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戰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
- (法)大衛·賽爾旺-施萊伯
- 175字
- 2019-01-03 08:17:18
第六章 抗癌環境
— Anticancer —
今天生物學界和醫學界都普遍認同,生物體內第一個癌細胞的出現及隨后更具侵略性的腫瘤的形成,都受到環境中很多有毒物質的影響,這個過程稱為致癌作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專家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強調:致癌作用不只會引發癌變,它還會在癌變開始后繼續保持影響。因此,無論我們是健康的還是已經患癌,對可能促進腫瘤生長的有毒物質加強防御都十分重要。
癌癥流行
邁克爾·勒納(Michael Lerner)博士曾是耶魯大學的教師,1970年代他帶著一個看似古怪的念頭搬到了加利福尼亞:他想建立一個健康中心,讓中心里的重癥患者都過上一種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益康復的生活。中心位于舊金山以北的一個寧靜所在,西臨太平洋,那里的人只食用有機食物,每天做兩次瑜伽練習,互相之間坦誠相待、無話不談。偶爾會有些得了癌癥的醫生來這里尋找在醫學院找不到的答案。
在過去的30年里,勒納及其助手,醫學博士瑞切爾·雷門(Rachel Remen)幫助了眾多的病人——其中很多人成了他們的朋友。有些人離開時生龍活虎,有些人恢復了健康,還有些人則離開了人世。時光流轉,中心的工作人員看到去世的人中年輕人越來越多。癌癥現在已經開始影響那些從不抽煙的人,還有那些生活看似相當“和諧平衡”的人。似乎有一個看不見的、令人費解的原因讓30歲的女性就患上了乳腺癌轉移,讓年紀輕輕、貌似健康的男性受到淋巴癌、結腸癌或前列腺癌的折磨。病人為什么會越來越年輕,這似乎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
邁克爾和瑞切爾在中心里觀察到的事實上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都很普遍的現象,這已經得到了統計學家的確認。從1940年代以來,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里癌癥患者就一直在增加。從1975年開始,增長速度開始加快,在年輕人中尤其如此。1975年到1994年,美國45歲以下女性的患癌率每年提高1.6%,男性甚至更高(1.8%)。{L-End} 在一些歐洲國家,比如法國,患癌率在過去20年里提高了60%。{L-End}
這讓我們不禁懷疑,我們是不是正面臨著一場癌癥大流行。

圖6 1940到2000年美國女性乳腺癌病例增長曲線圖(已考慮人口老齡化因素){L-End}
當我在3年前就此詢問一位杰出的腫瘤學教授時,他給出了一系列答案以打消公眾的疑慮。“這個現象并沒有什么奇怪之處,”他說道,“正如今天的人活得更久一樣,與1940年代相比,現在的人患癌率更高也很正常。此外,女性的生育年齡變得更大,因此她們也更有可能患上乳腺癌。再考慮到癌癥前期檢查技術的進步,因此現在也會記錄到更多的癌癥病例。”他的意思很簡單:我們不應該受某些杞人憂天者故弄玄虛的神秘言論誤導。相反,我們必須扎實地開展研究,改善治療方法和前期檢查技術,這是現代腫瘤學的兩大支柱。我的許多同事,還有很多病人,還有我,都傾向于相信他這個讓人稍感欣慰的說法。
但是今天,即使是這位極度保守的腫瘤學家也已改變了他的看法。情況的確很嚴重。安妮·薩斯科(Annie Sasco)博士6年來一直在管理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流行預防部門。她提供的數據可能會讓那些拒絕接受事實的人改變主意。患癌率上升顯然不能單純地由人口老齡化來解釋。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人們對這一事實的關注:兒童和青少年是1970年以后患癌率增長最快的人群之一。{L-End} 確實,30歲之后首次生育的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增長幅度很小,但是婦女的生育年齡只是導致患癌率增長的一個很小的因素,而西方國家男性前列腺癌(按其定義這是男性才有的病)發病率的增長速度卻仍然比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增長速度要快。{L-End}
從1978年到2000年,某些歐洲國家男性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增長了兩倍,同一時期美國男性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更是增長了258%。{L-End}
最后,癌癥前期檢查技術進步的論據也不足以解釋以下的事實:那些不用做常規檢查的癌癥,其患癌率雖然沒有上述數字那么高,但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L-End}
西方世界確實在流行癌癥。這場大流行的開始時間甚至能精確地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例如,《科學》雜志公開的一項重大研究顯示,在攜帶有高危乳腺癌基因1號、乳腺癌基因2號的女性中,那些出生于“二戰”之后的女性在50歲前患上乳腺癌的風險幾乎是“二戰”之前出生的女性的3倍。注4:{L-End}
注4:歐洲還有一項研究表明,戰后出生的人患惡性腦腫瘤的風險也增加了3倍。{L-End}
老一輩的醫生聽到我說的這些都會大吃一驚。在他們那個年代,年輕人很少得癌癥。有人至今還記得醫學院里有一位患乳腺癌的35歲女性:醫學院附近科室的學生都受邀來檢查這位病人,在1950年代,她算是個特例。四五十年后,我31歲就得了癌癥,我的兩個表親——一個在歐洲,另一個在美國——也是40歲就得了癌癥。40歲還是我小時候的一位同班同學因乳腺癌去世的年紀。在那個情竇初開的年代,她是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女生,同學們都聚在校園里笑著討論她那剛開始發育的胸部。唉,流行病學家的數據還真不是瞎說的。