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思維里的墻:被堵住的不是出路,是思路
- 微思考:如何不走彎路地快速進階
- 金文
- 10446字
- 2017-11-30 10:53:38
打開思路,才能撬動更大可能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帖子:
我準備把北京或上海的房子賣掉,去非洲買一個荒蕪的小島,馬上宣布獨立建國(至于是共和國、王國什么的就不重要了),緊接著同中國建交,聲明只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樣一來,生活就豁然開朗了:
不用蝸居了——可以在北京建大使館!
不用搖號了——而且可以申請外交牌照!
不怕堵車了——出門警衛森嚴、交通管制!
……
額滴神!思路一變天地寬?。?
事不宜遲,現在就啟動項目,賣屋買島建國去!
雖然帖子中所提想法的可行性有待考慮,但是這種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非常值得學習。
大多數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遵循已有的思路,卻不知這樣只會限制了思維的寬度,導致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少,有的時候甚至會令你束手無策。在遇到坎或者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你不妨跳出以往的束縛,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樣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換個思路,也許就有了出路。
美國有一間生產牙膏的公司,其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公司每年營業額蒸蒸日上。不過,公司業績在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呈現出停滯狀態,每個月都只是維持同樣的銷售數字。
董事會對此三年的業績表現感到不滿,便召開全國經理級高層會議,以商討對策。會議中,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對董事會說:“我有個建議,但如果您采用了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5萬元!”
總裁聽了很生氣地說:“我每個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紅、獎勵?,F在叫你來開會討論,你還要另外要求5萬元,是否過分?”
“總裁先生,請別誤會。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一分錢也不必付?!蹦贻p的經理解釋說。
“好!那你的建議是什么?”總裁不屑地問?!皩F有的牙膏開口擴大1mm?!笨偛寐牶?,大為震驚,立馬簽了一張5萬元支票給那年輕經理。
試想,每天早上,每個消費者多用一點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倍呢?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當年的營業額增加了32%。
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我們面對新知識、新事物或新創意時,千萬別將腦袋密封,因為一個新的想法也許能讓我們獲得不少啟示,從而提升業績、改善生活。要知道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推動發展。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發展。
善于聯想,以“活”取勝
聽說過商場上流行的風和木桶定律嗎?風和木桶雖然看起來毫無關系,但通過下面的推理,卻可以建立聯系。
1.風吹云卷,塵土飛揚。
2.得眼病的人增多,盲人也隨之增多。
3.盲人增多,則彈三弦琴的人也會增多(古代許多盲人以彈三弦琴謀生)。
4.三弦琴很暢銷,必須有充足的貓皮供應。
5.貓的數量因而銳減。
6.貓一減少,老鼠便增加。
7.老鼠一多,便會咬壞洗澡的木桶,必須找師傅補。
8.修補桶的師傅因不斷上門的生意而賺大錢。
上述風和木桶的推理雖然有些夸張,但它的核心內容值得稱贊:運用發散思維,尋找新的商機,以“活”制勝。
假如你是賣豆子的商販,豆子賣得動,直接賺錢當然最好。如果豆子滯銷的話怎么辦?首先,可以考慮將豆子漚成豆瓣賣;假如豆瓣也賣不動,那就將豆瓣腌成豆豉;如果豆豉還是賣不動,就將豆豉加水發酵,制作成豆醬油,從而改賣豆醬油?;蛘?,將豆子磨成豆腐賣;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了,就改賣豆漿;豆腐如果賣不動,擱點調料,放上幾天,做成臭豆腐賣;如果還賣不動,讓它徹底腐爛后,改賣豆腐乳?;蛘撸梢宰尪棺影l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賣不動,讓它再長大點兒,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是賣不動,干脆再讓它長大些,當作盆栽賣——可以給它起一個很時尚的名字:豆蔻年華。
簡單的點子,居然可以折騰出這么多銷售方式,這就是發散思維的奇效。如果想成功,必須運用發散思維不斷地變換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最新方法。針對同一個問題,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在思考中,不墨守成規,不拘泥于傳統,不受已有知識的束縛,沒有固定范圍的局限,這樣才能探求出不同尋常的解決方法。
然而,發散思維并非天生,它來源于平日對事物的觀察、對信息的留心。發散思維訓練要注意提高思維的流暢力、變通力、靈活性。思維的流暢力是指一定時間內產生觀念的多少。一個人對某一問題產生反應性的概念和構想很多,說明其思維具有流暢力。思維的變通力是指產生觀念的不同類別屬性的多少。類別越多,變通力就越強。
蘋果里有一顆星星,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如果你能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來看的話,很多事情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一個人的錯誤,可能會成為另一個人的新發現。
孩子回到家里,向父母講述幼兒園里發生的故事:“爸爸,你知道嗎,蘋果里有一顆星星!”
“是嗎?”父親輕描淡寫地回答道,他想這不過是孩子的想象,或者老師又講什么童話故事了。
“你是不是不相信?”孩子打開抽屜,拿出一把小刀,又從冰箱里取出一只蘋果,說道,“爸爸,我要讓您看看?!?
“我知道蘋果里面是什么?!备赣H說。
“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孩子邊說邊切蘋果。
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蘋果的頂端切到底部。而孩子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蘋果放到父親面前:“爸爸看啊,里頭有顆星星呢。”真的,從橫切面看,蘋果核果然顯現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圖案。
許多人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想到蘋果里居然還藏著一顆星星。
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約都是出于好奇,或是疏忽所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切錯的蘋果中發現那顆星星。所以說,同樣一件事,好與壞,關鍵在于你自己從哪個角度看。成功的人,在失敗中看到機會;而失敗的人,則是在成功將要來臨時就停下了腳步。
發明家愛迪生想從植物體中找出天然橡膠的新原料。他為此做了無數次的實驗。第五萬次實驗又一次失敗后,他的助手泄氣地對他說:“愛迪生先生,我們已經做了五萬次實驗了,都沒有結果?!?
“有結果!”愛迪生熱切地叫出聲來,“我們有了不起的結果呀,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有五萬種東西是不行的!”
有人看到難題,有人卻看到機會。兩個人同時向窗外望去,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個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誰能獲得成功的青睞,誰又會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那是毫無疑問的。要知道,“危機”包括了“危險”和“機遇”,只是我們習慣性地只看到“危險”而看不到“機遇”。
當你下次遇到難題時,先試試換個角度去思考,用心捕捉危機中的轉機,那你就會走向一個新的開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準備顛覆你的思維吧!
有人說:“懶是人類之光。”乍一聽,這觀點很荒謬,然而細想起來,其內涵很有意思。
阿里巴巴的總裁馬云有一句名言是:“要相信客戶都是懶人。”他說:“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法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養成了勤勞的惡習。很多人都記得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并且被這句話誤導了一生,勤勤懇懇地奮斗,最終卻碌碌無為。其實,愛迪生是因為懶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編了這句話來誤導我們。”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比爾·蓋茨,他懶得讀書,就退學了。他又懶得記那些復雜的DOS命令,所以就編了個圖形的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的電腦都長著相同的臉,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值錢的品牌——可口可樂,它的老板更懶。盡管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巴西的咖啡香味濃郁,但他實在太懶了:弄點糖精加上涼水,裝瓶就賣。于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種像血一樣的液體?!?
“還有更聰明的懶人:懶得爬樓,于是他們發明了電梯;懶得走路,于是他們制造出汽車、火車和飛機;懶得出去聽音樂會,于是他們發明了唱片、磁帶和CD。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都懶得再說了。如果沒有這些懶人,我們現在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我都懶得想!”
“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靠懶人來支撐的。世界如此精彩都是拜懶人所賜。現在,你應該知道你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了吧?”
“懶不是傻懶,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懶的方法,要懶出風格,懶出境界。像我從小就懶,連肉都懶得長,這就是境界。”
馬云提出“懶人理論”,目的是告訴員工在工作的時候需要改變方法。阿里巴巴的理念是“要相信客戶都是懶人”,所以需要處處為客戶著想。客戶懶得做什么,阿里巴巴就需要做什么,讓客戶成為自己的“提款機”。
可以說,馬云的“懶人理論”顛覆了我們以往的思維。他要求阿里巴巴以客戶的要求為導向,不能把網絡做得太復雜,要通俗易懂、方便操作,最好是讓菜鳥都能玩轉阿里巴巴,這是馬云希望看到的。
在現代社會,人越來越懶,做任何事情都恨不得別人替自己準備得妥妥當當。比如,不愿意動手,天天訂快餐吃;不愿意走路,恨不得將汽車開進臥室;不愿意動腦,大部分的著作縮成千字文才肯一讀,還說這是“快餐文化”;就連談戀愛,也恨不得一見面就直奔主題。
馬云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人們身上普遍的弱點,進而挖掘,使之轉變成賺錢的機會。馬云是個懶人,也是聰明人,他捕捉到了別人沒有發覺的市場,“懶”出了門道,也“懶”出了財富?,F代社會日新月異,市場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和獨特性,“懶人群體”的出現是一種新的經濟機遇。如果能從懶人的角度去思考,挖掘他們的需求,并盡量使自己的產品符合他們的要求,就能把市場做大、做活。
現在你該明白,這里說的“懶”不是真懶,更不是讓人養成懶惰的惡習。它實際上是一種思路的轉變,一種看問題的新穎角度。善于轉換自己的思路,想別人想不到的,成功就會離你更近。
如何拆掉趨合心理這堵墻
倘若信才寫了一半,圓珠筆突然沒有墨了,你是隨手拿起另一支筆繼續寫下去,還是四處尋找一支顏色相同的筆,以致在找筆時思路又轉到別的方面?
或者,你是否會被一本間諜小說迷住,哪怕明天早上有一個重要會議,也要讀到凌晨4點仍不釋卷?
又或者,你突然愛上了編織,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編織針,一本正經地織著毛衣。雖然并不復雜,卻搞得茶飯不思。如果中途有別的事情打斷,只要有機會,就會迫不及待地繼續干,盡管織完了也并不著急穿。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有個例子很能說明這種心理:
一位大作曲家愛睡懶覺,妻子為使他起床,便在鋼琴上彈出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弦。作曲家聽了之后,輾轉反側,最終不得不爬起來,彈完最后一個和弦。趨合心理迫使他在鋼琴上完成他在腦中早已完成的樂句。
實際上,人們不只喜歡辦事有始有終,還傾向于將不完美的變得完美,將不完善的變得完善。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老太太把自己樓上的房間租給了一個男青年。第一天晚上,男青年玩到很晚才回來。他爬到床上,咕咚咕咚脫下皮鞋倒頭就睡。第二天,老太太對那青年說:“你昨晚脫鞋的聲音太響了,害得我好久都睡不著?!蹦星嗄曷犃撕懿缓靡馑迹B聲說:“我以后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這天,男青年還是玩至半夜歸來。咕咚,他脫下了一只鞋,突然想起老太太的抱怨,于是他輕輕地把另一只鞋放下,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次日,老太太問那男青年:“你昨天怎么只脫了一只鞋?”男青年說:“我脫了一只鞋后,想起您對我說的話,怕影響您休息,就把鞋輕輕放下了?!?
這下老太太更生氣了:“你害我一夜睡不著?!?
“為什么呀?”
“我一直在等第二只鞋落下來啊?!?
這就是人們的“趨合心理”在作怪。如果一件事情不完整,人們就傾向于把它做完整;如果一件事情不完美,人們就傾向于將它變得完美。比如你畫了一個圓圈,如果最后留下一個小缺口,那你會傾向于把這個圓完成。
倘若一個人的內驅力太強,每件事都非做完不可的話,則可能會導致生活沒有規律、太緊張。很顯然,這并不是好事。同樣,一個人的內驅力太弱的話,就會拖拖拉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
對于內驅力太弱的人,泰克醫生為他們提出了一個解決的方法:“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時間限度是10分鐘,而工作要一小時才能做完。那么,你的思想一開始散漫,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鐘的時間活動筋骨,例如跳幾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肌肉運動?;顒舆^后,再把另一個10分鐘花在工作上?!?
而對于那些內驅力太強的人,要怎樣才能把脫韁之馬一般的“完成內驅力”抑制住呢?
第一,如果發現某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就勇敢地放棄。
第二,編制一個時間表,把必須做的事以及要花費的時間都寫下來。努力培養出一種較合實際的意識,每一次做計劃不必把完成期限定得太緊。如果有筆賬必須在2月1日前繳付,那就預定在1月29日付出。
第三,一點一滴地強化意志力。我們可以先從小事開始訓練自己,比如強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幾只碟子不洗;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中間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是,那你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如何從損失之痛中抽身
當一項已經發生的投入無論如何也無法收回時,這種投入就變成了“沉沒成本”。
舉個例子來說,你花了10塊錢買了一張今晚的電影票,準備晚上去電影院看電影,不想臨出門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這時你該怎么辦?
如果你執意要去看這場電影,不僅要來回打車,增加額外的支出,而且還可能面臨著被大雨淋透而發燒感冒的風險。這時,你的明智選擇應該是不去看這場電影。
還有一個更為經典的例子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沉沒成本的深刻含義:
有一個老人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古董,一旦碰到心愛的古董,無論花費多少錢都要想方設法買下來。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就花了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他把這個寶貝綁在自行車后座上,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誰知瓷瓶由于綁得不牢,在途中從自行車后座上滑落下來,咣當一聲摔得粉碎。
大家猜猜,這位老人是什么反應?
這位老人聽到清脆的響聲后居然連頭也沒回,繼續騎車。這時,路邊有位熱心人對他大聲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頭也沒回地說:“摔碎了嗎?聽聲音一定是摔得粉碎、無可挽回了!”不一會兒,老人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想,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他一定會從自行車上跳下來,對著已經化為碎片的瓷瓶捶胸頓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會好長時間精神都難以平復。
每一次選擇之后,我們總是要付出行動,而每一次行動我們總是要進行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財力還是時間。在做出下一個選擇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還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還有價值。最終,前期的投入就像萬能膠一樣,把我們粘在原來的道路上,無法做出新的選擇;而且投入越大,我們就會被粘得越緊。
如果我們能像那位老者一樣,不再考慮無可挽回的損失,那么,我們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地做出新的選擇,從而調整自己人生的方向,將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不是方法的方法,有奇效
公安局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個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局長是什么關系?
在100名被測試者中只有兩人回答正確!在對一個三口之家提出這個問題時,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孩子的媽媽,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如此簡單的問題反而不如一個孩子呢?這就是思維定式在作怪。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思維定式去推想,自然得不到正確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思維定式的限制,因而立刻就得出了正確答案。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思維定式,也就是人們的思維經常會遵循某一個固定的模式。思維定式一旦形成,思維就會呈現一種慣性狀態。只要某種現象一出現,就會自然而然地順著過去的習慣去思維,得出結論。此外,人們在做出選擇、進行決策時,依據的也往往是過去的經驗。
過去的經驗在大多數時候會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參考,長期的慣性思維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但是,它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尋求其他途徑。當常規方法無法解決時,我們只會一籌莫展。要知道,當一個人的思維陷入固定的模式時,他不只會倔強如牛,把錯誤當真理,還可能會把自己逼進死角,就像下面要說到的蜜蜂那樣。
如果你將6只蜜蜂和6只蒼蠅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后將瓶底朝著窗戶,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你會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出去。正是由于蜜蜂固守以往對光亮的經驗才導致了它的死亡。
蜜蜂在自然界中從沒遇到過這種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氣層。在它們的經驗中,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于是蜜蜂固執地遵循著這一思維定式,不停地重復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在一次次的受挫后也仍然不去尋求新的出路。
那些愚蠢的蒼蠅則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結果誤打誤撞地碰上了好運氣,找到了出口,并因此獲得了自由和新生。這些頭腦簡單者順利得救。
這個故事并不是寓言,而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卡爾·韋克轉述的一個絕妙的實驗。實驗中的蜜蜂在選擇逃生方法時只是因為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且固執堅持,最終失去了逃生的希望。
因此,不管是在學習、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克服思維定式對我們的影響,敢于嘗試新的出路。這樣才能使思維更開闊、更深刻、更靈活、更敏捷,才能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錯誤。
保持清醒,趨利避害
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一件事情,不論好壞,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會蜂擁而至。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紅燈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沒有行駛的車輛。這時候,有一人不顧紅燈的警告穿越馬路,接著兩人、三人……人們蜂擁而過,置身其中的你會怎么做呢?倘若你還留在原地,不但別人會說你傻,恐怕連你自己也會這樣認為。這就是一個“從眾效應”最常見的例子。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形成印象、做出判斷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在信息接收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我們來看看從眾效應對人們的影響,看看人們會不會因為自己的看法、選擇與大多數人不同而違心地改變自己的意見、選擇。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
他請大學生們自愿做他的受試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了。于是,他們只能坐在其他位置上。他們不知道,事實上,那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受試者(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對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做出比較,看它和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確判斷之后,5個假受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許多真的受試者開始迷惑了。他們會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會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從總體結果來看,有33%的人選擇了和大家一樣的判斷,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對這個問題判斷出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堅持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為什么人們會放棄自己的正確答案而改變判斷,選擇和眾人一致的錯誤答案呢?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是影響從眾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叭硕唷北旧砭褪且粋€具有說服力的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意見。
一方面,“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與眾不同是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的。好比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逆向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里,一個突然歇斯底里大聲喊叫的觀眾……
另一方面,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在一個系統內,誰若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霍桑工廠內的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后,就會明顯地松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眾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
再說,參考周圍人的做法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認為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才正確的想法并不是全無道理的。大多數情況下,多數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確的事情。周圍人的做法對我們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是不可取的。跟在別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最后只會陷入艱難的處境。
后發制人,更以實力制人
在經商中,有時為了保存實力,要學會韜光養晦,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見機而動。這可以使自己在沒有能力與對方正面競爭的情況下,暫時保存自己的實力,然后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出奇制勝。
在商海競爭的過程中,實力雄厚、強勁的一方總是很狂傲,自以為“天下第一”。面對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暴露你的實力或者潛力,而應千方百計地“裝聾作啞”,做出胸無大志、俯首聽命的模樣,使對方欲與己競爭一番的弦慢慢放松下來。麻痹對方的思想,最終才能抓住機會克敵制勝。
其實,這就是被商界人士廣為傳頌的“老二哲學”。所謂“老二哲學”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是緊緊跟在第一名的后面做“老二”。先隱藏不動,蓄勢待發,瞄準機會再沖刺第一?;蛟S是暫時不愿做“出頭鳥”,或許是想掛在后面搭個便車,而不是不思進取,因為“老二”只是個過渡階段而已。
經商者在經商之初,要學會做“老二”,搶先者未必就一定能夠搶占到市場。不要以為第一個推向市場的創新產品或經營模式就具備了絕對的競爭優勢,能成為未來市場的領導者。事實證明,最早進入新市場的產品,并不一定是最后的贏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萬燕的衰敗之路。當年,萬燕花了一大筆錢告訴消費者:VCD是好東西。直到市場培育好了,大家都知道VCD是個好東西時,步步高、愛多出手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完善自己的營銷網絡,再把價格降下去,成功了!而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萬燕呢?在不知不覺中就銷聲匿跡了。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甘當“老二”、能當“老二”就是做黃雀,好多商人對此頗有感觸。他們辛勤地開拓市場,但到銷售額剛見好轉的時候,又生后顧之憂。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候,必然有其他人跟上后發制人。某些經商大戶對風險較大或無暇顧及的生意,先按兵不動,讓其他小商人去開發,等到有利可圖時,再迅速開發并取而代之。后發制人雖有點兒勝之不武,但作為一種市場競爭中的手段,卻沒有違背商業道德。這就告誡我們,如果你在市場中的實力并不是非常雄厚,還是不要做“出頭鳥”。
一個商人,在經商過程中能夠先發制人當然值得稱贊,但“步人后塵”者也不應該被視為落伍者,特別是事業剛剛起步的商人。他們在開發新產品過程中,由于受到資金、技術、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舉步維艱,很難快速形成規模、產生效益。這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跟緊領跑者。如果不顧自身的實際能力,拼命地往前沖,不僅新產品開發不會形成氣候,而且投入市場后難免存在各種后患,結果猶如自掘墳墓,使自己處于困境之中。
需要說明的是,運用“老二哲學”時,信息一定要靈,動作一定要快,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等到時機成熟時出奇制勝。
答案往往不止一個
從前,普陀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師徒二人相依為命。
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出了一道題:“一個愛清潔的人和一個不愛清潔的人一同從外面回來,是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還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頭皮,迅速地答道:“當然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因為他身上很臟。”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未置可否。
小和尚以為自己回答得不正確,又馬上改口說:“一定是那個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問:“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說:“那還不簡單?愛清潔的人有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人沒有洗澡的習慣。只有愛清潔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闭f完,小和尚等待著師傅的夸獎。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沒有夸獎小和尚,還說小和尚沒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兩個人都會去洗澡,愛清潔的有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這樣回答了??蓭煾档哪樕嬖V他,又錯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個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兩個都不洗澡,原因是愛清潔的人很干凈,不需要洗澡,不愛清潔的人沒有洗澡的習慣。”
等小和尚說完,老和尚還是搖頭。接著,老和尚告訴小和尚說:“其實,你已經把四個答案都說出來了。但你每次都認準一個是正確的。這樣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為單單拿出任何一個都不是正確的答案。”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尤其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有時并非因為做得不對,而是沒有全面地考慮問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問題也并非只有一個答案。
一個美國在華女投資人曾經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美國人吃香蕉是從尾巴上剝,中國人總是從尖頭上剝,差別很大,但是任何一方都沒有因不同而改變的必要吧?”
的確,香蕉是可以從兩頭吃的,生活中的許多事也是一樣。生活并不是做判斷題,不是錯就是對,同一個問題也并不是只有一個解決辦法。遺憾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都被自己的視野局限住了,只會從一個方面去尋求突破。
從現在起,試著開拓自己的視野,遇到問題時改變舊的思維模式,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你會發現一片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