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小亞細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赫梯
小亞細亞位于亞歐大陸交界地帶,大部地區屬山脈環繞的高原,適于農牧業,因此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約公元前7000年代,小亞細亞便出現了主營栽培農業與家畜飼養業的村落與城鎮。在考古遺址沙塔爾·休于的發現表明,當地居民已達4000—6000人,這意味著人類進入小亞的時間肯定更早。
早期赫梯人在泥板文書中稱哈提人,其語言不屬印歐語系。隨后阿卡德移民移居這里。自公元前21世紀至前18世紀中葉,亞述人陸續進入小亞細亞東南部,增加了當地居民成分的多樣性。
在不斷的遷徙與交融中,以小亞細亞中北部的哈圖薩等城市為中心的赫梯人異軍突起,在公元前19—前18世紀形成若干赫梯國家。此時的赫梯語可確認屬于印歐語系安納托利亞語支,估計這些人在公元前3000與前2000年代之交進入小亞中北部。至于印歐赫梯人的來源地,較流行的假設是出自烏克蘭草原,沿里海南下而來。至公元前17世紀中葉,赫梯人諸小國統一在以哈圖薩為首都的赫梯王國中。
赫梯王國史分為三個階段:古王國(約公元前1650—前1500年),中王國(約公元前1500—前1400年),新王國(約公元前1400—前1200年)。其中古王國階段的赫梯是興起與成長期。中王國的歷史因史料匱乏而模糊不清,暫視為地方小國的發展期。新王國階段是赫梯王國的繁盛與滅亡期。
古王國時期,赫梯國王哈圖西里一世(約公元前1655—前1625年在位)實行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先奪取安納托利亞大部土地,然后用兵敘利亞北部,攻打阿摩利人的延克哈德王國未果。繼任者穆爾西里一世(約公元前1625—前1590年在位)繼位后拿下延克哈德王國首都阿勒頗,滅延克哈德,疆域開始與兩河流域相接。同年,穆爾西里一世趁勢率軍直入兩河流域,包括攻占馬里與巴比倫城,滅古巴比倫王國。但他并無直接控制兩河流域的欲望,在大肆劫掠之后撤回安納托利亞。
穆爾西里一世回國后不久即被以內兄(弟)漢提里一世(約公元前1590—前1555年在位)為首的陰謀集團謀殺,主謀成為新國王,當政三十多年。其間東鄰胡里特人成為赫梯勁敵,與赫梯在敘利亞發生沖突,甚至奪取阿勒頗市,致使赫梯無暇外顧,轉為頹勢。
后來的國王鐵列平(約公元前1525—前1500年在位)調整王位繼承制度,以減少君權再分配的難度,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劇。按泰萊皮努的規定,王位繼承依王子的長幼順序決定,嫡長子優先,嫡次子遞補,以此類推。若無王子,則由嫡長女的夫婿遞補繼位,同樣類推下去。這對所有世襲君主制的難題——大位繼承制首次進行了明確規范。但繼承制設計得再好也需人來執行,覬覦王位的并不只是王族。即使在王族內部,貪欲與權欲也使得利益相關方不愿按規定出牌。內爭使赫梯陷入百年混亂期。泰萊皮努的去世意味著古王國時期的終結。
一個世紀的中王國時期是赫梯王國的衰弱期,有關史料支離破碎,難以拼湊出完整的歷史畫面。衰弱就要挨打,赫梯從主動攻打別國變為被動挨打的對象。先是從黑海沿岸過來的卡斯卡人的進襲,赫梯窮于招架,不得不一而再遷都。先遷至薩皮努瓦,后遷至薩姆拉。約公元前1430年,國王圖德哈里亞一世當政期間,羸弱的赫梯止住下滑趨勢,開始重新崛起。他曾奪取小亞細亞西部阿蘇瓦同盟的部分土地,這標志著赫梯內部恢復穩定,開始具有外向的實力。
圖德哈里亞一世的女婿阿努萬噠(約公元前14世紀初)繼位后,赫梯開展積極的對外擴張策略,連續幾朝外侵雖有挫折,但總體上成功為多。赫梯征服了安納托利亞的南部與西南部,也滅掉敘利亞北部的強國米坦尼,擊敗黑海沿岸的卡斯卡人,同力求控制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埃及帝國發生直接沖突。
赫梯人是世界上最先進入鐵器時代并掌握了冶鐵技術的民族,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他們把冶鐵術的秘密保持了約兩個世紀,因此在武器方面具有優勢。
約公元前1274年,赫梯與埃及兩強在地中海東岸的卡疊石展開激烈會戰,雙方損失慘重,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險些被俘。兩國君主均無力續戰,赫梯國王哈圖西里三世后方受到亞述的侵襲,于是向埃及法老提出締和建議,雙方一拍即合,不僅于大約公元前1258年簽訂和約,而且拉美西斯二世迎娶赫梯公主為妻,以加強和約的約束力。在軍事史上,這是第一場具有細節描述的戰例,包括會戰原因、備戰情況、行軍路線、會戰狀況等均有具體說明與呈現。其和約是迄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大國間條約的第一個實例,在國際關系史上有重要的象征與借鑒意義。
但赫梯帝國的鼎盛期十分短暫。哈圖西里三世統治時,亞述成為赫梯最危險的敵國。他的兒子圖德哈里亞四世繼位后,成為最后一位勉強抵御住亞述攻入赫梯腹地的國王。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在小亞細亞大部分領土以及敘利亞被亞述相繼侵占,一支被古埃及文獻稱作“海上民族”的強大力量襲擊赫梯在愛琴海沿岸與塞浦路斯的領地,致使赫梯腹背受敵。公元前1180年左右,赫梯遇到新的入侵,首都哈圖薩被操印歐語的卡斯卡人、弗里吉亞人、布里格人攻陷并遭屠城,赫梯帝國迅速滅亡。
腓尼基
在兩河流域以西與西北方,自南向北,瀕臨地中海的狹長一線,曾在古代出現過一系列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國家是腓尼基的迦南人城邦與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猶大王國。它們雖然國家不大,卻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卓絕貢獻。
這個地區位置特殊,陸路南連北非,北接小亞細亞與南歐相通;海路則直接與北非、南歐對接。無論在歷史與現實中,這里都是連接歐亞非大陸的橋梁或中介,是周邊大國爭奪的對象,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因此也是國際政治的熱點地區。
腓尼基位于愛琴海東岸北部,地理范圍大體東起黎巴嫩山,南接巴勒斯坦,北鄰小亞細亞,面積較今天的黎巴嫩共和國稍大一些。境內物產豐富,山區生產木材,黎巴嫩雪松蜚聲西亞與地中海區域。山坡與沿海適于種植地中海區域的農作物,如葡萄、橄欖、椰棗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影響到腓尼基人的生活方式,文明時代的腓尼基人以善于航海、經商與精于手工業而聞名于世。其航海與商業活動在公元前1550—前300年遍及地中海域。
早期腓尼基居民是操印歐語的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代末,說塞姆語的迦南人移入腓尼基地區,逐漸使腓尼基塞姆語化。公元前2000年代初,迦南人以一座城市為中心、結合周圍農區形成國家,以烏加里特、西頓、推羅、畢布勒、提爾、西米拉、阿沃德、貝魯特最為有名。它們都是獨立自主的小國,彼此之間也有沖突,甚至一國對另一國的支配,如起初畢布勒是腓尼基人與地中海的霸主,后來提萊取而代之。但歷史上沒有一個霸主嘗試過腓尼基的統一事業,即使有擴張的雄心也是面對海外。
腓尼基國家的政制與蘇美爾早期國家相似,多數國家實行君主制,但同時還有氏族部落時代遺留下來的元老會議或貴族會議,能夠對王權加以制約。另外,僧侶勢力也不容忽視,提爾稱霸期間的國王伊索巴阿爾就是祭司。此外,腓尼基的部分城邦也出現過貴族共和國,國家領導人是選舉產生的行政官員,稱蘇福塔斯。西頓與推羅還有過公民大會與議事會的共和機構。
在經濟方面,腓尼基是地中海區域工商業與海上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古代因無羅盤,商船必須沿海岸行駛,離開海岸的航線,海員的視線不能離開島嶼。因此東地中海烏加里特、畢布勒等城市是愛琴海域各地商品的中轉站,克里特、邁錫尼、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各種商品均要取道腓尼基。腓尼基商人不僅做轉口貿易,而且將本地生產的木材、玻璃及其他手工制品、紫紅染料輸往希臘、埃及等地。腓尼基匠人從塞浦路斯獲得銅,從小亞細亞獲得錫、銀、鐵,從埃及獲得黃金。他們用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手工藝品,然后向各地出售。在出口商品中,紫紅染料粉具有特殊的意義。紫紅在地中海區域意味著尊貴,是極受歡迎的織物染料,而從地中海沿岸的古螺殼中提取這種稀有染料的技術為腓尼基人所獨有,腓尼基人一詞便出自古希臘語phoínios(紫紅)。
腓尼基人不僅是靈巧的工匠,狡黠的商人,熟練的水手,也是著名的海盜與奴隸販子。腓尼基海盜長期泛濫于地中海域,隨沿海諸國維安措施的強弱而有時猖獗,有時低落。他們搶劫商旅,掠奪與販賣人口,扣押人質,威脅沿岸與海島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在荷馬史詩《奧德賽》與《圣經》中均有關于腓尼基奴隸販子的描述。
由于經濟的發展和腓尼基各邦社會內部的分化,許多農民、商人到海外去尋找商機,許多貧苦和破產的人們到海外去尋覓生路,展開殖民活動。在公元前2000年代,腓尼基殖民者已涉足塞浦路斯、愛琴海島嶼、黑海沿岸,在當地建立殖民城市與據點。但其主要殖民方向是西地中海區域,因為西亞與北非均有強大的政權,殖民者難以立足。西部是統治薄弱地區,因此從公元前1000年以來,大批腓尼基人遷居西西里島、撒丁島、高盧、北非,甚至遠至西班牙,最遠的殖民點甚至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出現在大西洋沿岸。
這些殖民城市一般并不依附于母邦,但與母邦保持良好的關系。腓尼基人最大的殖民城市是位于北非的迦太基。它的母邦是推羅,建于公元前814年,在公元前4—前3世紀崛起為地中海區域的強國。
約公元前1200年或稍早,腓尼基人發明字母文字,這是他們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在19世紀發現腓尼基字母文字銘文時,一些古文字學家認為它們與古埃及象形文有親緣關系。楔形文被破譯后,又有人認為字母文字同楔形文存在源與流的聯系。但也有人否定這兩種假設,提出它們是某個腓尼基人的獨立創造或基于迦南人的早期文字符號而開發的結果。無論是對其他文字的改造還是完全的創新,字母文字的出現多半與腓尼基人相對發達的航海業、商業貿易有關。頻繁的經濟活動需要簡單實用、易學易寫的文字,腓尼基人創造出由22個輔音字母構成的文字系統,隨著腓尼基商人傳布到地中海沿邊各地。在西亞大陸先傳給希伯來人,繼而傳至阿拉美亞人,演化成阿拉美亞文字,再進一步傳入中亞與南亞一些地區。向西被古希臘人采用,添加了元音字母,再西傳至埃特魯里亞人和拉丁人,并得到進一步發展。
古代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處于埃及和腓尼基之間,自北端托羅斯山到南端西奈沙漠約長640公里,自地中海沿岸至阿拉伯沙漠的東西寬度大約112—160公里。由于同樣地處連接三大洲的樞紐地帶,巴勒斯坦(又稱離凡特)自古以來就是大國角逐的熱點地區。其境內多為沿海平原,伴有少數丘陵地帶,自然地理條件宜于農業與畜牧業。舊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居住,新石器時代是率先進入農耕社會的地區之一,最著名的村落遺址在耶利哥,存在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阿摩利人的分支迦南人是巴勒斯坦地區能夠辨識出身份的最早居民。之后另一支操塞姆語的遷徙者希伯來人落戶巴勒斯坦,分為以色列與猶大兩個族群。關于希伯來人的由來,主要來自猶太圣書和基督教《圣經》的傳說。傳統認為希伯來人曾多次遷徙,最初居住在兩河流域,后遷到埃及。因無法忍受法老的奴役,在領袖摩西率領下出埃及,經過西奈半島,占據了巴勒斯坦大部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北部,以中央高地為中心,猶大人定居在南部。土著迦南人部分被殲,部分與希伯來人融合。在西南沿海地區,還有腓力斯丁人的城鎮與鄉村,其語言屬非塞姆—哈姆語系,飲食沒有禁食豬肉的限制,一度是希伯來人的勁敵。
以色列和猶大社會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進入鐵器時代,開始從氏族部落制向階級社會與國家形態轉化。當時希伯來人共有12個部落,各部落間關系若即若離,每個部落有自己的領袖稱“士師”,還有長老會議和民眾大會。士師在戰時是民兵的統帥,平時是最高法官,坐在大樹下或城門旁處理民眾的訴訟案件,依據習慣法斷案。公元前11世紀末,以色列和猶大社會發生很大變化。農業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加速了財產不平等與階級分化的過程。發財致富的農民與工商業者、祭司和部落貴族希望建立強有力的政權機構來保衛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比鄰腓力斯丁人的襲擊又迫使他們盡快實現統一,建立有效的政治與軍事組織。
公元前1025年,希伯來人建立統一的以色列王國,第一位國王梭羅(約公元前1079—前1007年)實際上是抽簽當選的部落領袖,部落大事還需民眾大會決定。梭羅在同腓力斯丁人的會戰中兵敗自殺,他的四個兒子有三個戰死。剩下一個同他的女婿大衛爭奪王位失敗,大衛成為第二位國王(約公元前1000—前970年在位)。大衛擊敗腓力斯丁人,還攻占迦南人據守了200多年的據點耶路撒冷,把政權中心遷至這座城市。大衛在戰爭中確立了自己的權威地位,推動氏族社會向國家的轉化。大衛死后,其子所羅門(約公元前970—前931年在位)即位,實行政治改革,把包括猶大人在內的原12部落建制改變為地域性的行政區劃單位,由政府官員管理;并改革了軍制,建立騎兵隊伍。所羅門統一了希伯來人,自己成為專制君主,完成了國家形成的過程。他利用權力大興土木,從腓尼基招來工匠,從黎巴嫩運來上好木材,驅使成千上萬的迦南人開山鑿石,修造宏偉的希伯來人主神耶和華的大廟,之后又效法近東的國王,興建豪華王宮。后宮據說有700位出身外國王室的女子,包括埃及公主,另有300嬪妃。所羅門的驕奢淫逸伴隨對社會大眾的橫征暴斂,致使許多以色列、猶大人破產。他死后,北部10個部落拒絕服從新君,從統一王國中分離,自稱以色列王國,首都撒瑪利亞。其余部落服從新君,立猶大王國,首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前8世紀,兩個王國內部都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富人任意欺凌窮人,兼并窮人田地和房屋,階級關系十分緊張,出現反對富人貪婪的先知運動。所謂先知是中下層僧侶,他們在街頭發表演說,預言以色列和猶大王國將因社會不公而受到毀滅懲罰。他們的這種預言不幸而言中。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先遭到亞述軍隊的打擊,撒瑪利亞陷落,居民被擄往亞述,亞述人則移居撒瑪利亞,形成《圣經》中所說的撒瑪利亞人。
猶大王國靠繳納大量贖金暫時避免了滅頂之災,但只是延后了滅亡。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軍隊圍攻耶路撒冷18個月,城內餓死者不計其數,甚至發生母食子的慘劇。最終破城后,迦勒底軍隊瘋狂搶劫燒殺,焚毀王宮、圣殿,把1萬多名富裕的、具有技能的希伯來人押往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希伯來一般百姓仍被允許留住巴勒斯坦。這一事件是希伯來人即猶太人離開故土、流散到世界其他地區的開端。
波斯滅新巴比倫后,將希伯來人送回故土并允許重建神殿。但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希伯來人不能忍受羅馬的壓迫而奮起反抗,受到嚴酷鎮壓,耶和華神殿在公元70年再次被摧毀。132—136年,已變為羅馬猶太行省的猶太人又一次爆發大規模反抗羅馬壓迫的起義,羅馬軍團殺死58萬猶太人,摧毀50座設防城鎮和985個村莊。皇帝哈德良試圖根除猶太起義的隱患,取締猶太教,禁止實行猶太法律與歷法,處決拒絕服從的猶太學者。大量猶太教經典被付之一炬,猶太教會堂中樹立羅馬主神丘比特與皇帝的雕像。他還重建耶路撒冷,除了特殊日子,禁止猶太人進入城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被迫大批離開家鄉,流散到異國他鄉的古代猶太人為了保持民族身份,用一根信仰的紐帶把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是猶太教。猶太人發展出一神教的完整體系,尊崇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神,相信他是救世主,能夠拯救猶太人脫離苦海;相信摩西受上帝委托為猶太人制定的十誡;相信托拉,即摩西五經;相信猶太人只要懺悔,上帝會饒恕和憐憫他們;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一神論和救世主的理論構成后來基督教的思想源泉。確切地說,基督教最初本是猶太教的一個小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