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最影響世界生活的人——張瑞敏教你全球化(1)
- 跟500強企業家學什么
- 王力編著
- 4747字
- 2018-04-03 16:31:53
在中國的企業家中,有資格與世界對話的人不多,海爾總裁張瑞敏算是一個!
有人說,在這個以個性為王的社會里,張瑞敏似乎是最沒有個性的——沒有個性,于是變成全性,因此張瑞敏做一切電器,因此海爾遍布全世界。
海爾家電,是中國人的驕傲,當我們在使用他國品牌的汽車時,我們的小家電卻在被美國家庭使用,他,給中國人做了一個好榜樣。
從一名工人到董事長,從一家虧損147萬元的小企業成長為全球營業額達207億美元(2010年)的跨國公司,他用18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內著名企業100多年走過的歷程,把一個困難重重的企業扭轉成為商戰中的贏家,使一個品牌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他就是張瑞敏。
他創造了太多的傳奇,每一個傳奇都是他用智慧和毅力一路風雨走過來的。
但身為世界500強的企業家之一,我們能夠從他身上學習的,卻遠遠不止所看到的這些……
個人簡歷
1984年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
1995年獲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97年12月獲香港《亞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華裔成就獎;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12月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業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5月改任首席執行官。
【思方行圓:外圓內方的海爾理念】
外圓內方一直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論語》中有“仁者可謂方也矣”的智者之言,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主張“治事合乎至德”。
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從張瑞敏為人做事到海爾中心大廈的設計,再到海爾的企業文化以及海爾人的思想,無不將此作為行為準則之一!
1.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叔本華說,當你回顧一生時,它看似規劃好的劇情,但當你身歷其境時,卻是一團亂,只是一個接著一個而來的意外。
用這段話來概括張瑞敏和海爾的這些年,再恰當不過了。
1985年,張瑞敏接手青島冰箱廠時,他面對的是一個負債147萬元人民幣的爛攤子,也是從那個時候起,他就開始了一條漫長的企業發展之路。
“企業為什么會失敗”“怎么樣才可以使企業成功”是他日夜琢磨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美國《財富》雜志封面上的幾句話給了他答案。
“首席執行官總是為企業失敗尋找借口,但是根源就在他們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文章對犯下的錯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首席執行官犯的錯誤或許是成功的時候思維定勢迷住了雙眼,或許是不夠重視內部出現的問題,或許是不能應對外部出現的變故。于是,避免由成功帶來的思維定勢,避免由成功向失敗轉化,成了張瑞敏著手研究的問題。
《周易》總共有64卦,最后一卦叫“未濟”。所謂“未濟”就是未成功,就像人走到最后,奮斗的目標還是追求成功。沒有誰會一直成功,當你站在領獎臺上時,當你手捧榮譽時,這個成功就已經成為過去時了,也就是說,從你成功的那一刻起,你的任務就是延續和創造下一個成功,否則,享樂和停滯都會導致你失去這份短暫的榮譽。
因此,張瑞敏在辦公大樓前樹立了一塊雕塑,上面書寫著兩個大字:“未濟”。這是在提醒和警示自己以及所有的海爾員工——成功不是永遠的,沒有誰會一直成功下去。
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有著不斷追求的信念,一個成功的信念必定處于不斷的摸索和創新中,張瑞敏帶領的海爾就一直在奮進的路上。
在剛開始的時候,全國有300多家冰箱廠,可是如今只剩下了幾家;再縱觀國外,世界5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0年到40年。這些現象無不提醒著張瑞敏,要去做一個時代的企業,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這是保證企業成功和長壽的唯一要求。
如今,這個要求無疑是越來越苛刻了。起初市處于賣方市場,企業推出什么產品,宣傳什么產品,市場就會接受并且消化這些產品,此時取勝的法寶就是產品質量,只要質量過關顧客就會買單。但現在不同了,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的信息每天都在更新,稍有懈怠就會被市場淘汰,在買方市場中,顧客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已想要產品。這樣的形勢下,企業就變成了被動方。想讓顧客選擇自已的產品,就必須在企業產品和顧客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溝通的橋梁,這個橋梁是實網的和虛網結合,是服務和質量的結合。把員工的服務和用戶的需求聯系在一起,由員工自己創造用戶的需求,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身價值,這才是適應這個時代的商業模式。
從當初的青島冰箱廠到如今一套科學的商業模式的形成,張瑞敏花了20多年的時間,這條探索之路無比的坎坷和漫長,但是張瑞敏堅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
不得不說,張瑞敏把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得格外恰當——
第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人都在擠破腦袋爭上游,為何張瑞敏卻有著“不爭”的思想?
曾經有一次,張瑞敏在看一電視節目時發現,當飼養員扔給狼一根骨頭的時候,所有的狼都會去搶這根骨頭,當再扔一根的時候,那些狼又會撲過來搶這根骨頭——即使丟進再多的骨頭,它們也不會分,只會哄搶。
雖說這是動物界的生存現象,但也折射出了市場的殘酷性和盲目性。他想,如今的企業不都是這樣的嗎?每個人都緊緊地盯著對手的一舉一動,甚至忘記或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思路,這樣做與那群搶骨頭的狼無異。而在遠古的時候,老子就提出了“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餾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至理名言。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示,也正是這樣的啟示讓他把精力從競爭的市場轉回到了企業本身,一門心思地修煉“內功”:做好自己的管理,專注客戶的需求。
其實不管怎樣的角逐,最后的贏家都是顧客,也就是說,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抓住市場需求,獲得用戶對企業的忠誠度,這也是“不爭”的本質所在。
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這正是張瑞敏的智慧所在。不和對手爭,卻和自己爭,和用戶爭,否定既有的錯誤和不成熟的思想,刷新和確立新的正確的發展路子,這是一個企業健康地發展壯大的必經過程。
因此,在別人都紛紛“搶骨頭”的時候,張瑞敏卻在抓服務和管理,從公司高層到下面的每一個員工都在捕捉顧客的消費需求,他們的營銷網點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從各個渠道獲取用戶的需求和信息,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個員工都可以設計用戶所需的產品……當時機成熟時,企業自身已經發展壯大了,消費者潛在需求被開發了出來,那些所謂的競爭對手自然會落在后面,這個時候,市場已經緊緊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不爭,是一種高明。張瑞敏如同打太極拳一般,看似無作為,實際上卻獲得了潛在的大勢態,“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海爾正是憑借著踏實、專注、善始善終的精神從同行中一躍而出,躋身于世界500強企業,成為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第二,海納百川,不斷創新
先來看一組數據。
從1984年12月開始,那時的海爾還是一個資不抵債的集體所有制的小廠,從那時候到2010年年底,這26年期間,海爾的營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40%。
創業初期,海爾的員工只有幾百人,如今已增長至7萬余人。
中國的家電產品在全球產量當中占40.5%,但是中國品牌在海外所占比例只有2.9%。換句話說,在海外的家電里,海爾占了2.6%,這也就是占了中國品牌的86.5%。
從當時一個毫不起眼的青島海爾冰箱廠到現在全國有6000多家專賣店,營銷網絡遍布全國以及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全球知名企業,海爾是如何從當時全國300余家冰箱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國際上的家電第一品牌的?
答案就是:張瑞敏一直帶著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謙虛在創新。
從最初的發展來看,海爾并不具有很強的實力,比它大的企業有很多,況且當時的市場還是賣方市場,只要能夠引進先進的設備生產出好的產品,壓根不愁賣不出去。但是最后的事實是,全國300余家冰箱廠中,最后只有海爾等少數幾家發展并且壯大了起來。
原因就是在別人追求產量的時候,海爾卻追求質量。張瑞敏身先士卒砸生產不合格的冰箱,在全國的消費者心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同時也使得海爾的品牌印象更深入人心。在憑借質量站穩腳跟的同時,張瑞敏還抓住機遇,兼并了很多工廠,從專業道路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當時很多媒體和同行的反對,但張瑞敏并沒有因此而動搖,因為他在每一個創新之前,都已經回答了自己兩個問題:這樣做的獨特之處是什么?創新的目標是什么?
張瑞敏和海爾帶給大家的不只是洗衣機和多元化戰略,他旗下的上萬種產品,他的全球化戰略,他從直線制組織結構到現在的扁平化組織結構再造,他從“無搬動服務”到“五個一服務”再到“星級服務一條龍”以及今天的“全程管家365”,無不留下了張瑞敏探索和創新的足跡。
當然,不是每一次嘗試都那么順利,也不是每一次嘗試都可以得償所愿。當海爾兼并了日本的三洋冰箱后,他馬上就體會到了兩種文化體制之間的懸殊差異。三洋冰箱的研發小組開發的一款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張瑞敏獎勵了其中某些人,但是他們卻認為這是集體智慧的成果,應該屬于團體而不是個人。但在中國,企業內部博弈現象非常嚴重,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那么在企業逐漸成長之后,如何管理的問題就擺在了張瑞敏的眼前,在這樣的形勢和思考中,倒三角的管理模式就誕生了——員工第一時間了解、滿足用戶的需求,各級領導變成了員工的支持者,員工要什么他們負責滿足,每一個一線員工都是第一信息中心。
結合Google和Facebook的發展,張瑞敏提出了發展虛網的思路,“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你就會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把有共同需求的人凝聚到一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對張瑞敏來說,這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品牌。
要做到這一點,唯有不斷創新,堅持創新。
第三,無形勝有形,深具內涵的企業文化
提到海爾,人們無一不是想到他們有多少產品,有多大的市場,有多少客戶,創造了多少利潤……這大概也是現在人們的一種價值觀,把成就更多地歸功于那些看得見的東西,而忽略了一些無形的內在的東西。
身為海爾領頭人的張瑞敏是登上哈佛講壇的第一個中國企業家,他用海爾的文化觀震動了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學府,也震動了人們長久以來對價值的看法。
張瑞敏一直秉承著“三只眼看世界”的理論:第一只眼盯住企業內部員工,第二只眼盯住用戶,第三只眼盯住外部環境機遇。憑借“三只眼”,張瑞敏牢牢地掌控著海爾的命運,對他來說,這個無形的東西,正是獨特的海爾文化。
海爾文化蘊含在海爾人的價值觀、企業制度、行為方式和物質實體之中,這樣一來,就使海爾形成了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內有文化,外有市場”之勢。
很多企業都忽視企業文化,有些甚至壓根就沒有企業文化,但張瑞敏卻看重企業文化更甚于產品。對他來說,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道”。老子對“道”有過精辟的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萬物的根源便是“道”。
張瑞敏的道就是他的“三只眼”。
他曾經說自己有兩個角色,一個是設計師,另一個是牧師。含義不言而喻,張瑞敏將自己的思想傳教于員工,讓每一位海爾人都擁有和他一樣的哲學思想,從而形成無比強大的同心之勢。孫子云:“上下同欲者,勝。”從這一點來說,張瑞敏是必勝無疑的,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萬眾一心,海爾才能成為海,掀起的巨浪才可以阻擋一切艱難險阻,并且勢不可擋!
張瑞敏還說過一句話:整合力即競爭力。不可否認,他有著超常的整合能力,他不斷創新,將政府的支持與企業目標、社會目標相結合;將互聯網和每一個客戶的具體需求結合,通過企業文化將7萬員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通過和其他大型跨國公司合作,整合了戰略聯盟之力。一個企業能否發展不在于他有多少資源,而在于他能夠利用和借調多少資源,這一點,張瑞敏是高手。
先謀勢再謀利,張瑞敏靠著無形的力量四兩撥千斤得勢而為,其實就是“道”,再具體到張瑞敏和海爾人的身上,便是外方內圓,其中的智慧博大精深,張瑞敏懂了并且用好了,所以他贏了。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