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3)
-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3627字
- 2018-02-08 11:00:18
假如我在教室里放一把梯子,用它爬到黑板最上邊去,那么所有看到我這樣做的人可能都會想:“阿德勒博士一定是瘋了。”他們根本不知道我為什么要一把梯子,為什么爬上梯子,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那么別扭地坐著。但如果他們知道“博士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只有待在位置比較高的地方,俯視自己的學生才會有安全感,所以才會坐到黑板最上面”,就不會覺得我是瘋了。因此,可以說我也是采取了一種聰明的方法達到自己的具體目標。梯子是非常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的行為也是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的。只有從一個角度看,我的做法才是瘋狂的——那就是我對優越感的解讀。但如果這個目標一致存在,即使梯子被撤走了,我還會把椅子摞起來達成目的;如果椅子被撤走了,我肯定會跳,會用上我所有的肌肉使勁爬上去。每個神經癥患者都是一樣的:他們所選擇的哪種方法都十分正確——根本無可厚非。我們要改善的是神經癥患者的具體目標。目標改變了,思維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而變。那時,神經癥患者舊有的習慣和態度便已成為過去時,適應其新目標的新習慣和態度會取而代之。
我再舉一個例子。這位年已三十的女士深受焦慮感的困擾,根本無法與他人成為朋友。工作上,她很難取得任何進展,結果總要依靠自己家庭的接濟才能度日。她不時會打零工,給別人當速記員或當秘書。但不幸的是,雇主總是向她表明心跡,于是,不堪其擾的她只好辭職回家。然而,再一次找到工作后,這位女士發現自己的新老板對自己一點兒興趣都沒有。這時,她覺得自己實在太丟臉,就再次辭職了。最后,她接受了心理治療,我覺得差不多有八年之久,可一直沒什么效果,她的社交能力沒有提高,也沒有找到能讓她安身立命的工作。
我為她治療時,帶她回溯了童年最初幾年的時光。如果不了解一個人的童年,那肯定也無法了解她成人之后的生活。這位女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很美麗,簡直是被寵上天的小公主。當時,她的家境殷實,父母能滿足她所有的愿望。聽她說完,我不禁說道:“當時你真的就是個公主呢。”“沒錯,”她回答道,“當時大家都說我是公主。”我讓她講述自己最早的記憶時,她這樣說:“我四歲時,有一次走出家門,看見好多孩子在做游戲。每個人都跳起來大叫著:‘快看,女巫來了。’我很害怕,馬上跑回了家。之后我問一個和我們住在一起的老婦人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女巫。她回答說:‘有啊,不光有女巫,還有小偷和強盜,他們全都不會放過你的。’”從那時起,這位女士就很怕自己獨自在家,她的生活方式中一直貫穿著這種恐懼感。她覺得自己還沒有強大到可以離開家門,而且家人會一直支持她,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她。這位女士的另一段早期記憶是這樣的:“我有個鋼琴老師,是個男人。有一天,他想吻我。我馬上停下來,跑去告訴了我媽媽。此后,我再也不想彈鋼琴了。”在這里,我們也能看出來,她故意要讓自己和男性保持距離,她在性方面的發展以“保護自己,避免愛情”為目標,也與這一點相符。在這里,我不得不說,很多人認為陷入愛河之后,自己會變得沒有盔甲,某種程度上看,這種說法沒有錯。如果我們墜入愛河,必定要非常溫柔,我們對另一個人的興趣也會為自己帶來諸多煩惱。有的人的優越感目標是:“絕不軟弱,決不能向別人袒露心扉。”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避開愛情中二人相互依賴的關系。這種人總是有意讓自己遠離愛情,愛情來臨時,也總是準備不足。你會發現,如果有人覺得愛上別人是一種危險,那么他就會把這種情況變成一出鬧劇。他們會挖苦、嘲笑并揶揄那些可能讓自己陷入危險的人,想通過這種方式擺脫軟弱的感覺。
這位女士面臨愛情和婚姻時也會覺得很脆弱。結果,她工作時,遇到某個男人追求自己,便會反應過激,驚慌失措。除了趕緊逃開,她無計可施。她面臨的這些問題還未解決,父母雙親就已去世,因此,小公主的待遇一去不復返。她成功地找到了幾位親戚照顧自己,但一切都不如人意。很快,親戚們也漸漸不喜歡她了,無法為她提供她自認為應得的關懷。于是,這位女士便開始責備親戚們,控訴說讓她一個人獨自生活是非常危險的事。這樣,她才勉強避免了萬事靠自己的悲劇。我相信,如果這位女士的家人再也不理會她,那她一定會瘋掉。她實現優越感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強迫家人支持自己,這樣自己才能避開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這位女士的腦海中總會有這樣的印象:“我不屬于這個星球,我的家在另一個星球上,我是那里的公主。破地球上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重要性。”她再繼續這樣發展下去,肯定會真的發瘋。還好,她自己還有點兒能力,親朋好友也還肯照顧她,所以才沒淪落到最可憐的境地。
在下面我要說到的例子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例子中的主人公是個十六歲的女生,她從六七歲起就開始偷東西,十二歲時就開始跟男孩子們在外面過夜。這個女生兩歲時,她的父母經過長時間激烈的爭吵后,最終離婚了。之后,她一直跟著母親生活在外祖母的家里。外祖母對這個女生極盡寵愛。女生出生時,她父母的矛盾達到頂峰,因此她母親對女兒的降生始終都很不開心。母親從未喜歡過自己的孩子,母女關系十分緊張。為這個女生治療時,我很和藹地和她聊了一會兒。她告訴我:“我其實并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和男孩子們一起瞎混。但我必須得讓媽媽知道,她根本就管不了我。”我問她:“你這是報復嗎?”“我覺得是,”她這樣回答我。這個女生想證明自己比母親強,但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目標,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比母親更軟弱。她覺得母親不喜歡自己,從而有了自卑情結。而且,她認為獲得優越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惹是生非。兒童之所以偷竊或進行其他道德敗壞的行為,總是出于對他人的報復之心。
有個十五歲的女孩子失蹤了整整八天。人們找到她之后,把她帶到了少年法庭。法庭上,這個女生編了個故事,說自己被某個男人綁架了。那個人把她綁了起來,鎖在一個房間里長達八天之久。然而,沒有人相信她的話。醫生親切地和她談話,讓她說出實情。但這個女生很生氣,竟因為醫生不相信她的話而扇了醫生一巴掌。和她見面之后,我問了問她對未來的打算,讓她覺得我只對她的未來感興趣,想盡力幫助她。我請她講述她曾經做過的夢,她笑著給我講了這樣的夢:“我當時在一家地下酒吧。從酒吧出來正好看見了我媽媽。很快,我爸爸也趕來了,我求我媽媽把我藏起來,別讓我爸爸看見。”這個女生很怕自己的父親,一直要反抗他。父親曾體罰過這個女生,而女生害怕再次被懲罰,所以才會撒謊。如果我們發現誰說謊,首先應該看看這個人的父母是否非常嚴厲,因為只有一個人覺得說真話會帶來危險時才會撒謊。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還能發現,這個女生和母親之間有某種合作。后來,她告訴我,是有人誘惑她到地下酒吧的,她在那里待了八天。她非常害怕自己的父親,所以才不敢說真話,但同時她又希望這段經歷能讓自己的父親服軟。她一直覺得父親在壓制自己:只有父親受到傷害時,這個女生才能體會到勝利的滋味。
我們如何才能幫助這些通過錯誤方式獲得優越感的人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這一點:所有人都會追求優越感。知道這一點后,幫助別人便不難了——這樣我們就能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理解他們為何掙扎。他們的唯一錯誤就在于一直朝著生活毫無意義的方向努力。一個人的所有活動都建立在對優越感的追求之上,這也是人類文化的源泉。人類的生活沿著這條偉大的路線前進——從低到高,由負到正,自弱變強。然而,能真正遇到并掌控生活諸多困難的人,正是那些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不斷努力的人,他們心中不只有自己,還有他人。如果我們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他人,就會發現說服別人并不難。人類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終歸要以合作為基礎——這是人類種族最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動作及性格特點的種種要求,就是它們必須能促進人類的合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完全沒有社會感。這一點是公開的秘密,連神經癥患者和罪犯也知道,但他們總想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借口,想把責任推給別人。問題是,他們已經沒有了讓生活向好發展的勇氣。自卑情結告訴他們:“你永遠做不到通過合作獲得成功。”他們為了肯定自己的能力,會避開生活中真正的問題,和假想敵作戰。
在人類的分工中,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各種具體目標。我們曾探討過,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目標都有疏漏之處,我們總能從中找到可以指摘的地方。比如,對這個孩子來說,數學知識方面是他的強項;對于另一個孩子來說,藝術方面是他的長處;對于第三個孩子來說,體力是他的優勢。消化不良的孩子會認為自己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營養不足,那他的興趣就可能轉向食物,因為這樣他才能改善自身狀況。最后,他可能會成為專業廚師或營養師。從這些具體的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解決問題的路上,人們會拒絕某些可能性,會進行某種自我訓練。舉例來說,哲學家必須不時從社會中抽離出來才能真正思考,才能撰寫作品,這一點我們都可以理解。但重點在于,如果一個人的優越感目標中包含著高度的社會感,他便不會犯下大錯。人類合作的實現需要群英薈萃。
注釋:
[1]即戀母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