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子以德——古代爸爸的教子佳話(1)
- 爸爸,我們去哪兒:世界最具影響力名人的100個父教法則
- 談旭
- 4572字
- 2018-04-02 16:19:13
“教子以德”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因為“德”既能補體,也可補智,所以,古人一直遵循著這條原則來教育子女。
1.曾子殺豬教子誠信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他16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憑借自己在儒學方面的建樹,曾參得以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合稱為“五大圣人”。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子非常注重個人修養,對上孝順父母,對下關愛孩子。他總是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給孩子的成長樹立榜樣,教孩子做人要誠實。
曾子殺豬教子誠信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集市,她的兒子哭著要跟去,曾子的妻子便騙他說:“你回去,等一會兒我回來給你殺豬吃。”
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媽媽回來,連村子里的小伙伴來找他玩都被他拒絕了。他靠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著豬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媽媽回來了,便一邊三步并作兩步地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
而曾子的妻子卻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么能隨隨便便就殺掉呢?”
見母親出爾反爾,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話沒說,便去拿了菜刀,準備殺豬。妻子急忙上前攔住丈大,說道:“家里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后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母親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想要做好一件事,哪怕面對年幼無知的孩子,也應做到言而有信、誠實無詐,因為身教重于言教。
所有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2.司馬光:教育孩子力戒奢侈
司馬光是北宋名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樸,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他教育兒子“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到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樸實,并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卻因儉約而遭到譏笑,實在要不得。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只有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并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于后世。
下面是《訓儉示康》譯文的部分內容。
司馬光寫道:“我本來是貧寒人家的子弟,世世代代以清白的家風相繼承……我一生穿衣服只求抵御寒冷,吃飯只求飽腹……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看作光榮,我卻把節儉樸素看作美德。別人都譏笑我固執而不通達,我則不以此為缺陷。孔子說:‘與其因為奢侈而驕傲,不如因為節儉被人看作固執與不通達。’又說:‘因為儉約而犯錯誤的,那是太少了。’又說:‘讀書人有志于道義,卻認為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是羞恥,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談論的。’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德,現在的人卻把節儉看作是缺點,唉,真奇怪呀!”
“近來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宮內釀酒的方法釀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遠方的珍貴奇異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品種繁多,食具如果不是擺滿桌子,就不敢約會招待客人朋友。為了約會招待,往往先要用幾個月的時間準備,然后才敢發請柬。如果有人不這樣做,人們就會爭著非議他,認為他沒有見過世面、舍不得花錢。因此,不跟著習俗順風倒的人,就少了。唉,風氣敗壞成這樣,居高位、有權勢的人雖然不能禁止,難道能忍心助長這種惡劣風氣嗎?”
“張文節當宰相時,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當河陽節度判官時一樣。跟他親近的人中有人勸他說:‘您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自己生活卻這樣節儉。您雖然自信也確實是清廉節儉,但外人對您很有譏評,說您如同公孫弘蓋布被子那樣矯情作偽,您應該稍稍隨從眾人的習慣做法才好。”張文節嘆息說:‘我今天的俸祿這樣多,即使全家穿綢緞的衣服,吃珍貴的飲食,還怕不能做到嗎?但是人們的常情是,由節儉進入奢侈容易,由奢侈進入節儉困難。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一旦處境跟現在不一樣,而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的地步,哪比得上我做大官或不做大官、活著或死亡,都像同一天這樣節儉好呢?’唉,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魯國大夫御孫說:節儉是人類共同的好品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惡。凡是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中培養出來的。節儉就少貪欲:有地位的人少貪欲,就不會為外物所役使,不會受外物的牽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沒有地位的人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約用費,避免犯罪,豐裕家室。奢侈就會多貪欲:有地位的人多貪欲,就會貪圖富貴,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浪費,最后敗家喪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貪贓受賄;在鄉間當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會盜竊他人財物。”
為了說明奢侈的教訓,他寫道:“衛國大夫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請衛靈公,大夫史知道公叔文子一定會遭到災禍。果然,文子去世后,文子的兒子公孫戍就因為奢侈招罪,出國逃亡;到了孫子一代,則因為奢侈而家人死光。西晉大官石崇以奢侈浪費來向人夸耀,終于因此而死在了刑場上。宋真宗時的宰相寇萊公的豪華奢侈,在當代人中堪稱第一,但因為他的功業大,所以人們不批評他。可是他的子孫習染他的家風,也豪華奢侈,現在多數窮困。”
司馬光最后寫道:“因為節儉而立下好名聲,因為奢侈而自招失敗的事例還很多,不能統統列舉。上面姑且舉幾個人用來教誨你。你不但本身應當履行節儉,還應當以節儉教誨你的子孫,使他們了解前輩的生活作風習俗。”
3.陸游:用詩陶冶孩子的性格
南宋詩人陸游特別注意用詩陶冶孩子的性格。他用詩作《冬夜讀書示子聿》來教育孩子,一定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總結自己學詩的體會,明確告訴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陸游在臨死之前寫的《示兒》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情緒是悲壯的,但字里行間又洋溢著堅信最后能獲得勝利的樂觀精神,顯示出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并沒有因其生命的結束而終結,它永遠有力地激勵和感召著后人。
相關鏈接:
古代的“示兒詩”
在我國古代,不少詩人留下了情真意切的教子詩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些詩詞值得我們每一個做家長的閱讀學習,認真深思和細細品味。
西漢時的東方朔是朝中大臣,一向以幽默風趣著稱。他是一個大隱士,但不是隱于山林,而是隱于朝廷,因此,他很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做到這一點。請看他的《誡子書》:
明者處事,莫尚于中。優哉游哉,于道相從。首陽為拙,柳下為工。飽食安步,在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余者不匱,自盡者無多。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唐代的詩圣杜甫,希望他的兒子宗武能夠“飽經街”、“愛文章”,向圣賢看齊。請看他的《又示宗武》詩:
覓句知新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詩中的“紫羅囊”指東晉謝玄少年時喜歡佩帶紫羅囊,他的叔叔謝安看了,覺得是很不好的習氣,就將紫羅囊燒了。
唐代詩人孟郊終生貧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3個兒子因無錢治病相繼夭折,他為此悲痛至極。詩人兼散文家韓愈當即寫了一首題為《孟東野夫子》的詩寄贈孟郊,詩云:
有子與無子,禍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無子固無嘆。
韓愈借此詩勸說孟郊不要因喪子而憂傷,同時娓娓道出了這樣一番道理:有子無子不是禍福之源,關鍵在于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則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無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嘆。
據說,孟郊收到這一首啟迪性的詩后,頓時消除了憂愁,振作了精神。但畢竟愛子心切,過了些時候,他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詩通過一位慈母給遠行的孩子密密縫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真摯感情,家喻戶曉,老少咸誦,成為古今必讀的教子名篇。
李商隱是唐代著名詩人,但才高難為用,一生沉淪下僚。他不想讓兒子學自己的樣子,而希望他去讀兵書,學萬人敵,將來做“帝王師”。他的《驕兒詩》很長,摘其中的幾句:
爺昔好讀書,懇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無肉喂蚤虱。
兒慎勿學爺,讀書求甲乙。
穰苴司馬法,張良黃石術。
便為帝王師,不假更纖悉。
北宋詩人張耒13歲就能吟詩作對,17歲寫下了當時膾炙人口的《函關賦》。少年時,他學于蘇軾,頗得東坡居士的賞識。20歲中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為人正直,做官清明,還寫下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為了教育兒子張秬、張秸,以賣燒餅的鄰居為榜樣,專門寫了一首七言詩。
張耒的鄰居是位賣燒餅的,他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賣,哪怕是刮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間斷。久而久之賣餅人的艱辛深深感動了詩人。他想,業過三百,行超三千,不論干什么,只要立志求遠,不懈地努力,終究會取得成功。為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人不畏艱難的品質,他寫下了《示秬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宋人鄭俠有《教子孫讀書》詩,其中寫道:
淡然虛而一,志慮則不分。眼見口即誦,耳識潛自聞。
神焉默省記,如口味甘珍。一遍勝十遍,不令人艱辛。
意思是說,讀書安神靜氣,虛心專一,思考問題不會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誦讀,耳聞自己的誦讀聲即潛心思考和記憶,就好比品味甘美珍異的食物。這樣讀書,一遍可以勝過十遍,而且不至于太勞累。
清代詩人袁枚的小女兒天資聰慧,不少名門望族前來求親,他均未允,卻將她嫁給了姑蘇城一個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詞》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憐不在容。但聽關雎聲,常在春風中。
女遵父訓,把這首詞作為傳家寶世代相傳。
身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鄭板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女兒出嫁無錢置辦嫁妝,便以一幅蘭竹圖代替,并在上面題了一首詩:
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