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煮雨文叢Ⅲ)
- 陳子善
- 1822字
- 2019-01-04 02:41:18
錦繡文章 歷久彌新
——《更上一層樓》再版有感
書的命運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書誕生之后就乏人問津,有的書雖暢銷一時,但很快被人遺忘,有的書卻歷久彌新,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益顯示出它的獨特價值。林以亮先生的《更上一層樓》就是這樣的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更上一層樓》,林以亮(宋淇)著,臺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林以亮先生原名宋淇,系中國現代大戲劇家、大藏書家宋春舫之子。他早在求學時期就受到錢鍾書先生的賞識。《槐聚詩存》(北京三聯書店版)中留存著不止一首錢先生與宋悌芬(林先生早年筆名)的唱和之作。錢先生學貫中西,從不輕易許人,但在詩中稱林先生后生可畏,評價之高是顯而易見的。可惜我人在客中,手邊無書,不能具體征引。
林先生早年寫新詩,后轉向電影編劇,晚年潛心治學,在中國古典詩詞、《紅樓夢》、英美文學、翻譯學、現代文學(尤其是張愛玲和西西的作品)等眾多研究領域里均有造詣,不是一般的造詣,而是完全可用“精深”兩字來形容,化為文字,自然不同凡響。但他惜墨如金,不隨便出手,這本《更上一層樓》是他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六年的精選文集,真可謂“十年磨一劍”。
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的成就相當可觀,其中有“學者散文”的一路,博洽雅訓,越來越受人注意。林先生也以學者的博學多識寫散文,《更上一層樓》就是一部難得的“學者散文”佳作。書中雖有《像西西這樣的一位小說家》這樣比較謹嚴的長論,但仍寫得生動活潑,色彩斑斕,借鑒A.赫胥黎音樂化小說的理論,以交響樂四個樂章的起承轉合來探討西西長篇《哨鹿》的結構奧秘更是引人入勝,我是寧可把其當作“學者散文”來讀的。無論寫英美漢學權威霍克思和華茲生,還是記新加坡“紅學”大家黃葆芳;無論品藻張愛玲的《海上花》英譯,還是點評夏志清的稟賦和學問,林先生都能以宏闊的視野、精到的剖析和親切的筆觸出之,引領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作一次難忘的深具文化意味的散步。而《秀才人情》更是一篇學識與才情交相輝映的妙文。借用武俠小說中的常見術語來闡釋《四海集》四位作者的不同風格,不但貼切,而且是林先生的首創。從此以后,這種有趣的譬喻就屢見不鮮了。
“學者散文”是必須體現學者的睿智、學術的靈光和人文的關懷的,否則就流于炫耀才學而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更上一層樓》正是林先生多年專心向學、“武功高強”的結晶,因此于雍容大方之中更平添了學術的力度和深度,浸潤著人文知識分子面對科技發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深層思考,正如林先生在評論他人時所說的:“一個普通人,學問達到了相當火候之后,自會觸類旁通,信筆寫來都是錦繡文章。”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更上一層樓》“全書以《文思錄》起,以《偶思錄》終,采取相同的形式,無意間構成了一個圓圈,周而復始,代表了生生不息和某一階段的終結”。確實,書中的《文思錄》《再思錄》《三思錄》和《偶思錄》四篇,共錄七十一則學術小品,長則千字左右,短則不到四百字,詩詞小說、音樂繪畫、掌故軼事、古今中外,無所不談,看似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實際熔知識、見解、機智、幽默于一爐,足以顯示作者的靈思和功力,難怪林先生要特別看重這四組學術小品了。
誠然,這類讀書札記的形式,中國古已有之,在歷代汗牛充棟的詩話詞話中比比皆是,如林先生多次引用的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即為一例,但往往太多太難,讀者必須做一番披沙揀金的工作。林先生卻不同,他是真正有感而發,推陳出新,不落老生常談的窠臼而別有情致。他一方面對歷代名人名作名句重新審視,另一方面以其深厚的西學根柢加以觀照,著力發掘其新義,因此盡管文字簡練,字里行間仍涌動著作者對自然的親和、對歷史的穿透,以及對自在灑脫、不羈不絆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他對各個歷史時期詠梅詩高下的梳理,對達·芬奇其人其畫其文意義的闡發,對中詩英譯誤讀和洋人亂起中文名的揶揄,對奧登歌劇是音樂最高成就說的補證,無不涉及中外文化的差異、碰撞和融會等問題,以小見大,頗具匠心。林先生這類精致、優雅、充滿人生哲理和藝術真知的學術小品是我最愛讀的。
如果我沒有記錯,《更上一層樓》是林以亮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至今已有整整十一個年頭了,林先生也已于前年謝世。值此臺北九歌出版社二十周年大慶之際予以再版發行,正是適逢其時,頗具紀念意義。林先生泉下有知,也當頷首稱善。而對海內外華文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則又有了一次親近林先生道德文章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喲。
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于日本東京
(原載一九九八年三月臺北九歌出版社再版《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