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決策篇:看看三國再下手(2)
- 跟《三國演義》學做CEO
- 魯智編著
- 4939字
- 2018-04-03 14:28:16
現代商戰中,經營者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也會運用“空城計”——抓住競爭對手分析判斷問題的慣性心理,發揮奇思妙想,配以虛張聲勢的行動,往往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此計在商戰中運用的關鍵是用假象迷惑敵人,使競爭對手摸不到自己的真實底牌,從而不敢貿然行動。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就曾運用“空城計”挽救了他的“松下王國”。
20世紀50年代,日本出現經濟大滑坡,不少公司為擺脫困境紛紛進行裁員。當時松下公司的產品銷路不暢,大量積壓,資金周轉困難,于是有人向松下幸之助建議裁員一半,以渡過眼前的難關。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導致整個公司人心惶惶。雪上加霜的是,松下幸之助又生病住進了醫院。
松下幸之助的主要助手井植歲男和武久來醫院看望他,松下幸之助便趁機向他們征求擺脫當前困境的意見。
井植歲男和武久說:“實在撐不下去了,產品積壓越來越多,銷量都不及以往的一半,還在往下掉!我們使盡了一切力氣,毫無轉變的跡象。公司已經病入膏肓,非得動大手術不可。”
松下幸之助沒吭聲,這些都在他的意料中。井植歲男和武久忐忑不安地看了下松下幸之助一眼,說:“我們商議了一個權宜之計,不知可否?銷量減半,產量跟著減半,這么一來,裁員一半也就迫不得已了。這樣,或許能渡過難關。”
“不,不行!一個員工都不能裁減!”松下幸之助靠著厚枕忽地坐起來,神色嚴肅地叫道。
井植歲男和武久小心翼翼地說道:“我們也不忍心裁員,可是,現在這窘境,不減產裁員,公司會因周轉不靈而破產的。”
松下幸之助接下來解釋道:“如果我們裁員,別人就會看出我們的困難,從而對公司失去信心。別的公司更會趁機對我們落井下石,讓我們處境更加艱難。如果我們不裁員,外界反而會認為我們實力雄厚,競爭對手也不敢小瞧我們。”而為了解決當時活少人多的問題,松下幸之助果斷地作出了指示:“辦法我已經想好了,改為上半天班,工資按全天的標準計發。”
武久和井植回到公司后,向全體員工傳達了松下幸之助的決定。員工們聽到這個消息后喜出望外,歡聲雷動,大家都發誓要為公司而戰。之后,公司上下出現了萬眾一心、共渡難關的局面。
松下幸之助的決策,雖然加重了公司的負擔,卻換來了員工的感動。雖說生產減半,員工們只上半天班,卻沒有一個員工休息。大家全力以赴推銷庫存產品,不到兩個月就把倉庫里堆積如山的產品銷售出去了。
別的公司聽說松下公司不減一人且只上半天班卻發全天工資,頓時感到松下公司不愧是日本實力雄厚的企業,必定有走出困境的靈丹妙藥,也就不敢對其有什么非分之想了。隨著日本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松下公司不但停止了半天工作制,而且還要加班加點地干才能把大批訂貨趕制出來,創下了公司歷年來最大銷售額。松下公司從此轉危為安,又恢復了蒸蒸日上的氣象。
松下幸之助在“黑云壓城城欲摧”之際,準確分析競爭對手的心理,從容不迫地運用“空城計”,虛虛實實,虛而實之,達到了“奇而復奇”之效,外界不再懷疑其實力,公司內部更加齊心協力,使不利變有利,終于走出了困境。
活用“空城計”是把“無”做成“有”。“空城計”作為反常用兵的心理戰術及其所體現的“反常思維”方法,給人們以智慧的啟示,尤其值得商界人士吸取、利用和發揮。企業應學會用“空城計”的思想去求得在競爭市場上立足。
現代日本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說過:“風險與利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風險小,許多人都會去追求這種機會,因此利益也不會太大;如果風險大,許多人就會望而卻步,所以能得到的利益也就大些。”因此,決策雖有風險,但更有利益。為了組織的利益,理應敢冒風險,果斷決策。
許多看似不冒風險的決策,實際上是在冒更大的風險,這就是風險決策的辯證法。
諸葛亮用“空城計”退走司馬懿后,那些嚇得魂不附體的文官說:“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殊不知越是棄城而走,死得越快。曹軍大舉南下時,劉琮若舉荊州之兵抵抗,即便不勝也能多活一段時間。因為不敢冒險,以為投降了曹操仍能做個大官,哪里想到圖本一獻,便會一命嗚呼。曹爽也是一樣,因游獵而被司馬懿阻于洛陽城外,不敢采納下屬的建議用手中的將印調兵與司馬懿交戰,而把將印交給司馬懿,以為這能圖個富貴,未想到印交了,命也沒了。
當今一些企業的決策者,不懂這個辯證法,往往滿足于眼下的產品暢銷,而不想冒點風險去開發更為先進的產品。須知盛極必衰,老產品終有滯銷的一天。當前不冒小風險,卻會給將來帶來大風險。風險決策需要膽量和魄力才能做出,但在實施時,則需要仔細小心。只有這樣,才能使成功的希望不斷增多,直到最后如愿以償。諸葛亮實施“空城計”時,布置周全細密,不露半點破綻,倘若有一絲漏洞,司馬懿的大軍便會蜂擁入城;周瑜執行孫權的抗曹決策,謹慎地把握赤壁戰前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方方面面都仔細考慮,待準備充分之后,方才乘著東南大風,渡江縱火,一舉成功;董承等人謀殺曹操,準備讓太醫吉平給曹操治病時在藥中下毒,但因疏忽大意,被家奴告發,結果是董承等人連同吉平全部被殺。決策本來就有失敗的風險,如果實施時不仔細小心,出現漏洞和差錯,無疑會加大失敗系數。
在現代經濟領域形勢日益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指望不冒半點風險就能摘取豐碩的成果是不可能的。決策者不能懼怕和回避風險決策,這是毫無疑義的。但話說回來,風險決策畢竟有失敗的可能,不能胡亂拍板。冒風險一要是不得不冒的風險,二要是值得一冒的風險,三要是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敗的可能性的風險。必敗無疑的風險,無謂的風險,能夠避開而又不至于釀成更大風險的風險,是絕對不能冒的。
那么,到底該如何掌握什么樣的險是該冒的,什么時候的險是不該冒的呢?
其實這點不難,只要你能牢牢掌握住以下決策的5個要素,便會明白不少。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解決。
(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應找出問題的“邊界條件”。
(3)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能被接受。
(4)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反饋,以驗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有些時候,無情的客觀現實會逼迫決策者冒險。諸葛亮在萬般無奈下,擺下了“空城計”,使自己轉危為安,正如他所說:“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所以,作為決策者不能懼怕和回避風險決策,這就要求我們看準情況,該決策時就決策。
3.走出決策過程中的五大陷阱
決策是每個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冒險的部分。決策過程中存在許多陷阱,管理者要如何避開陷阱,作出正確的決策呢?
“沉錨”陷阱
考慮一個決定時,我們的大腦會對最先得到的信息給予特別的重視。第一印象或數據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在了某一處。
“沉錨”效應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它可能是同事無意中的一句話、報紙上的一個小事件、網絡上的一個小數字……不知為什么,這些偶然的東西像幽靈一樣揮之不去,從此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里,甚至左右你的思考和決策。比如,你參加一個專家論壇,一位專家發表了自己對未來三五年市場趨勢的預測,結果你信以為真,無論是分析競爭對手,還是思考市場策略,你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論斷。如果是這樣,那位專家的意見和預測對你來說就是“沉錨”,你可要當心了。
如何走出“沉錨”陷阱?
(1)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選擇,不要一味依賴你的第一個想法。
(2)在向別人請教前,自己先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思考,不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
(3)集思廣益,尋求不同的意見、方法,以開拓你的思路,打破原有的條框束縛。
(4)在向顧問征求意見時,盡量客觀公正地介紹情況,不要摻雜你的個人觀點和傾向,以免影響他們的思路。
(5)堅持只有自己才是最真實的。假如有一個類似“沉錨”的問題在影響你的正常思考,你要問一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然后,就這個問題進行更為廣泛的資料搜集、論證剖析,直到徹底弄清楚為止。
“有利證據”陷阱
有一家公司的產品準備進入上海市場,老板責令銷售經理進行決策分析并提出決策方案。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他的一位從事相似業務的朋友警告他,千萬不要貿然進入,理由是他自己剛剛失敗而歸,并給這位銷售經理提供了許多不應該進入的信息。于是,在事先得到的“有利證據”陰影的籠罩下,這位銷售經理遲遲拿不出令自己信服的市場方案。
“有利證據”陷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別人一次成功和失敗的經歷都可能成為束縛我們決策的證據。這種“有利證據”陷阱會誘使我們尋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見的證據,躲避同自己意見相矛盾的信息。
如何走出“有利證據”陷阱呢?
(1)審查自己對各種信息是否給予了相同的重視,避免只接受“有利證據”的傾向。
(2)盡量逆向思維,朝著與自己意見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個你信賴的意見分歧者,進行一次徹底的辯論。
(3)審視自己的動機。你是在搜集信息作出正確合理的決策呢,還是只是為自己的決策找借口?尤其是當你身處企業高層時,千萬要注意你的下屬是否在用你感到舒服的“有利證據”來討好你。
(4)征求別人意見時,不要找那種隨波逐流、惟命是從的人。你也要注意你的顧問或者智囊團,有時候他們會因為害怕得罪你而拼命地幫你搜集“有利于你”的“證據”,而這恰恰是你給自己設下的陷阱。
“霍布森選擇”陷阱
1631年,英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承諾:以一個相同的低價,無論買還是租他的馬,買家可以隨意選。其實這是一個圈套,他的馬圈只留一個小門,大馬、壯馬、好馬根本就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些小馬、瘦馬、劣馬。霍布森允許人們在馬圈里自由挑選,可是大家選來選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實際得到的卻是一個最差的結果。
可以看出,這種選擇是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著有限的選擇,無論你如何思考、評估與甄別,最終得到的還是一匹劣馬。我們的思維有時候也是如此,常常受到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局限和影響,導致思維的自我僵化。
如何走出“霍布森選擇”陷阱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視野,豐富閱歷,打開思維空間。
(1)廣交“智友”,定期與智慧者會晤,借腦生智。
(2)關注相關產業、同行和競爭對手的變化。關注最好的,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好”;關注最差的,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差”。
(3)嘗試幾種不同的方式,用“如果……會……”的假設思考模式,重新設定問題或機會的框架,從不同方面考察同一問題或機會,預見不同的結果。
(4)在整個過程中,嘗試問問自己:如果框架改變了,思路會有何變化?
(5)在變化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沒有固定的定義,除非你想定義它。
“布里丹選擇”陷阱
有一個叫布里丹的外國人,當他聽到他的驢子餓得肚子咕咕叫時,就牽著驢子到野外去找草吃。看到左邊的草很鮮嫩,他便帶驢子到了左邊;又覺得右邊的草顏色更綠,又帶他的驢子跑到右邊;可又覺得遠處的草品質更好,便牽著驢子到了遠處。就這樣,布里丹帶著他的驢子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遠一會兒近,始終拿不定主意。結果,驢子被餓死在了尋找更好的草料的途中。
有些決策者總希望能夠得到最佳的方案,這其實已經走進了認識的誤區。完美無缺的決策方案是不存在的,因為人都是有瑕疵的,而方案是由有瑕疵的人做出來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過分追求決策完美無疑等于追求死亡!在猶豫和彷徨中浪費時間只會錯失發展良機。避免猶豫的最好方法是對各種方案進行優先排序。
如何走出“布里丹選擇”的陷阱呢?
(1)既要善于選擇,也要學會放棄。當我們選擇了51%的價值,就要毫不猶豫地放棄49%的機會成本,全力把51%變成100%。
(2)善于決斷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經理人要學會務實,必要的時候要降低目標,贏得時間。時代在發展,思維要提速,決策要縮短時間,這樣才能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局面。
(3)海爾CEO張瑞敏曾經這樣闡述自己的項目決策原則:“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馬,有暴利可圖;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馬,最多只有平均利潤;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馬,一上馬就虧損。”毫無疑問,商場上的風險和機會是并存的。匆忙上馬、忽略風險是蠻干,而事無巨細的管理風格同樣有害,掌握平衡需要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持續不斷的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