰款。關注最新的稅收政策,正確理解稅收政策,非常重要。
□案例1-1
乙公司購買甲公司“爛尾樓”,談妥的價格是一次性支付1.8億元。后來,考慮到轉讓過程中的稅務問題,雙方決定聯建,建成后對外銷售。為了各自的利益,聯建合同條款中明確約定:乙公司按照合同約定投入資金,直至樓房建成為止。樓房建成后對外出售,出售房款收回后先行支付甲方1.2億元。
在合同執行過程的當年,稅務稽查局隨機抽查,抽查到乙方。稽查局在檢查乙方往來賬時,發現其他應收款劇增,對應的是大量現金流出。企業財務人員告訴稽查人員是合作建房業務。稽查人員要求提供合作建房合同進行檢查。稽查人員在合同中發現有“先行支付甲方1.2億元”的保底條款,因此,認定該兩個企業的行為不屬于投資合作,而是變相出售。因為“合同中不存在風險共擔,共享盈虧的條款”,故要求乙方按照購房交易行為,繳納契稅1.8×3%=0.054億元,即540萬元。
后來,稅務機關要求甲方支付轉讓不動產應繳納的契稅、營業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
解析:
案例中的稅務風險因對稅法理解不透徹而產生。企業簽合同一般都有律師把關,但律師簽合同時,一般只從法律角度考慮問題,以委托方企業不吃虧為第一目的,不一定考慮到稅務問題。因為很多律師對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很熟悉,但對稅法并不太熟悉。稅法有形式上的要求,企業簽訂合同時必須達到稅法規定的形式上的要求。
要想減少稅務風險,企業應該設立獨立的稅務部或稅務籌劃部,有專人處理企業的稅務問題。這樣,才能降低稅務風險。
上例是營改增前發生的案例,如果是營改增后發生的案例,即使合同中明確了“雙方共擔責任,共負盈虧”,也不能免除增值稅。因為營改增文件中沒有這項內容。
□案例1-2
A上市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高新技術集團公司,因公司發展需要,高薪招聘了10名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合同規定:①合作期限暫定3年;②年薪均為80萬元,但在公司工資表上反映40萬元,其余由個人提供發票報銷;③公司為這10人均配置小汽車、住房、手提電腦等。若3年內業績出色,公司配置的小汽車、住房、手提電腦等均歸個人所有。
3年過去了,這些專家確實為公司做出了突出貢獻,業績得到大家的肯定。公司也兌現了承諾。
后來,這些專家陸續離開了A公司,帶走了屬于自己的小汽車、住房、手提電腦等。公司領導對這些人的離開難以理解,不知道為什么。一位即將離任的專家說,貴公司的涉稅風險太大了!公司領導感到莫名其妙,根本沒有理睬那么多,繼續按照原來的思路操作。
后來,在一次稅務檢查中,稅務機關發現了問題,新賬老賬一起算,追溯審查5年的賬目。最終,補稅、罰款和滯納金共計達到近1億元。
解析:
案例中存在哪些稅務風險?一是工資沒有如實反映,屬于逃避個人所得稅;二是個人費用發票報銷,列支企業費用,既逃避了企業所得稅,又逃避了個人所得稅;三是公司的小汽車、住房和手提電腦等固定資產轉移給個人,企業不僅沒有做視同銷售處理,而且仍然在提取折舊費,既逃避了增值稅,又逃避了企業所得稅。
1.2.2 海外投資稅務風險
海外投資稅務風險指納稅人在進行海外投資或在海外經營中所面臨的稅務風險,包括由于采用了一些主動的、激進的國際稅務籌劃方法所帶來的稅務風險,或雖未采取任何主觀性稅務規劃,但因對受資國稅收法規和國家間的稅收協定理解錯誤所導致的稅務風險,或未爭取到受資國稅收優惠政策而導致的利益流失風險。
海外投資稅務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受資國稅收政策不熟悉所帶來的稅務風險
對管轄范圍內的居民和非居民征稅是各國政府的權利,征哪些稅,征多少稅,雖然會考慮到周邊國家的情況,但各國的稅收政策不盡相同。雖然歐盟成員國都實行了增值稅,但稅率差異很大。從盧森堡的17%、馬耳他的18%、德國和塞浦路斯的19%,到丹麥和瑞典的25%,到匈牙利的27%,最高稅率與最低稅率相差10%。歐盟的所得稅差異就更大了,從保加利亞的10%、塞浦路斯的12.5%,到法國的33.33%,相差23.33%。亞洲國家的增值稅稅率一般在12%以下,企業所得稅稅率在20%到30%之間。但很多非洲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在30%以上。另外,各國的稅收征管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都容易給海外投資企業帶來稅務風險。
2.對國際稅收協定不熟悉帶來的預提稅風險
到2017年8月,我國已經與102個國家簽訂了國際稅收協定,已經生效的有99個,只有3個(烏干達、博茨瓦納和柬埔寨)尚未生效。在中外稅收協定中,股息的預提稅稅率一般是10%,但對很多不太發達的國家和對方對股息不征收預提稅的國家,股息預提稅稅率為5%,少數國家(包括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股息預提稅稅率為15%。利息的預提稅稅率一般也是10%,但如果是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投資地企業貸款,收回的利息很多都豁免預提稅。而特許權使用費的預提稅基本上都是10%,特殊情況比較少。對于與中國尚未簽訂國際稅收協定的國家,若從投資國獲得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投資收益,對方國家一般征收10%~30%的預提稅。
□案例1-3
2013年3月份,北京市稅務局某直屬分局在對海外經營企業A公司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時,發現該企業稅負比較重。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A公司海外工程所得繳納了30%的企業所得稅后,匯回部分繳納了10%的預提所得稅。稅務人員告知A公司,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簽訂的國際稅收協定已經于2013年1月1日生效,稅收協定約定:股息的預提稅為5%,分公司利潤等經營所得,不征收預提稅。提醒A公司向埃塞俄比亞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稅。
A公司財務人員立即辦理該項業務,經過努力,一個月后得到退稅款9000多萬美元。這是對國際稅收協定不熟悉給企業帶來的稅務風險。
3.對海外投資沒有進行稅務籌劃帶來的利益損失風險
海外投資企業面臨國際雙重征稅問題,到西方國家投資的企業和到非洲投資的企業,當地征收的所得稅都很高,如美國聯邦所得稅稅率21%(還有5%~13%的州所得稅),剛果(金)所得稅為35%,都遠遠高于我國25%的所得稅稅率。從事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若會運用轉讓定價、資本弱化和投資架構設計,并爭取投資國所得稅優惠,達到在當地不納稅或少納稅,回中國匯總納稅,稅負為25%,能為企業節省10%以上的稅收,這樣就能達到減輕企業稅負的目的。但現實中,很多海外投資的企業,稅務知識儲備不足,人才儲備不足,沒有很好地進行稅務籌劃,造成了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失。
海外投資企業應研究受資國的資本弱化規定,盡量由中外稅收協定中免征預提稅的國有銀行進行貸款,或在英國、毛里求斯設立財務公司并貸款給受資國項目。這樣,通過資本結構籌劃,既減輕了受資國的所得稅,又豁免了利息的預提稅。通過中國香港、新加坡、塞浦路斯等僅實行地域管轄權的國家或地區設立控股公司,投資前就設計好投資架構,可以達到不繳納股息預提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