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經典故事300
- 李靜 程紹虹
- 1367字
- 2019-01-04 00:06:00
9.金光燦爛的佛塔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國家,全國人口80%以上信奉佛教。佛教講究功德,而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最大的功德就是捐款造塔。于是,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奢或儉的佛塔便遍布村鎮城鄉,給緬甸贏得了“金塔之國”的美稱。
在林立于緬甸境內的佛塔中,最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仰光大金塔。緬甸人稱它“瑞大光塔”。在緬甸語中,“瑞”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仰光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傳有一年,緬甸人釋迦達普陀兄弟去印度經商,在一棵菩提樹下巧遇佛祖釋迦牟尼,他們把隨身攜帶的蜜糕獻給了佛祖。為了報答善良的緬甸人的好意,佛祖就賜給他倆八根頭發。當釋迦達普陀兄弟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緬甸時,佛發只剩下四根了。他們把這四根佛發獻給緬王奧加拉巴,緬王視若珍寶,就筑塔把佛發珍藏起來。初建時塔高只有8米左右,后來經過多次修葺,塔越建越高,規模也越來越大。直到1774年,塔身才修成現在的高度。

仰光大金塔位于緬甸仰光市北,坐落在茵雅湖畔海拔51米的丁固達拉山(又名圣山)上,塔身高112米,底座總周長為433米,與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齊名,并稱為東方藝術的瑰寶。
據民間相傳,最初建這座塔時,忽然從空中落下無數的金磚,眾人拾起這些金磚,就砌成了這座金塔。實際上,仰光大金塔是一座磚塔,它那金光燦爛的外表,來自貼滿塔身的1000多張純金箔,光這些金箔所用的黃金就有七噸多重。這還不算大金塔的四周掛著的1.5萬多枚金鈴和銀鈴。
這座大金塔的塔頂是純金鑄成的,它鑄于15世紀。達摩悉提國王用4倍于他和王妃體重的黃金,給這座金塔鑲了一個金頂。到了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標信王來到仰光,把塔身修到現在的高度,還給它安裝了一柄金傘。這柄黃金寶傘重1260千克,四周鑲嵌著664顆紅寶石、551顆翡翠、443顆金剛石,其中有一顆金剛石重76克拉。寶傘邊上還掛著1065枚金鈴和420枚銀鈴。有了這么多寶物裝飾,平凡的磚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塔。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金碧輝煌;夜晚在燈光的輝映下,斑斕奪目。無論人們站在仰光城內的哪個角落,一抬頭就會看到它金光燦燦的塔頂。
仰光大金塔不僅造價昂貴,還充分顯示出古代緬甸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藝和雕刻藝術。主塔矗立在大理石鋪成的平臺上,四周環繞著64座姿態各異的小塔和4座中塔。這些小塔有木制的,有石砌的;有的像鐘,有的似帆;有的為金色,有的為土紅色,有的為綠色;還有的塔身為白色,頂部為金色。有的塔通體為方形,上面繪滿了講述佛祖生平故事的壁畫。有些是舍利塔,有些下面是佛堂,供奉著或臥或坐的佛像,有大有小,形象各異。供奉在主塔中的是用玉石雕刻而成的佛像和羅剎像,神形動人,情態秀美。主塔下四個角上都有緬甸式的獅身人面像,做工非常細膩。徜徉在這里,就仿佛置身于佛教藝術的殿堂中。
在大金塔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口色彩斑斕的古鐘,一口重約40噸,它是1841年由緬王捐鑄的;另一口重約16噸,是1778年由另一位緬王捐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結束后,英國殖民者想把那口40噸的大鐘當成戰利品運到印度去。就在吊裝上船的時候,它意外地沉入仰光河底。英國人多次組織力量打撈,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把它撈上來。英國人走后,緬甸人齊心協力把古鐘打撈上岸,重新放置在大金塔的西北角,供人觀瞻。緬甸人把這口失而復得的古鐘視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據說只要連續擊鐘三下,就能萬事如意,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