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教子以德——古代爸爸的教子佳話(3)

9.曹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在三國群雄中,教育子女最有成效的,首推曹操。他的幾個孩子,曹丕、曹植文武雙全,都是著名的詩人;曹彰剛毅威猛,是一員名將;曹沖雖然13歲就夭折,卻是歷史上罕見的神童。

不過,關于曹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無論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記敘都過于簡略,我們僅能從側面略知一二。

曹操非常注意給孩子選良師,并要求他們尊敬老師。他給孩子們選拔屬吏時,下令要選“德行堂堂”的人物。他還選被稱為“國之重寶”、“士之精藻”的邴原為曹丕的長史。

曹操不但對兒子們的學習抓得很緊,在品德上要求也很嚴格。

公元218年,他派曹彰帶兵討伐代郡烏桓的叛亂。出發(fā)前,他對曹彰說:“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告訴他王法無私,犯了過錯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寬赦的。曹彰果然兢兢業(yè)業(yè),奮力戰(zhàn)斗,一舉平定了北方。后來回稟曹操時,他并不居功,而把功勞歸于部下將領。曹操聽了十分高興,親切握著曹彰下頷的黃胡須說:“黃須兒竟大奇也!”

而曹植,他10歲左右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辭賦幾十萬字,而且下筆成文,倚馬可待。曹操極其寵愛他,很想立其為世子。公元213年,曹操率軍南征孫權,命令曹植留守鄴城,臨行前,曹操說:“我23歲時做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也沒有什么錯誤;你今年也23歲了,難道還不應該努力嗎?”由此可見,曹操對曹植寄托了深切的期望。可是,曹植由于恃寵而驕,放縱不羈,有一次乘車在“馳道”上走,又私自打開“司馬門”出去。而在這兩條路上行走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權,曹植這樣做,無疑觸犯了國家法律。曹操對此十分生氣,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后來,他決定改立曹丕為世子,這其中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曹操對兒子的嚴格管教亦可見一斑。

反映在曹沖故事里的“大船稱象”早已膾炙人口。當曹操向部下征詢稱象的辦法時,曹沖這五六歲的孩子竟能直抒己見,毫不拘謹和畏懼,提出大船稱象的好辦法,曹操還高興地照辦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雖為魏王,在家庭生活中卻和子女舐犢情深。

曹操能文能武,所以,他也要求諸子兼習文武。曹操曾令工匠打造五口寶刀,取“百煉利器,以辟不祥”之意,命名為“百辟刀”。曹操作《百辟刀令》,說:“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余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以次與之。”這個令文反映出了曹操倡導文武兼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

曹丕在《典論·自序》中回憶:“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曹丕被立為太子。這時的曹丕已像父親一樣,文才武藝俱佳。在當太子期間,他撰寫的《典論·論文》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長擊劍,曾用甘蔗當劍,跟通曉五種兵器的奮威將軍鄧展比武,并擊敗了對手。曹操倡導兼習文武、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在曹丕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曹操雖然倡導文武兼習,但也允許學有偏好。《三國志·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記載:“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wèi)、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為將。’太祖曰:‘為將奈何?’對曰:‘被堅執(zhí)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得知三子曹彰立志為將以后,并沒有責備他棄文好武,而“大笑”,實際上是允許曹彰學有偏好。曹操對待四子曹植也是這樣。曹植喜文而厭武,他在《與楊德祖書》中說:“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對于曹操賜給他的勉勵他習武的百辟刀,曹植作《寶刀銘》,說:“造茲寶刀,既礱既礪。匪以尚武,予身是衛(wèi)。”意思是:佩帶鋒利的寶刀,并不意味著自己崇尚武功,只為防身自衛(wèi)。對于曹植這種言行,曹操也沒有訓斥。

允許學有偏好,按照現代教育理念說,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允許良好的個性發(fā)展。曹操能夠做到這點,實在難能可貴。

10.許衡:重視兒子們的人格教育

許衡,字仲平,學者稱之魯齋先生,是宋元之際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盛夏行路時因天氣炎熱,路人們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他們便紛紛去摘梨吃,唯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

這個故事并非杜撰,《元史》有載。當時,蒙古兵的鐵蹄踏進新鄭,24歲的許衡跟隨眾人逃難,途中便發(fā)生了這個故事。

身為難民,許衡仍然能夠做到“義不摘梨”,這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

亂世中的許衡像古代先賢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那樣,也以耕種維持生計,粟熟了才吃小米飯,粟未熟的時候,他就吃糠菜。如此艱苦的生活,他卻過得泰然自若。他夜思晝誦,讀書不已。別人送給他的東西,只要有不合道義的,他就堅決拒收。

許衡不僅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也很重視兒子們的人格教育。

許衡認為,孟子的高尚人格、浩然正氣能給孩子以無窮的激勵,是人格教育的好教材。因此,他特別推崇《孟子》,要求兒子專讀《孟子》。他不僅引導兒子通過讀圣賢書來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人格,還通過寫詩的形式來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在戰(zhàn)亂之際,他希望兒子能夠把握人生,辛勤勞作,做到淳樸真實、磊落忠信、致君濟民、不圖茍且之功名,盡其本然之善性,學到真知。許衡對兒子的人格教育花費了很多的工夫,在他的教育下,他的4個兒子除兩個早卒外,另外兩子都不負父望,從小就養(yǎng)成了高尚的善行。長子師可“志趣端正”,官至諫議大夫。《元史》本傳稱:“他人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教化之如此。”意思是說:他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樹,果子熟爛掉到了地上,他家的孩子從那里經過,眼睛都沒有斜視一眼就離開了。

他對兒子們的教化達到了這種地步,由此可見,人格魅力對于人生與命運的重大影響。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著名家訓

重德向善是傳統(tǒng)家訓格言中的綱目,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道德修身的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這是真正為子孫負責,也必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家訓又稱家規(guī)、庭訓等。古人非常重視以修身為主的家庭教育,認為“子不教,父之過”,道德與文化的傳承是“齊家”的主要內容之一。

古代家訓的內容非常豐富,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義、禮義廉恥等美德成為家風、家訓的核心,用以諄諄教誨后世子孫,要他們重德修身,將美好的德行和圣賢的智慧代代相傳,從而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莎车县| 腾冲县| 大名县| 常德市| 黔南| 阳东县| 宁德市| 雅安市| 北宁市| 清远市| 青川县| 大宁县| 内乡县| 临夏县| 松原市| 肥东县| 如皋市| 咸阳市| 承德市| 宜川县| 普安县| 宜兰市| 海城市| 浑源县| 都匀市| 黄龙县| 崇阳县| 石楼县| 克什克腾旗| 化德县| 新巴尔虎左旗| 邹平县| 温泉县| 莱阳市| 锦屏县| 建瓯市| 察哈| 浦县| 四会市|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