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連小吃的移民情結

移民小吃里的包容性

徜徉在熙熙攘攘的小吃街頭,你恍惚間會發現,一本正經的大餐有時是那么拘束乏味缺少靈性,街頭的小吃卻充滿了靈活自由的快感。于是,文雅地走出五星級酒店,扯開領帶沖向城市小吃街,就成了現代人常見的一道風景。看起來,1500年前中國創造小吃的梁朝人將常饌與小吃分隔開來,作為兩種進食品嘗方式,在精神享受上是有道理的。

“你想移民嗎?”

“你怎么知道?”

“看你在小吃攤兒上東西南北的風味狂吃,就知道了。”

“真逗。”

這當然是一個玩笑,不過細品品真有一些道理。

小吃的定位是指具有特定風格特別風味的特色食品,最早可以作為宴席間的點綴或者早點、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的小吃各種各樣,風味獨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離鄉游子們對家鄉思念的主要對象。現代人吃小吃通常不是為了吃飽,除了可以解饞以外,品嘗異地風味小吃還可以借此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小吃價格不高,一般人都可以品嘗得起。世界上每一個地區的小吃,都能夠透視出當地的人文特征。

“大連的小吃,移民色彩很濃。”

在天津街新的小吃街上,董長作大師指著長長的小吃攤兒讓我看。

“你看啊,賣小海鮮的最多,大龍蝦小龍蝦也不少,帶殼的占了七八成,新疆大串、蛋卷春卷、魚肉小丸子、生吃海蠣子、鐵板烤魷魚、炸海蝦、龍抄手、擔擔面等等,南來北往的客人,都能喜歡這里,為什么?現在的大連人變雜了唄。”

董大師說的沒錯,眼下全國各省在大連做生意或工作的人成立的商會就數不清有多少個。

“其實大連是一個有1800多年歷史的移民城市。”我跟上一句。

“是嗎?”他疑惑地點點頭。

許多人都知道大連是移民城市,主要是近一二百年山東人移民大連,這個說法是片面的。從《大連春秋移民史》中我發現,大連移民主要來自山東、河北、浙江沿海及東北地區,另外,銀川、吉林、內蒙古、天津、福建、江蘇、河南等人也不少,外國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俄國人和朝鮮人了,算上改革開放的移民大連潮,共有8次。其中前7次,都是官方倡導或指令性移民。

大連第一次移民潮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遼東半島尚屬偏遠邊陲之地,只有沿海平川少數居民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朝廷下令開發遼東,讓人口稠密的齊魯民眾向遼東移民。

第二次是遼代以州縣為建制,通過強制和掠奪戰俘向大連地區移民10萬多人,是大連移民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這一次,有大批的渤海國(今吉林省)人被強移到大連,在今天的瓦房店、普蘭店一帶。1051年,遼國將侵略西夏(今銀川)的大批俘虜移送到大連今天的甘井子、毛塋子一帶。

大連農村地區有各種各樣的“屯”,就是在第三次移民時產生的。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四次向金州復州派遣屯田軍戶,加之親眷,達15萬人之多。大連人特別喜歡吃烤羊肉串,烤牛肉,喝羊湯,想必與這忽必烈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戰爭不斷,大連人口不斷減少,朝廷繼續向大連地區以軍屯的形式移民。

8次大移民造就了大連的移民小吃文化

第四次移民潮是在清朝,朝野加大了向大連移民的力度,對移民貢獻較大者,一律封官加爵,愿意來大連的民眾全部編入旗籍,發給田地和種子。在優惠政策的招募下,移民的層次也越來越高。最能體現高層次移民的一次事件是在李鴻章“固邊”防御遼東海上防線旅順口。他親自從威海、天津招募了一批建筑能工巧匠、機械技術能手,來到旅順修筑了30多個炮臺,由清政府發放工資,創立了中國第一批工人階級。他們的到來,也為大連今后經濟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連許多名店就是從這些路攤小吃開始的

到了第五次大連移民,移民的史書上卻濺透了血淚的斑痕。19世紀末,沙俄搶占大連后,在大連青泥洼修建商港和擴建旅順軍港,為解決勞動力不足,他們從山東、河北騙招了23768人做苦力,其中還有1514的俄羅斯人。

第六次移民更是“苦瓜蘸著苦膽吃”,日本鬼子在大連實行了侵略性移民。從1914年日本人將19戶日本農民移民到金州區大魏家鎮稻香村開始,先后多次向大連移送日本市民,到1945年,在大連的日本人已達25萬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大連變成日本的另一個城市,偷搶盜賊的面孔,一目了然。1949年9月,大連市政府分了四批,才把這些日本僑民送回去。這期間,被移民的朝鮮人也有近萬人。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七次大連移民,已經變成了國家有計劃的移民。由于山東省重新規劃建設,國家安排了一批山東人,共1500多戶,移民來到大連,分別安置在金州區、瓦房店市和甘井子區的農村一帶。而民國初期和三年災害時期因生活所迫流落遷移到內蒙古和東三省一帶的大連莊河人,在1969年基本返回了莊河和大連,在生活飲食習慣上也將東北和內蒙古風味帶到了大連。

1987年以后,令世人刮目的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了。這30年,大連已成為中國矚目的沿海城市,自動來大連落戶的國內各省市各民族的人和外國人驟然增多,成為大連離現實最近的一次移民,變成多種風味的大連美味小吃也在這個萬花筒世界里不斷地旋轉飄香。

通過移民大潮你就會發現,大連的小吃原來是很少的,追溯到最早的戰國時期,只有沿海平川少數居民過著的漁獵農耕生活來看,也就是一點有限的海鮮做成的小吃罷了。那時候,許多人類可以食用的海鮮品種還沒有開發出來。正是這8次移民大潮,發展和豐富了大連的小吃文化。

天津街小吃一條街眼下格外耀眼:海鮮串烤散發著膠東人的美食信息,麻辣小龍蝦描摹著南方人在大連成功烹飪的美麗畫卷,鹽烤沙蜆子告訴你大連小吃絕不是白給的,牛羊豬肉串串香將內蒙古和漢人風味完全融進了大連,川味盆盆螺張揚著四川人的傲慢,鹽烤秋刀魚讓這日本風味徹底被大連人統治改良在舌尖前,炒米粉和小籠包在北方市場分羹簡直明目張膽,煮毛豆和炸花生讓東北人和山東人血脈基本相連,大連三鮮燜子上大雅之堂還得感謝山東兄弟,新疆大串滿城飄香不知道該謝銀川人還是新疆人……還有香噴噴的俄羅斯“大列巴”面包、香氣濃郁的泰國咖喱飯、香甜精美的印度拋餅、干爽醇香的德國烤腸以及韓國鮮香的紫菜包飯……唉,寫到這兒我的口水開始流淌了。

“你注意到沒有,大連小吃和這移民的歷史太有關聯了。你在這些小吃中,都能看到移民的影子。你看,牛羊肉與內蒙古人和銀川人有關,鹽烤秋刀魚有日本料理的影子,麻辣小龍蝦是江浙四川的味道,三鮮燜子底子是山東風格,培根海鮮卷接近俄國菜風格,部分小籠包就是江浙的翻版。”

我沒想到,董大師對大連小吃文化平日思考得如此精密。

“哪怕從一道小吃上,我覺得也能看到這種移民文化的影子。”我補充說,“比如鐵板烤魷魚吧,鐵板燒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時由西班牙船員所發明,他們在船上將魚烤得皮香肉熟,這種烹調法,后來由西班牙人傳到美洲大陸的墨西哥和美國加州一帶,20世紀初由一位日裔美國人將這種鐵板燒熟食烹調技術引進日本,加以改良,燒烤過程中加入鹽、胡椒兩種調味品,品的是食物的原始味道,成為今日的日式鐵板燒。日式鐵板燒主要烤品質好的牛羊肉和部分海鮮,大連人在街頭把它做成了鐵板烤魷魚,調味品除了鹽、胡椒面外,還可根據食客要求,加上孜然或辣椒面,或刷上辣醬,怎么開心就怎么吃。成都記者把鐵板烤魷魚說成是大連人發明的,也是有些道理的。從這道美食的烹飪過程中就能看出,這是一道完完全全的移民小吃。”說到這里,新鮮的魷魚烤熟后那種在作響中飄出的鮮嫩焦香刺激的味道,好像一下子進入我的嘴里。我趕緊咽了咽口水。

“你猜猜,小吃能讓人癡迷到什么程度?”我給董大師賣了個關子。

他一搖頭,我笑了。

我賣弄了一個書本上的故事。

曾任沭陽知縣的清代大詩人和美食家袁枚,有一回在海州一位名士的酒宴桌上,看到一道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小吃,色若白雪,嫩像涼粉,香如菊花,細似凝脂,看了惹人眼饞,聞了直流口水。袁枚夾了一塊,細細品味之后,離席徑直前往豆腐店,向主人請教制法。店主是位年老賦閑在家的官吏,見這樣一位名聞遐邇的大文人登門求教,就成心擺擺架子,開玩笑道:“一技在身,賽過千金。這制法豈能輕易傳人?”

見袁枚著急,店主一本正經地說:“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請問你肯不肯為這豆腐而三折腰?”

袁枚是個爽快人,向來以不恥下問聞名。聽了店主的話,不慍不怒,畢恭畢敬地向這位年長自己一倍的老人彎腰三鞠躬。店主見他居然俯首施禮,屈尊求教,一面歉疚地說:“折殺我也,折殺我也。”一面趕忙頻頻答禮。然后,竹筒倒豆子——嘩啦啦將制法全教給了他。

后人這樣贊嘆袁枚: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袁枚為一塊豆腐低聲下氣。

“大連小吃就缺這樣的文化。”董大師輕輕嘆氣,“梁實秋愛湯包愛得要發瘋,張愛玲在美國多年一直懷念家鄉的蛤蟆酥,農家窩窩頭能讓慈禧太后大驚小怪頂禮膜拜,江南鹽商的私家糕點會叫乾隆拍案叫絕親自起名云片糕,大連要是有這些,哪怕一小部分,該多好啊……”說著說著,他有些激動了。

我也為他有些感動了。我突然想到,大連曾經著名的小吃一條街普照街還能回來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厦门市| 新绛县| 新昌县| 应用必备| 个旧市| 沂南县| 高阳县| 永城市| 石家庄市| 柳州市| 浑源县| 保康县| 策勒县| 海伦市| 自贡市| 洞头县| 平顶山市| 江安县| 五家渠市| 青河县| 白水县| 竹北市| 藁城市| 邢台市| 彭水| 靖远县| 宁强县| 夏邑县| 阜宁县| 海宁市| 两当县| 澄城县| 象山县| 志丹县| 邵阳县| 上栗县| 浮山县| 七台河市| 东乌珠穆沁旗|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