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道可道,非常道
書名: 道德經新解(全譯本)作者名: 老子本章字數: 2359字更新時間: 2018-01-08 14:13:20
原文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4]可名[5],非常名。無名[6],天地之始。有名[7],萬物之母。故常[8]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9]。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10],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
[2]道:道白。
[3]常:常規的,一般的。
[4]名:事物的變現形式。
[5]名:說明。
[6]無名:沒有形的。
[7]有名:有形的。
[8]常:經常。
[9]徼:邊際,軌跡。
[10]玄:幽深,奧妙,高深莫測。
譯文
事物運行、發展的規律是可以用言詞來表達的,它不是一般的“道”;“名”是可以用文字來闡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無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萬物的根本。所以,經常沒有欲望,可以從無形中去體悟“道”的微細奧妙;經常抱有欲望,可以從有形中去觀察“道”的運行軌跡。這兩個方面,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幽深而幽深,是洞悉萬物變化奧妙的總門戶。
老聃智慧
《道德經》開篇便講“道”。這個“道”,即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事吉兇禍福的規律。《道德經》用“道”構造了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以此來說明宇宙,說明社會,說明人生。
宇宙是什么?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有人覺得它就像是一部無字天書,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有人覺得它像一個深不可測的世外高人,也有人覺得它像一個靦腆含蓄的閨中少女。
其實,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終存在著,永不停息地演變著。變化是絕對的,這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但變化的規律本身是不會變的,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規律,就是真理。
迄今為止,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極其有限,而且這種認識永遠不會終結。但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學命題。如果用一種“道”去對應宇宙間的所有變化,那是徒勞無功的;如果用一種“名”去印證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那是無濟于事的。
從總體上來說,今人應該比古人聰明,因為今人的知識結構和物質文明,遠遠超越了古人。然而,現在人們考慮問題,往往強調邏輯思維,似乎這種思維方式最為嚴謹、最為科學。殊不知,邏輯思維是平面的,僅局限于一維至二維的尺度。相對來說,邏輯思維的內容是簡單的,而形式卻越來越復雜。尤其是現在的數理邏輯,完全可以借助于電子計算機來描述,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腦甚至能取代人腦,可以展示出一種絕對有序的操控運算系統,將數理邏輯描述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一旦出現無序的現象,電子計算機便會束手無策,邏輯演算也只能擱淺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古人又也許比今人聰明。古人的思維方式,當然也有邏輯思維,同時也有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和感知思維等。所謂“感知思維”,是超越感官的一種思維方式,即能夠看到四維以上的真如世界。釋迎牟尼如果不運用感知思維,便不可能悟透世間無常和緣起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運用感知思維,便不可能捕捉到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道”。
我們生活在三維時空層次,對《道德經》中的“虛”和“無”等描述很難理解。這是因為,我們不具備老子的感知思維能力,僅憑有限的感官要去認識“虛”和“無”,能夠對它定形、定量、定性嗎?不能。不能,只能說明我們的感官能力有限、認識水平低下、思維方式不對,并不能說明“虛”和“無”不存在。
基本上,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東西、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嘗到滋味、感覺到冷熱。誰也不能否認自己感官所接觸的事物,并以此作為思維判斷的標準,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就是這個道理。但人們無法超脫自己生活中的實物環境,去探索“虛”和“無”的更大領域。大多數人甚至不愿接受這一概念。這并不是保守或頑固不化,因為人的感官確實無法感知“虛”和“無”。
邏輯思維是人類的理性思維方式,其前提是人對客觀世界已有的認識。因此,對感官無法感知的東西,便懷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邏輯思維又可稱為“線性思維”,它只能認識在一個水平線上發現的相對真理,而無法認識宇宙的絕對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層次,人類的認識水平也有不同的層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遠鏡看到一百萬光年范圍內的宇宙運動,但要想了解一億光年乃至一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地球上任何儀器就都不管用了。而一個“道”字,則涵蓋了宇宙的無窮。
老子所說的“道”,是萬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沒有一刻處于靜態,它像一張巨大的網,包羅了整個宇宙。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道”卻超越時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甚至連因果都沒有。人們概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的一個片段;人們印象中的物質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個角落。只有“道”能總括一體,因為它是永恒的。
第一章是《道德經》全書的總綱,“道”則是貫串全書的靈魂。
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經》“道”的精髓,不能僅從字面上去連釋“道”的意義,而應從全章乃至全書所闡述的整體思想上去理解和認識其確切的含義。
這一點,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做到了。他在注《老子道德經解》上篇第一章時指出:
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老子之學,盡在于此,其五千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
人求“實”而知萬物生成于天地陰陽造化,其本源則為“虛”“無”之“道”。“實”與“虛”及“有”與“無”,都相對立而存在。隨著人的感知范圍的擴大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虛”可能變成“實”,“無”可能變成“有”,這時人們對“道”的認識,就會比現在深刻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