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經典故事300
- 李靜 程紹虹
- 1270字
- 2019-01-04 00:06:08
6.草棚王宮變王陵

卡蘇比王陵位于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西部,坐落在面積為30公頃的卡蘇比山上,山腰的中心地帶過去是布干達王國的王宮,建成于1882年,1884年以后成為皇家墓地。它占地約3000平方米,內有大小7座圓錐形草棚,安葬著穆特薩一世及其三位繼任者。
公元1000年左右,烏干達境內存在著四個王國,其中地處南部的布干達于14世紀成為最強盛的王朝,它的勢力曾擴展到尼羅河、維多利亞湖和坦桑尼亞邊境地區。相傳阿拉伯商人進入布干達地區后,把“布干達”誤讀成“烏干達”,今天的烏干達就由此得名。布干達王國一直存在到1967年烏干達建立共和國,在此之前700多年的歷史中,這個王國出過35位國王,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第30位國王穆特薩一世。他在位期間(1856~1884),率先與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交往,先后接觸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還離開王國的發祥地布西羅,把王宮建到日益發展起來的坎帕拉附近。接下來他又留下遺囑,死后要將他的下頜骨與尸體一同葬在自己生前住過的王宮中。按照布干達人的風俗,國王的下頜骨象征著權位,所以國王死后下頜骨要與尸體分葬,因此先前的布干達國王都是一人兩墓。到了穆特薩一世,這個先例才被打破。
1882年,新王宮按照穆特薩一世的旨意在坎帕拉西部的卡蘇比山坡上落成了。剛過兩年,他就去世了。人們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將他葬在卡蘇比王宮中,就這樣,王宮變成了王陵。在他之后,又有3位謝世的國王葬在這里,于是它就成了布干達王國最大的王家陵園。
卡蘇比王陵的主院深處,兀立著陵園中最大的一座草棚,高約10米,底部直徑15米。它就是穆特薩一世當年的王宮,而今是4位國王的安息之所。這座大草棚用一根根粗大的原木柱子支撐起來,不用一根釘子,不用一條鋼筋,交叉處全用柔韌的藤條牢牢地捆扎著。屋頂用一束束棕櫚樹葉編織而成,厚度足有30厘米,嚴絲合縫,風雨不透。
草棚內部呈天穹狀,仿佛教堂的拱頂。頂棚上有56個用棕櫚葉編織而成的圓圈,它們由里向外,從小到大,一環套一環,猶如一石落水蕩漾起的一圈圈波紋。這座草棚是當年布干達王國52個部落和國王共同負責建造的。最中間的3個小圓圈是穆特薩一世親手擺放的,象征著國王至高無上的中心位置;剩下的53個圓圈代表著各個部落,依世襲順序排列,象征著它們接受以國王為核心的布干達王國的統治。
草棚正中高懸著一塊烏干達特產的無花果樹皮布,恰似一道土黃色的幕布,將草棚一分為二。幕布前的地面上鋪著細長而柔軟的檸檬草,草上罩著編織精美的草席,專供前來祭祖或瞻仰的人在此盤坐。幕布下邊是一塊稍稍隆起的平臺,上面并列著四位國王的象征性墳墓。墳前懸掛著他們的大幅畫像,擺放著他們生前用過的長矛、大刀和盾牌。
在布干達部族人的心目中,這座大草棚就是圣地,凡是想跨進這道門檻的人,必須脫掉鞋子,以免褻瀆神靈。進去之后,必須輕輕挪動腳步,以免打擾神靈。然而,布干達國王的遺骨并沒有葬在幕布前邊,而是藏在后邊,俗稱“森林”,任何活人都不準進去。相傳布干達王國的開國帝王金杜,最后消失在一片森林中。因此,后來的任何一位國王去世,其靈魂都會隨他進入森林。每當大福或大禍降臨時,這些先王就會走出森林,把信息通知給活在世上的所有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