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不示人的財務禁書
- 廖麗娟
- 7字
- 2019-01-03 16:00:31
第3章 負債禁區
3.1 流動負債其實是個煙霧彈
流動負債是指將在1年(含1年)或者超過1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清償的債務,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應予以清償的債務,以及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等。
流動負債除具有負債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①償還期短。
②舉債目的是滿足經營周轉資金的需要。
③負債的數額相對較小。
④一般以企業的流動資金來償付。
1.短期借款核算的假賬形式
①虛計費用,調節利潤。短期借款利息采用預提的方式,每月計入財務費用。有的企業為了調節當年損益,就采用虛提銀行借款利息,通過期間費用賬戶轉入當年損益。
②將短期借款(特別是展期的短期借款)隱瞞或記錄反映為長期借款。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一般情況下,流動比率越高,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的權益越有保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認為流動比率以2∶1為宜,如果比例過低,就有可能預示企業捉襟見肘,難以如期償還債務。而有的企業為了粉飾財務信息,“提高”短期償債能力,就違反操作規定,將短期借款數額隱瞞或直接將其轉入長期借款反映,這種人為調節流動比率、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需要予以必要的關注應付。
③通過連續展期,將應由長期借款解決的資金變通為短期借款。由于用于購建固定資產的借款的利息應當資本化,不能直接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有的企業和銀行串通,將所借長期借款變通為短期借款,短期借款到期時予以展期或續借,使債務人計提的利息可以列作“財務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
2.應付賬款核算的假賬形式
①應付賬款長期掛賬。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若干“應付賬款”明細款項長期未付而掛賬,有的屬于合同糾紛或無力償還,有的屬于銷貨單位消亡而無從支付的情況,這樣易導致虛列債務。
例如,審查人員在對某破產企業進行審查時,發現其應付賬款明細賬中有多家單位掛賬很久,有的已逾期十年之久,經審查核時,這些單位大多已經撤銷或破產,或者已經進行合并改組,該企業早應將這些無法償付的應付賬款轉為營業外收入,但其卻一直列為負債,影響了企業的利益,虛列債務。
②虛列應付賬款,調節成本費用。有些企業為了調控利潤的實現數額,就采用虛列應付賬款的方式,虛增制造費用,相應減少利潤數額。
③利用應付賬款,隱匿收入。有些企業為了隱藏一些非法收入或不正當收入,以達到偷逃稅款的目的,就會在收到現金(或銀行存款)時,同時掛“應付賬款”。
④故意增大應付賬款,中飽私囊。常有采購人員利用職務方便,與供貨方合謀弄虛作假,由供貨方多列采購金額,增大企業的應付賬款,然后套取企業的現金,這種隱蔽手段的發生,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⑤利用應付賬款,貪污現金折扣。有些企業在支付貨款符合現金折扣的條件下,按總額支付,然后從對方套取現金私分或留存“小金庫”。按規定,對付款期內付款享有現金折扣的應付賬款,先按總價借記“材料采購”,貸記“應付賬款”,在付款期內付款的,對享有的現金折扣應予以扣除,而以折扣后的金額付款。但有些企業付款時,對享有的現金折扣不予扣除,通過以下方式套取現金折扣,即:“借:應付賬款——單位(總價),貸:銀行存款”,之后,再從銷貨單位拿取折扣部分。
⑥故意推遲付款,合伙私分罰款。有些企業財務人員伙同對方財務人員,故意推遲付款,致使企業支付罰款,待支付罰款時,雙方私分此罰款,使企業受到損失而肥了個人腰包。
⑦隱瞞退貨。企業向供貨單位購買貨物后,取得了藍字發票,但又因故把貨物退回,取得了紅字發票,而作弊人員用藍字發票計入應付賬款,而將紅字發票隱瞞,然后尋機轉出,貪污“應付賬款”。
⑧不合理擠入,假公濟私。有些企業對于一些非法開支,或已超過標準或規定的費用,人為擠入“應付賬款”進行緩沖。
⑨用商品抵頂應付賬款,隱瞞收入。有的企業用商品抵頂債務,不通過商品銷售核算,隱瞞商品銷售收入,偷漏增值稅。企業用商品抵頂債務時,通常做“借:應付賬款,貸:庫存商品”的會計分錄,故意不做銷售,不計增值稅(銷項稅)。
例如,A企業以其產品抵頂應付賬款11700元,該廠做如下賬務處理:“借:應付賬款——××11700,貸:庫存商品——××11700”,結果隱瞞銷售收入10000元,銷項增值稅1700元。
3.預收賬款核算的假賬形式
①利用預收賬款,虛增商品銷售收入。有些企業利用預收賬款來調節商品銷售收入,將尚未實現的銷售收入提前做收入處理,虛增商品銷售收入,調節利潤。這些企業為平衡利潤,在未發出商品時就虛做商品銷售收入,虛增當期利潤,在下一個會計期間再沖回原賬務處理。
②利用預收賬款,偷逃收入、稅金。有些企業將預收賬款長期掛賬,不作銷售處理。如某機械廠收到客戶交來貨款時,做“借:銀行存款,貸:預收賬款”的會計分錄,待客戶取走機械產品時,該廠繼續將預收賬款掛賬,不轉做收入,也不結轉成本,以達到偷逃收入和稅金的目的。
如某機械廠,預提大修理費用時,做“借:制造費用,貸:其他應付款”的賬務處理,待實際發生時,又做“借:制造費用,貸:銀行存款”的賬務處理,并未沖銷已提足的預提費用金額,這樣的結果使企業虛增了制造費用和生產成本。
③不預提應預提的費用。有些企業因本期的費用支出較大,為了不影響期末預計利潤,則采用“壓縮”費用的方法,對按規定應進行預提的費用不預提,以降低過高的成本費用,虛增或虛保當期利潤。
4.應付職工薪酬核算假賬的形式
①利用工資費用,調節產品成本。企業為了調節產品成本和當年利潤,人為地多列或少列應計入產品成本的工資費用,從而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②冒領貪污。有些企業的會計人員利用會計部門內部管理不健全,虛列職工姓名,或者使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不一致,進行貪污。
如漏洞識別人員在對一家企業進行審查時,發現該企業的工資項目有關簽章出自于同一人之手,經認真核查和比對分析,發現該企業出納利用本單位內部管理混亂,虛列了工資項目及人員名單,偽造簽名后將領出的現金據為己有。
③支付利息,計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按照規定,企業發行債券應支付的利息,每年都應通過計提的方式將應付債券利息計入財務費用,支付利息時應沖減應付債券。在計提利息時做“借:財務費用——利息支出,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的賬務處理。但有的企業為了隱瞞利潤,一方面在計提債券利息時列入財務費用;另一方面在支付本企業職工購買的債券利息時,通過“應付職工薪酬”重列費用,使已經支付給職工的利息,在“應付債券”貸方掛賬。
5.應付福利費核算假賬的形式
有些企業由于職工福利費開支數額較大,為了多提職工福利費,人為加大工資總額,在此基礎上按固定比例(14%)計提,則職工福利費數額相應地加大。
例如,A企業為了消除“應付福利費”賬戶常常出現紅字的現象,就隨意擴大工資總額基數,在提取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增大福利費的提取數,致使常常出現紅字的現象消失,但是此種違規操作造成了成本費用的虛增,年終利潤的不真實。
6.其他應付款核算假賬的形式
企業收取的包裝物押金在“其他應付款”賬戶中核算。收到時做“借:銀行存款,貸:其他應付款”的會計分錄,待歸還時,企業再做“借:其他應付款,貸:銀行存款”,或逾期未還時,可以轉為收入。但有些企業將“其他應付款”長期掛賬,不轉入收入處理,少計收入,偷逃稅款。如某糧食企業銷售糧食時,收取麻袋押金,待歸還時退還押金,對于逾期未退的,轉入收入。但該企業卻不結轉其他應付款,使其長期掛賬,造成收入不實、負債不實的后果。
7.應交利潤方面的造假手法
企業在未彌補虧損之前,未提取盈余公積和公益金之前不得分配利潤。有些企業卻不遵守規定,在未彌補虧損之前即分配利潤,或者分配的利潤大于可供分配的利潤。這樣的結果就會造成賬實不符,出現違法違規的后果。
案例解析 占用短期借款,增加企業財務費用
(1)發現疑點。
查賬人員在審查某公司“短期借款——生產借款”使用情況時發現,該公司2011年6~12月平均貸款為71萬元,存貸合計為20萬元,其他應收款為33萬元。查賬人員分析:該公司其他應收款占用比重過大,可能有非法使用或占用短期借款行為,于是開始審查。
(2)跟蹤調查。
首先查賬人員調閱6月1日借入“短期借款”的78#憑證,其記錄為:

所附“入賬通知”和“借款契約”兩張憑證,借款期限為5個月。查賬人員追蹤調查存款的去向,在審閱銀行存款日記賬時,發現6月25日銀付字206#憑證,支出銀行存款33萬元。調閱該憑證時,其記賬憑證分錄為:

其摘要為“匯給Y公司貨款”。經核實,以上憑證所記匯出款項,是該公司為職工墊付的購買1800輛飛鴿自行車和20臺彩電的款項,李某是負責向職工收回墊付款的負責人,全部貨款在本年7~12月陸續全部收回。
(3)問題。
經此審查可見該公司存在的問題是:為職工墊付的自行車和彩電款,實際上是占用短期借款;不按借款用途使用借款,同時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費用。查賬人員向該公司提出上述問題時,該公司供認不諱。
(4)調賬。
公司收回的墊付款應歸還借款,對于已入賬的借款的利息費用應由職工承擔。按借款占用時間計算,應負擔利息1.2萬元,應調整分錄如下:
按規定向職工收回利息時:

歸還借款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